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流浪地球》开辟中国科幻电影产业链的新篇章

2019-10-18 01:26高尚学李欣
电影评介 2019年11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高尚学  李欣

一、春节档“爆款”科幻电影的“走红”

2019年大年初一电影《流浪地球》在全国上映,在这个春天种下了一粒科幻电影的新种子。据《流浪地球》官方微博数据,电影上映首日累计票房达2.02亿元,豆瓣评分8.4、淘票票评分9.3、猫眼评分9.4、微博大V推荐度达90%,电影口碑领跑春节档。截至3月10日,电影票房已突破46亿元,顺应市场的呼声,电影延长下映时间至5月6日,内地总票房为46.55亿人民币,票房位居中国电影史上第二位,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无疑是春节档的最红“爆款”。

这部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大众的态度从上映前的怀疑“中国能否拍出这种科幻大片?”到观影后的纷纷点赞,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安利”亲友。只用了三天时间,《流浪地球》票房突破11亿元,登顶春节档电影票房冠军。2月10日票房累计达20亿元、2月14日累计30亿元、2月19日累计40亿元,短时间内票房持续走高。除了国内市场,《流浪地球》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同样不俗。海外上映首周即打破近两年华语电影北美票房记录,上映11天获382万美元票房,登顶近五年中国电影北美票房榜,刷新近五年中国电影Top5排名。2月28日电影《流浪地球》登陆香港各大影院,4月18日在韩国上映,同样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好成绩。

4月3日电影《流浪地球》入围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名单,最终斩获“最佳视觉效果奖”。《流浪地球》用125分钟的时间,诉说了属于中国科幻的浪漫与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国第一部高品质、工业级别的科幻大片,社会各界普遍给予了正向积极的评价,而电影票房和口碑攀升的背后正是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复苏与升级。在这个春天横空出世的电影《流浪地球》,正预示着国产科幻电影春天的到来。电影《流浪地球》这股热风,带动了国内整个科幻产业的活跃,中国科幻开始持续“走红”。

二、《流浪地球》文化产业链的成功打造

中国有巨大的科幻电影市场,好莱坞科幻大片占据了其中大量的市场份额,本土科幻电影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与电影产业之间的错位。[1]提起“科幻电影”,国人的联想大都是复仇者联盟、星球大战等好莱坞大片;而反观国产科幻电影,类型定义和标准尚且不明晰,更遑论成熟完善的科幻电影制作体系。国产科幻电影到底是什么样的?自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科幻电影在数量上所占比重极小,国产科幻电影的产能严重不足。而在有限的国产科幻电影中还存在着类型界定模糊的问题,科幻电影的魔幻色彩过重、科学性缺失、技术性短板、专业人才短缺、行业经验不足、制作工业流程不成熟等等,反映的是国产科幻电影整个产业链的不足。

国产科幻电影市场正如电影中的荒凉冰原,《流浪地球》作为第一个冒险的拓荒者,带来了希望的火种,也为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从前期筹备、中期拍摄到后期制作,从内容创作、资本投入、宣发运作到后续衍生品开发等方面,都提供了本土经验。《流浪地球》走出的一小步,是中国科幻电影产业链发展的一大步。

(一)前期筹备:拓荒者的行囊

作为国产科幻电影的拓荒者,“前无古人”的经验可借鉴,一切从零开始,导演郭帆和团队从2015年电影立项之初,就开始了丰富详实的前期筹备工作,对风险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尽可能进行预先排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3000多张概念图、8000多个分镜、160多分钟的动态故事板预览、不断扩大的人才团队……都是这部电影贯穿始终的“粮草”,为电影中后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引导资本这把“双刃剑”

中国电影资本市场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本投资扎堆、资本逐利化的现象。张三夕教授在《论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异化”》中分析了资本与文化的矛盾关系,认为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电影类型、内容等方面的创作与发行。[2]在市场经济时代,资本过分追逐市场的一个结果是,放弃电影艺术的自我表达,转而追求快餐式的低投资-高回报项目。文化产业不应当是资本经济的附属品,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流浪地球》在资本投资方面也曾遇冷遭遇中途撤资,但电影的成功让资本看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市场潜力,给资本市場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利于下一阶段科幻电影人才、优秀科幻项目的资本投融资。

2.以“热爱为名”组建人才团队

不同于好莱坞科幻电影成熟的团队配置,国内科幻项目的储备人才严重不足,也让电影走了不少弯路,没有国内同题材电影项目的经验可借鉴,团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打磨。项目从2015年筹建开始,从最初的4个人到2019年的千人团队,“热爱”是这个项目搭建团队的核心凝聚力,对科幻电影的热爱让他们与《流浪地球》相遇。导演儿时心中种下的科幻梦想,在心底澎拜着的热血不肯凉,于是,他和团队带着这份热爱踏上了未知的冒险拓荒之旅。电影的成功说明中国电影人有能力拍出优秀的科幻电影,下一阶段国产科幻电影需要培养更多的创作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支撑国产科幻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突破好莱坞科幻叙事,构建中国式科幻叙事话语权

电影中没有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体系下,不分国别人种、所有人通力合作改变地球的命运,这是对好莱坞科幻叙事的突破。中国观众第一次在科幻大片中看到中国式的价值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中国式的行为准则、充满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即使脱下头盔露出一个美国人的脸,也丝毫不妨碍观众认知“这是一部属于中国的科幻大片”。

世界观的构建是整个电影创作的核心蓝图,包括对未来世界形态和秩序的构筑,涉及未来世界的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全景重绘。构建一个故事中的世界,一定要有当前社会的现实基因。[3]导演在接受人民日报“大咖有话”直播采访中谈到,中国科幻电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什么是中国科幻电影?”首先要找到一个精神内核,站在中国本土叙事视角讲述科幻故事,折射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体现中国文化价值观,才能被称为中国科幻片。一直以来,国产科幻电影的失语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不相匹配,科幻题材需要照进现实,展现中国的科技实力、大国魄力与文化软实力,为世界贡献中国叙事视角的宇宙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中国科幻在国际中的话语权。

在构建电影世界观的过程中,创作团队利用文本与概念图的相互碰撞,始终围绕世界观运行,将故事的精神内核融入人物和场景的设计中。观众最终看到的只是故事的冰山一角,其背后是大量且翔實的细节支撑。在剧本内容创作上,创作团队对原著小说视角和电影叙事视角进行了区别把控。作为两种不同的文艺载体,原著小说拥有更宏大的视角,电影改编团队则更关注人物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对矛盾冲突的选择,对科幻叙事的克制,对中国式精神内核的阐释,具备科学性、民族性、现实性、艺术性等特点。电影中对中国人“家”文化的体现、难以割舍的家园情怀、中国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传统中国式的父子关系、标志性的中国元素等设计能迅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科幻电影应当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缝合,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电影艺术语言的独特表现形式,展现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建立一个中国科幻电影的叙事语境。

4.明确美学风格,奠定主线方向

美学风格关乎整个电影视听效果的质感呈现。导演和团队在前期筹备中做了很多功课,探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呈现问题,明确提出视觉画面和声音音效都要尽力符合中国人能够接受的科幻美学风格,体现中国式的宇宙诗意。最终电影采用了苏联工业风的美学体系,[4]并将这一套美学风格贯穿于电影整体设计中,避免在拍摄及后期制作中出现局部风格偏差。

(二)电影中期:“极限挑战”的拍摄与制作

正式拍摄前导演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以期尽可能规避不确定性风险,但真正投入摄制,还是会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考察的是导演及其整个团队的应变能力与学习能力。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宏观的软硬件配置、团队岗位分工、全新的部门设置和管理模式,到微观细节质感的打磨,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了极限挑战,让科学幻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1.人物与技术的和解

特效一直是国产电影视效为人诟病的地方,对电影《流浪地球》这样重视效的科幻题材来说,数字视效的重要性尤甚。丁燕来作为视效总监在前期筹备工作中就加入了团队创作,并贯穿整个电影的摄制始终。也是在一开始,视效部门就明确了工作原则:数字视效不为炫技,所有的视效只为故事服务。进入后期粗剪制作时,全片的视效镜头高达4000多镜,视效总监与后期团队面临大体量的镜头取舍。致密的前期筹备和现场准备,给后期剪辑留下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从技术与叙事上完成了对影片精准的把控。

声效作为电影另一维度的叙事方式,同样贡献了独特的中国科幻声音。从中国人当下的生活中寻找声音素材,同时兼顾未来世界的声音想象,唤起观众的声音记忆。[5]与视效部门一样,声效部门也在前期筹备期明确了工作方向,进入实际操作时,沿着定好的主线将声效融入故事整体。

2.搭建本土化的团队管理模式与工业化流程

高效率的团队管理模式与工作对接流程,也让《流浪地球》团队少走了许多弯路。搭建电影工业流程,前期做好充分的预演方案,将具体任务精确分割,制定文件安全性规范标准,多部门分工协作齐头并进,为电影制作节省时间和预算。

根据拍摄和制作中的实际需求,特别成立了UI部门和视效制片管理部门,分管UI置景和后期视效分包。以视效制片管理部门为例,电影的视效最终分包给4家不同的制作公司,如何对接?如何统一管理?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视效制片管理部门采用了专业的镜头管理表格,完整记录所有的镜头信息;创建进度表及时推进和调整方案。同时也借鉴了好莱坞通用的shotgun软件来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6]

(三)后期宣发:宣传发行与衍生品开发

后期宣发主要是指电影制作完成后交给市场验证的阶段,涉及电影公映前的宣发方案、电影公映中的宣传营销、电影周边衍生品的开发等方面。

1.新媒体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制定传统渠道与新媒体平台协作的营销方案,这将会是未来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大数据时代,抓取海量用户信息进行受众分析与预判,基于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宣传主题,深挖“卖点”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效应。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宣传、路演方案为电影打开了口碑市场,扩大了品牌传播效应,同时不断营造话题,引流更多用户参与观影讨论。例如,高校集中了刘慈欣的科幻书迷群体,他们也是科幻电影的主力影迷群,以“倔强”为路演主题贴合高校学生的群体性心理,同时也暗合了电影中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倔强”。

2.宣发方案暗合中国观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航空航天科技的繁荣发展,为科幻电影提供了创作基础与素材,有利于增强科幻故事创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同时观众的大国文化自信心也迫切需要高水准的科幻大片来展现。电影中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独特宇宙诗意,在春节这个团聚时刻传达了中国人的家园情结与对土地的情感。传统式的父子关系体现了中国式亲情,由中国人主导的第一次拯救世界的设定,更是将这种情感上升到了民族情怀。满足了中国观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同时“观众买账”也反过来带动了电影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在春节团圆之际举家去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三到五线城市的春节“新风俗”,《流浪地球》中的体现家园情怀、父子亲情无疑是宣传的“好牌”,抓住了中老年群体的眼球;影片中体现的宇宙幻想和科技元素吸引着青少年儿童的兴趣。这样全年龄段“一网打尽”式的影片,成功缔造了春节档期的现象级“爆款”。

3.后电影时代:众筹模式开发电影衍生品的初尝试

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衍生品开发有完善的全产业链支撑,电影衍生品的开发在电影项目策划之初就已经介入规划,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项目中概念设计等细节。好莱坞衍生品开发的立体营销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电影投资的风险,与票房共同分担电影制作成本,电影下档后电影衍生品长久的生命周期还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销售收入。[7]《流浪地球》在衍生品开发方面,也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与尝试。目前《流浪地球》的IP衍生品覆盖了衣、食、住、行、玩的全品类布局,官方授权与跨界合作实现了电影IP价值变现。2019年2月19日上线的《流浪地球》行星发动机加湿器、火石钥匙扣等电影衍生品众筹项目,开启了科幻IP衍生品的初尝试。

衍生品开发前期规划不足是国产科幻电影衍生品开发要注意规避的问题,如何实现科幻IP变现的利益最大化,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科幻IP去不断尝试与摸索。

三、后“流浪地球”时代

科幻电影沟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电影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国内科幻电影市场长期以来被好莱坞大片占领,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科幻电影的文化话语权一直为好莱坞科幻大片所有,国产科幻电影的失语不利于中国大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国产科幻电影要走出身份困境,让现实照进国产科幻电影,在科幻视听效果中完成中国价值观的输出,体现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多元文化共建的大国精神。

根据《流浪地球》的票房走势和城市表现分析发现,随着消费升级春节期间三到五线城镇观影消费成春节新风尚,“流量明星”的票房影响力下降,影片的质量话语权提升,电影产业进入优质内容驱动阶段。《流浪地球》当然也存在着叙事上的不足,科学论证上的逻辑漏洞等缺憾,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作为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高光时刻,《流浪地球》的重要意义在于告诉观众“中国人也可以拍出优秀的科幻大片”。中国正处于快速崛起,各方面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鼓励与扶持给科幻题材提供了创作的沃土;另一方面,中国观众多年以来对好莱坞生产模式的科幻大片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给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映,更多的资本将目光投向科幻题材,这将会是中国科幻电影最好的时代,新生代中国电影人更要踊跃去尝试探索。

作为中国科幻电影文化产业的“实验品”,电影《流浪地球》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实验”。电影中道具、UI、视效等方面的概念设计与研发制造,不断打磨成熟的技术创造力,虽然还达不到好莱坞的工业水准,但也充分证明了国内团队的潜力,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拍出自己的科幻大片。就电影产业而言,《流浪地球》的成功,给资本市场注入了强心剂,后续数个科幻题材立项、投拍、以及即将上映的《拓星者》《明日战记》等科幻题材影片都备受期待;对本土科幻文学圈而言,《流浪地球》扩大了科幻题材的影响力,拓展了科幻迷之外的受众范围,更多的作者、读者涌入科幻市场,本土科幻文学迎来出版热潮,如原著刘慈欣的系列作品在网络大卖。科幻开始走向大众,未来中国需要更多的优秀原创科幻作品,培养青年一代的科学理性精神,保持对宇宙、对未来的伦理追问,将中国人放在广阔的太空背景下展现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导演郭帆也提到电影的成功有一部分归功于观众的包容,在国产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初期,我们不妨给予更多的包容心,给予国产科幻电影成长的时间。只有让足够数量的国产科幻电影项目成长起来,形成高品质内容与观影消费的良性互动生态,才能逐渐积累产业经验,探索出本土化的科幻电影工业流程与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本土科幻电影产业链。《流浪地球》在电影产业链前中后期的经验与教训,为国产科幻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指南。

参考文献:

[1]张瑶.产业错位与市场争夺——中美科幻电影比较研究[ J ].当代电影,2013(8):158.

[2]張三夕.邬玲.论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异化”[ 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1-82.

[3][4][5][6]朔方.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25-31,40-42,211-214,230-231.

[7]王沁沁,张宏.衍生的商机——电影衍生品的市场透视[ J ].当代电影,2011(10):118.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流浪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流浪的歌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遇见一只流浪猫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