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武,左晓峰
1.江苏省涟水县妇幼保健所,江苏淮安 223400;2.江苏省涟水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淮安 223400
小儿川崎病,又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病因尚未明确。发病后,患儿通常可见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1]。如未给予治疗,易诱发心血管系统损伤,严重甚至可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2]。小儿川崎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以阿司匹林为主,疗效较好[3]。有研究指出,将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到治疗过程中,可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4]。该文于该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儿中,随机选取48例作为样本,阐述了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疾病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小儿川崎病48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 A(16 例)性别:男/女=10/6;年龄(3.16±0.84)岁;病程(3.00±0.18)年。观察组 B(16 例)性别:男/女=11/5;年龄(3.20±0.96)岁;病程(3.01±0.20)年。 对照组 (16 例 ) 性 别 : 男/女=9/7; 年 龄 (3.08±0.74) 岁 , 病 程(3.05±0.17)年。 3 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患儿均已确诊为小儿川崎病;②患儿无用药禁忌症;③无先天性疾病;④无肝肾功能障碍;⑤家长知情同意;⑥该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单独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用法用量:①给予患儿阿司匹林 (国药准字 H20046739)30~80 mg/(kg·d)口服,3~4次/d。②以上述剂量连用14 d后,将剂量减至3~5 mg/(kg·d)。
观察组A联合给予高剂量丙种球蛋白 (国药准字S10970033)治疗,用法用量:给予丙种球蛋白 2 g/(kg·d)+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0滴/min,2次/d。
观察组B联合给予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用法用量: 给予丙种球蛋白 0.4g/(kg·d)+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0滴/min,2 次/d。
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 (包括WBC、CRP、ESR、PLT共4项指标)、康复速度、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 A 治疗前,WBC(18.0±1.0)×109/L、CRP(89.0±2.5)mg/mL、ESR(59.1±8.4)mm/h、PLT(429.6±69.6)×109/L,与观察组B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A 治疗后,WBC(7.1±0.3)×109/L、CRP(13.1±0.9)mg/mL、ESR(20.3±6.1)mm/h、PLT(187.4±43.0)×109/L,与观察组 B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s)
表1 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s)
组别时间W B C(×1 0 9/L)C R P(m g/m l)E S R(m m/1 h)P L T(×1 0 9/L)观察组A观察组B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 8.0±1.0 7.1±0.3 1 7.9±1.6 1 1.3±1.0 1 8.2±1.6 1 6.1±0.3 8 9.0±2.5 1 3.1±0.9 8 8.7±2.0 3 2.6±2.9 8 9.4±1.7 4 5.3±1.9 5 9.1±8.4 2 0.3±6.1 5 8.7±8.6 3 0.2±4.9 5 8.4±9.0 4 0.3±5.8 4 2 9.6±6 9.6 1 8 7.4±4 3.0 4 3 4.6±7 0.1 2 4 6.9±4 3.6 4 3 2.6±6 6.7 3 4 6.9±7 3.6
观察组 A 颈淋巴结肿大(3.0±0.1)d 消失、(1.5±0.2)d退热、黏膜充血(3.5±0.3)d消失,与观察组B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康复速度对比[(±s),d]
表2 康复速度对比[(±s),d]
?
观察组A有效率93.7%,与观察组B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效果对比[n(%)]
观察组A不良反应发生率6.3%,与观察组B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对比[n(%)]
阿司匹林为临床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常用药,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之功效[5]。给予小儿川崎病患儿该药物口服,药物进入人体后,可有效减轻炎性反应,促进患儿发热等症状缓解[6]。此外,应用阿司匹林后,患儿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样会显著降低。为评估阿司匹林的应用价值,该文对应用该药物治疗者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给予小儿川崎病患儿阿司匹林后,患儿WBC(16.1±0.3)×109/L、CRP(45.3±1.9)mg/mL、ESR(40.3±5.8)mm/h、PLT(346.9±73.6)×109/L,与治疗前相比,患儿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提示炎性反应有所减轻,血小板计数有所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小。通过对患儿康复速度的观察发现,该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颈淋巴结肿大(9.5±0.6)d 消失、(6.4±1.2)d 退热、黏膜充血(8.1±1.0)d 消失、有效率50%。上述数据表明,单独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疾病,康复速度缓慢,且有效率有待提升。
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同样可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该药物进入人体后,可有效中和微生物毒素,阻断血管免疫反应,减轻炎性反应。将该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到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中,可达到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的目的,避免患儿发生冠脉损伤,预防血栓形成,在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改善患儿的预后[7]。该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后,患儿 WBC(11.3±1.0)×109/L、CRP(32.6±2.9)mg/mL、ESR(30.2±4.9)mm/1 h、PLT(246.9±43.6)×109/L,与治疗前相比,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相比,患儿炎性反应进一步减轻,病情进一步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儿康复速度的观察发现,该组患儿颈淋巴结肿大(6.1±0.2)d 消失、(4.0±0.1)d 退热、黏膜充血(6.1±0.5)d消失、有效率75.0%,与单独给予阿司匹林相比,患儿病情缓解速度加快,有效率提升,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给予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虽可提升疾病的治疗有效率,但临床疗效仍不尽人意。为进一步改善患儿的预后,该院尝试增加了丙种球蛋白的剂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通过对高剂量药物应用效果的观察发现, 该组患儿治疗后,WBC (7.1±0.3)×109/L、CRP(13.1±0.9)mg/mL、ESR(20.3±6.1)mm/1 h、PLT(187.4±43.0)×109/L,与单独给予阿司匹林,以及给予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相比,患儿病情减轻幅度更大 (P<0.05)。 该组患儿颈淋巴结肿大 (3.0±0.1)d消失、(1.5±0.2)d 退热、 黏膜充血 (3.5±0.3)d 消失、 有效率93.7%,与单独给予阿司匹林,以及给予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相比,患儿病情减轻速度更快,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孙梅[8]在研究中,同样以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样本,观察了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给予高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疾病,可将治疗有效率自79%提升至95%,且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增加,提示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肯定。该学者的研究结果,与该文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将高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应用到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中,可有效减轻炎性反应,促使颈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发热等症状缓解,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