《青春》词条

2019-10-20 09:26李樯
青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学奖青春文学

李樯

一度风流,几多华章,对40年来《青春》的文学行走,应该有一番梳理,是追忆,是怀念,更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启程。

青春本就是一场悸动的行走,不安、冲动,满怀希冀……

创刊号

1979年的10月,在原属南京市文联的文学内刊《南京文艺》基础上,《青春》正式创刊,刊名采用鲁迅先生手写体的“青春”集字。

创刊号的阵容可谓强大,陈白尘、罗荪、夏阳、从维熙、顾尔谭、邓友梅等老一辈作家纷纷致辞,为《青春》拉起“这是青年作者的领地,是青年作者驰骋的战场”的文学旗帜。

也是这一期,王蒙先生开始在《青春》连载谈艺随笔《当你拿起笔……》。“当你拿起笔,当台灯的灯光照亮了雪白的稿纸,当稿纸上的每一个空格都忠顺地、无瑕地、热切地期待着你赋予它们以色彩和声音,以灵魂和生命的时候……”

主编斯群

在《青春》的办刊史上,第一任主编斯群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斯群原名王绪言,安徽无为人,生于1926年,1941年参加新四军,1979年任《青春》主编。据《青春》的老人及斯群儿媳华蕾女士介绍,斯群出身一个封建士大夫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是位同情革命的开明绅士,且嗜书如命,为斯群埋下了从文的种子。斯群可以说是位富家千金,15岁便参加了革命,打过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本期刊发的斯群早年写的短篇小说《脱险》,讲的便是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惊险一幕。

我还听说,执政《青春》后,斯群仍发扬着革命斗士雷厉风行、知难而上的风格,她闯过财政局领导的办公室,拍桌子要求解决问题。我现在也想这么干,可自知分量不够,拍不动。

周梅森就是斯群作主招进《青春》编辑部的。那时周梅森还是徐州贾汪煤矿的一名矿工,按他自己的话说,进入《青春》就是进入了“我的大学”,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在本期叶兆言的文章中,他也提到自己差点儿进入《青春》工作的往事,但被斯群给否了。

去年秋天,在华蕾女士带领下,我和编辑部的王冬梅、张元去宁南祖堂山敬老院看望斯群。老人家已逾90高龄,视力弱化,完全丧失了听力和说话能力,只能发出“啊啊”的声音。由于小脑钙化,老人家已经不识人了,但似乎又有太多的回忆和叮咛想说给我们,张大嘴巴努力多次,终究无以表达。最后她变得乖下来,安静地躺在床上,窗外阳光和绿树的光影倾泻进来。她安静地躺着,依然清澈的眼睛看看这个,瞅瞅那个,充满婴儿般的好奇与可爱。

爷儿仨

方之、李潮、韩东是爷儿仨,都曾经或正在《青春》工作。爺儿仨都是优秀的作家,诗人,都为一本文学刊物奉献过青春和智慧,这在世界文学期刊版图内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方之原名韩建国,一家之主;李潮是大哥,随母亲姓。韩东排行老二,少年时跟着李潮、顾小虎等大哥们混,他们带他玩儿,也把他带上了文学道路。韩东的母亲李阿姨在世时,我去过他家几次,李阿姨都是叫他东东,东东长东东短的。不知哪天起,画家毛焰打头叫韩东“二叔”,二叔长二叔短的,于是我们一帮文学小青年都跟着叫。

方之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7与高晓声、陆文夫、叶至诚等组织“探求者”文学社,提出“干预生活”的主张,后因此遭到批判,携全家下放苏北农村。1979年第3期《北京文学》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内奸》,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译成多国文字。

方之是创办青春的功臣,“有人称颂方之把‘他最后的精力花在南京《青春》杂志的创刊上。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力快要消耗尽了,他要把手里的火炬交给后面的年轻人,他要创办一个发表青年作者作品的刊物。是的,《青春》成为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名刊,培养了大量的年轻作家,这功绩是历史牢记住的”(丁帆《你的灵魂,你的外貌》《美文》2019年第1期)。

据斯群在《青春》创刊20周年时回忆,方之还没看到《青春》的创刊号便去世了——可能出刊日期较晚。方之是1979年10月22日因患肝癌去世的,只有49岁。这正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时期,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他甚至有过“五年规划”,哪怕三年也成,他想再写十篇小说。可惜天妒英才。

李潮在《青春》当编辑时与马原、叶兆言等过从甚密,只是他没待多久,就赶着下海潮南下打拼去了。听韩东唠过他许多好玩的事情,可惜至今也没见过他。没见过就没见过吧,“带头大哥”本应留守一份神秘。

退稿信

《青春》兴办的头几年,来稿量非常巨大。据周梅森回忆说:“那个时候的《青春》真是太火了,我一个人每天收到来稿上百份,只要一天不看稿,桌子很快就被积压的稿件淹没了……”

那时,编辑部要求每稿必复,人力不够,便请大学、中学语文老师帮忙挑选优质稿件,剩下的稿件写好退稿信寄给读者。他们每次来杂志社都要背着麻袋,一麻袋一麻袋的装稿件回去。叶兆言也干过这事:“写一封退稿信两毛五分钱,我一个月能挣二三十块,这在那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乡村、小城镇的作者发表不了,哪怕收到一封《青春》的退稿信,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能高兴老半天,也能赢得周围文学女青年的青睐。”

当时《青春》的印刷用纸,是国家拨的,就够印20万份,想多印得自己想办法。“读者需求太大了,怎么办,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到处去找纸,能弄来多少就加印多少,总是不够卖的。后来纸源问题解决了,《青春》的发行量很快突破50万份,接着是60万,最高时达65万册。”周梅森说。

青春文学奖

1980年1月刊,《青春》发布“青春奖征文”启事,拉开了青春文学奖的序幕。1983年4月刊发布第四届启事时,正式称为“青春文学奖”。

青春文学奖评选了五届,采取刊评模式,每年一评。第一届“青春奖”共评选出15篇获奖作品,主要获奖者有王安忆、徐乃建、董会平、贾庆军、梁左等。后续几届获奖者的名字,多位为读者熟知,简嘉、肖复兴、韩东、梁晴、陈所巨、李小雨、梁晓声、苏童、张平、王心丽……其中简嘉1981年一等奖作品《女炊事班长》,同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梁晓声1983年奖获作品《今夜有暴风雪》,张平1984年获奖作品《姐姐》,分别获得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短篇小说奖。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更被称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作品,随后被拍成同名电视剧和同名电影,并入选2018年《小说选刊》“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也许不久就能恢复评选,我们期待把它办成一个不一样的文学奖,最好能达到独树一帜的效果。

处女作

《青春》因其卓越,获得文学期刊“四小名旦”的美誉,在文学界地位举足轻重。当时在全国文学青年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在《青春》发表过作品,都不能视为登上文坛。

1981年10月的《青春》小说作品专号,首开“处女作”栏目,把扶持文学新人的办刊主张进行到底。1983年10月号,开始推出处女作专号,卷首语《为无名者铺路》写到,“据不完全统计,创刊以来,我们共发表小说202篇,其中29%的作者是第一次发表作品”。2017年来,《青春》发表的处女作品和作者比例已经超过当初的这个数字。

在《青春》的处女作名单上,有大量我们熟悉的名字:于坚、叶兆言、王大进、陈辽、苏童、小海……1980年第2期《青春》刊发演员陈冲处女作《女明星》,圆了她的作家梦。

苏童曾说:“我至今还记得我在学校的食堂收到《青春》的录用通知时的那份喜悦和激动……我还记得当年梁晴和曾传矩写给我的信,他们清秀的字迹对于一个虔诚的文学青年来说无疑是福音。”

《青春》丛刊

前不久去武汉,从刘醒龙那里我才知道,当时的文学界还有大《青春》,小《青春》一说。小《青春》是指常规的月刊,大《青春》便是指每年出版四期的《青春》丛刊,200多页,厚厚的一本,更有分量。

《青春》丛刊创办于1983年,一直办到1988年。它的出现可谓完全契合时代需要。那是一个火热得近乎疯狂的文学年代,来稿太多了,好稿子也很多,当时还只有64页的月刊无法满足刊发较大篇幅作品的需要,于是大《青春》问世,同样受到读者和作者的热烈追捧。

在大《青春》里,我们同样看到许多依然熟悉的名字:海笑、赵本夫、琼瑶、马未都、朱苏进、叶永烈、何立伟、陈村、储福金、黄蓓佳、姜天民、柔刚……一长串的名字,印证着一个文学最好的时代。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

2015年底,由《青春》具体承办的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项目启动,如今已办第二届。第一届共签约了葛亮、曹寇、赵志明、何同彬、郑小驴、黄平、李振、Eric Abrahamsen(埃里克·亚伯拉罕森)等11位优秀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和编剧。第二届扩大了签约规模,其中“青春作家”有春树、房伟、余幼幼、朱婧、丁中冶、方岩、李丹、石俊山等10位新锐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青蓝人才”则签约了10名全国高校优秀大学生写作者。

第一届“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三年,可谓成绩斐然。曹寇三年里发表小说近20篇次,出版小说集,随笔集5部,法语、瑞典文集各一部,电影剧本2部,还获得了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南方人物周刊》2017年魅力人物奖。作家葛亮出版小说集,随笔集8部,并获有中国图书评论协会、中央电视台颁发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文学类第一名,《亚洲周刊》2016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中国出版集团2016年“中版好书”文学艺术十大好书等十几个奖项。2019年,葛亮更凭《北鸢》或“茅盾文学奖”提名。来自美国的签约翻译家Eric Abrahamsen翻译的南京作家鲁羊短篇代表作《银色老虎》刊发于2018年8月号《纽约客》,使鲁羊成为继莫言、余华之后登陆《纽约客》的第三位中国大陆作家……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正在成为全国文学界广泛关注的品牌项目,成为南京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的有力助推。

大学生写作

《青春》一直关注大学生的文学成长,不遗余力地推出优秀大学生作品。1987年,《青春》举办“中国当代大学生首届诗歌大赛”活动,将版面向大学生全面开放。

“青春文学奖”同样以扶持年轻人、鼓励大学生创作为己任。就拿1981年第二届“青春文学奖”来说,27位获奖者全部为35岁以下年轻人,其中30岁以下10人,在校大学生也有10人,如肖复兴,当时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生,韩东正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时年21岁,成为历届“青春文学奖”得主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基于此,《青春》早在1983年便明确提出了“以刊发35岁以下年轻人作品为主”的办刊主张。

2017年来,《青春》在开办若干专门面向大学生栏目的同时,已连续举办两届全国性大学生诗歌评选活动,并每年出版一部《中國大学生诗歌年选》诗集,为扶持大学生写作,可谓不遗余力。为更好的团结大学生写作者,2017年下半年,杂志社更发起了“中国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平台”项目,邀请全国高校文学社作为会员单位加入,得到了全国100多所高校文学社热烈响应。这个平台,我们还将继续扩容,并将不断完善机制,通过建立省中心、专栏、征文活动、资助出版等各种形式,将“青春写作”进行到底。

《青春》融媒体

自2013年“青春文学月刊”(youthpub)上线以来,《青春》陆续开通了新浪微博、头条号等,截至今日,青春的网络用户已达10万,在同级媒体网络用户中居领先地位。我们的推送,受到网友和读者的追捧,公众号阅读量平均1000人次,最高阅读量5.2万人次,头条号每条平均阅读量3000人次,最高点击量近百万。对于《青春》的网络阅读和传播,我们也将不断增强编辑力量,内容创意和互动设计,传播读者朋友喜闻乐见的高质量内容。

四十年来,《青春》始终秉承“青年读、青年写,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办刊宗旨。2018年,针对当下文学创作的丰富生态和年轻写作者的全新价值追求,我们又提出“新锐、包容、多元”的组稿思路,作为办刊宗旨的有益补充。

天下熙攘,唯文以载道,愿《青春》依旧,初心永恒。

猜你喜欢
文学奖青春文学
《芳草》文学奖(2021/2022)获奖篇目
今古传奇文学奖获奖名单
我们需要文学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