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涪陵在居民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为其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需理性对待。
【关键词】高品质活区 有利条件 制约因素
如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重庆市涪陵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美丽涪陵幸福涪陵建设,旨在把涪陵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区。那么,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有哪些基础与条件?又有哪些问题与不足?值得深究。
一、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有利条件
(一) 经济生活品质方面
一是居民收入水平增长较快。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截止到2018年,涪陵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437元,分别高出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4.28%和11.5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4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91元。与2012年相比,涪陵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77.68%、62.92%和84.98%,年均增长分别为11.09%、8.99%和12.14%,均高于同期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二是居民生活质量提升较快。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截止到2018年,涪陵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251元,分别高出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17.12%和20.79%;比2012年增加11204元,年均名义增长13.29%。消费支出的增加,带来了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明显上升。2018年,涪陵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92%,比2012年下降4.98个百分点,表明涪陵区居民生活水平进入联合国划分的富裕阶段。
(二)政治生活品质方面
一是党风政风进一步持续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涪陵区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执纪问责,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持续纠正“四风”。用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工作方式,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四风”问题入手,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看到党风政风的不断好转。根据问卷和走访调查显示,当前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高达95%。
二是民众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上,涪陵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重大决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制度有效落实,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机制全覆盖加快推进,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规范性文件实现应备尽备,多途径、多方式、多手段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切实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与监督权。同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切实保障民众的各项权益。
(三)社会生活品质方面
一是推进脱贫攻坚兜底富民。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涪陵区严格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有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首先是脱贫摘帽有序推进,连续六年每年减贫人口规模都在8000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到2020年有望高质量脱贫摘帽。其次是“两不愁”总体实现,并且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危房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较好解决。涪陵区通过脱贫攻坚兜底富民,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个贫困人口掉队。
二是办好民生实事精准惠民。就业、养老、住房、医疗、社保、安全等民生实事,始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涪陵区委区政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盼,通过做实民生工作,精准惠民。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来促进居民充分就业;通过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稳步提高待遇标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通过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机制,实行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加大配租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通过优化校点布局,稳步扩大“合并、托管、合作”办学模式,来实现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全覆盖;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来确保社会和谐安定。
(四)文化生活品质方面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和完善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提升全区文化素养,近年来,涪陵区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使全区的文化设施得到完善,形成了大文化设施体系。3.5万平方米的涪陵大剧院、1.4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7000余平方米的区文化馆,2000平方米的涪陵新美术馆等,已投入使用。目前,涪陵区除建起了区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还在公共场所内建起了10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方便城市市民随时阅读。在加大城市大型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涪陵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区图书馆在27个乡镇街道设立起分馆,在城市社区建立了8个直属分馆。截止到目前,在涪陵所有的乡镇街道都建起了文化服务中心,所有的村和社区都有文化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多彩的文化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为让民众共享文化成果,涪陵区加大创新文化活动开展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区文化馆作为全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实施单位,据统计,仅2018年,共计举办主题广场周末文艺演出45场、在27个乡镇街道开展“红色文艺轻骑队走进你身边”文化活动21场、完成“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文艺演出720场。不仅如此,区文化馆还重点开展了“我为涪陵写首歌”歌曲原创大赛,“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重庆市涪陵区基层展演”片区赛活动,“戏曲进校园”等各类戏曲表演50余场、涉及43所学校的12.6万名师生,组建“红色文艺轻骑队”戏曲小分队到基层演出20余场等,以及四期公益培训班、涉及1200余人次,免费艺术展览10场,免费讲座培训23场等,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文化活动的繁荣,让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五)环境生活品质方面
一是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以铁的手腕做好治水、治气、治土、治渣各项环境治理工作。先后出台《涪陵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实施意见以及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和建设绿色家园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涪陵区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实施方案》《涪陵区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一公里范围内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2018—2019年)》《涪陵区涉重金属行业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2018—2019年)》,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用好特色牌,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环境质量高的绿色产业。
三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生态“留白”、给自然“种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市提升,实现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截止到2018年,涪陵区万元GDP能耗0.668吨标准煤,同比上年下降0.2%;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33天,同比2017年增加了22天,优良率达91%;长江、乌江水质保持在Ⅲ类水域水质标准以上;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前端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行政村全覆盖,村民小组公路通达率、通畅率分别提高到90%、75,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
二、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制约因素
对照高品质生活的科学内涵以及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理性审视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战略目标,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一)经济生活品质方面
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根据涪陵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942元增长到14691元,年均增长12.14%;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2491元增长到36642元,年均增长8.98%。不难发现,尽管同期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在缩小;但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较大,从而导致的绝对差仍然在扩大。2012年时,城乡居民收入差绝对值仅为14549元;而到2018年时,城乡居民收入差绝对值扩大到21951元。总体来看,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
二是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从衡量居民生活质量重要指标的恩格尔系数来看,截止到2018年,涪陵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92%,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涪陵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比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高6.52%、5.8%、7.8%和2.62%、2%、3%。涪陵居民生活水平,无论是从城镇、农村还是从总体水平来看,均低于全国、全市。
(二)政治生活品质方面
一是“四风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调研中发现,人民群众对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①日常不思责。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的现实下,个别领导干部“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对分管领域的工作不思创新、按部就班,仍停留在“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②工作不尽责。存在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责任下移的个别现象,忽视了自身管理责任。同时,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不及时,习惯于发函、发文式反映问题、提要求,而不是解决问题。③履职不担责。个别领导干部习惯当老好人,对干部不当行为不及时督促改正;遇棘手情况绕道走,遇到没有参考案例的新问题就层层上报等指示。
二是人民群众权益真正得到彰显仍有障碍。调研中发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服务群众主动性虽有所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热情也有所提升,但多为从上而下的制度要求使然,观念认识和行动转变上仍不彻底。体现在:①“听不见”。深入基层不够,掌握情况靠听汇报、看材料,导致工作开展与群众实际诉求有偏差。②“想不到”。部分单位在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群众诉求,对于领导动态24小时内推送更新,但对办事项目变动方面的信息更新始终慢半拍,在线查询办理进度等方面更是建设缓慢。③“办不了”。部分干部一味强调依规办事,把严格按政策办事视作拒绝解决群众诉求的尚方宝剑,变“管卡压”为“推绕拖”,不给群众指出路,不为群众想办法。
(三)社会生活品质方面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三保障”问题。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但总的来看,涪陵与全国各地情况一样,“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乏力,因病致贫返贫、缺乏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关系脱贫攻坚质量,影响广大贫困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城镇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下岗失业和待业,截止到2018年,涪陵区城镇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1.41万人,占全年常住人口的1.21%。这些群众仍面临着基本生活难、看病就医难、子女上學难等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切实加大对这些城镇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力度,确保其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让这些城镇特殊困难群众与全区人民一起奔小康,应是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需要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
(四)文化生活品质方面
一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太小。一是主题文化作品相对缺乏。涪陵历史文化厚重、灿烂、多彩,集农耕文化、山水田园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周易文化等于一身,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注重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与主题性的发掘,导致地域主题文化作品相对缺乏,文化吸引力不强。二是是优秀文创作品相对缺乏。涪陵区从事本土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不多,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挖掘不够,创作出的文创作品优秀的太少,缺乏文化魅力。本土文化的精品力作太小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二是城乡文化建设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首先,城乡文化建设硬件差别较大。城市内电影院、体育场、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大剧院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配套齐全,各个社区健身运动器材林立,有的还建立游泳馆、棋牌室、健身房、KTV厅等。早晨打打太极,游园内跑跑步,晚上健身房内运动运动,大妈们跳跳广场舞等,这是涪陵城区居民幸福生活的缩影。反观乡村,饭后电影(露天放映也是少之又少)电视、超市小卖铺前棋牌桌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娱乐场所,手机作为他们对外联络工具,微信、QQ聊天成了沟通娱乐平台,基层农民文化总体水平较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其次,开展文化活动不多。在调研中发现,许多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只停留在配些体育器材、弄间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而且很多设立在居委会或村委会大院内,群众对这些流于形式的书屋、阅览室、活动室不感兴趣,致使这些文化场所大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环境生活品质方面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度推进,以前以牺牲环境发展工业的做法已终止,而且还要补上生态治理、绿色发展。尤其是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划定了国家生态红线,实行了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以长江流域为例,不仅要为国家南水北调提供水源供给,上游地区还要为三峡库区的环保让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发展面临的环保压力更加严峻。涪陵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三峡库区腹地,涪陵工业园区(含李渡、龙桥、清溪三个片区)和白涛化工业园区均紧临长江、乌江,安全环保压力十分巨大,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另一方在环保设施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工业园区发展需求的现实状况下,要保证境内干流水质不低于上游来水水质,生态环保压力是逐年递增。
参考文献:
[1]何秉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将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作为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2).
[2]袁光灿.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促进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J].重庆行政,2018,(8).
[3]贾晋锋.生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发展[J].人民论坛,2017,(6).
[4]张玉春,吴启富.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24).
作者简介:倪春华(1981-),男,湖南衡阳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涪陵区委党校区情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与宏观调控,先后在《经济研究导刊》、《发展研究》、《理论导刊》、《理论界》、《重庆社会科学》、《重庆行政》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