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 石 劢
铁缺乏症(ID)和缺铁性贫血(IDA)是世界范围内的健康危害,是发达国家唯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ID 和IDA 的高发人群(数据来自上海市人群调查)
如果合并了其他慢性病,ID/IDA 的发病率将升高,并发肿瘤、炎症性肠病、慢性肾脏病和慢性心力衰竭时,ID/IDA 的发病率分别为61%、45%、24%~85%和43%~100%。
ID/IDA 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是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但慢性发生的贫血,初期容易被忽视,当出现不能适应的严重症状去医院就诊时,贫血往往已经很严重。因此,及时诊断和干预ID/IDA 是非常重要的。
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全球范围内现在普遍使用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贫血定义:在海平面地区外周血血红蛋白(Hb)浓度成年(≥15 岁)男性低于130 克/升(g/L)、成年非妊娠女性低于120g/L。国内标准分别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 <110g/L。
由于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引起的一种贫血,主要表现在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以及随之而来的血细胞比容水平的降低。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主要有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食量减少、面色苍白、心率增快等。
引发缺铁性贫血的因素很多,可分为以下几类。
● 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需铁量大)、青少年(偏食)、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铁量较平时增加),铁摄入量小于铁需求量。
● 铁吸收障碍各种胃肠道疾病,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等。
● 铁转运障碍无转铁蛋白血症、肝病、慢性炎症。
● 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铁丢失而未进行治疗、纠正,各种失血(慢性胃肠道失血,如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息肉、寄生虫感染等;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月经失调等)、血红蛋白尿及其他。
● 铁利用障碍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慢性病性贫血等。
治疗缺铁性贫血基本原则:找准病因纠正失衡,补充铁及促进其吸收的营养素。
按照治疗方式将缺铁性贫血分两类,一类是单纯营养治疗,另一类是药物/输血/手术治疗+营养治疗。
治疗方式与病因分类
我们重点谈一谈缺铁性贫血的营养治疗,即改善饮食,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增加膳食铁的摄入量(选择富铁食物),同时补充促进铁吸收的营养素,避免抑制铁吸收的因素。具体体现在相应食物的选择上。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
富铁食物选择富铁食物的同时要兼顾铁的吸收率。富铁且吸收率高的食物包括动物血、动物肝脏(高胆固醇,85 克/周)、大豆、黑木耳、瘦肉等。最常建议是每天2~3两瘦肉。
增加促进铁吸收的营养素食物中所含的乳酸盐、柠檬酸、琥珀酸、氨基酸(食物来源为肉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脂肪、山梨醇、葡萄糖等,这些成分均能使非血红素铁形成易溶的小分子单体,有利于铁的吸收。蔬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 作为还原物质,可以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有利于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促进铁吸收的食物来源及作用强度
避免抑制铁吸收的食物成分某些食物中含有植酸盐、碳酸盐(如碳酸饮料)、磷酸盐、草酸盐( 如菠菜)、单宁酸( 茶叶或咖啡)、膳食纤维(粗杂粮),这些成分均能与铁结合而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选择。
抑制铁吸收的食物来源及作用强度
长期素食人群如果膳食组成不合理,会有蛋白质、维生素B12、欧米伽-3(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铁、锌等营养素缺乏的风险。
素食人群包括全素(完全戒食动物性食物及其产品)、蛋素(不戒食蛋类及其相关产品)、奶素(不戒食奶类及其相关产品)、蛋奶素(不戒食蛋、奶类及其相关产品)。
素食人群易缺乏的营养及其“替补”来源
素食人群每日食物推荐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重点人群,如婴幼儿、青少年、育龄妇女、慢性疾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是预防,即做好营养保健。
● 婴幼儿应及早添加富含铁的食品,如添加铁锌的婴儿米粉、蛋类、瘦肉松、瘦肉泥等。
● 青少年应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定期查、治寄生虫感染。
● 孕妇、哺乳期妇女可预防性补充铁剂,对早孕期妇女做好健康教育,克服心理障碍,每日适量食用富铁食物。
●月经期妇女应防治月经过多。
● 疾病相关人群应防治营养不良及摄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