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婧
新中国成立之后,电影教育事业如何开展?是那个时代必须要回答的问题!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的成立,国家明确了电影教育的宏图,学习借鉴前苏联的电影教育模式,电影学院和电影工程学院分别设立,电影学院培养电影艺术人才,电影工程学院要肩负起培养电影工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新中国对电影教育的系统规划和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设立
建国之初,中央文化部电影局曾经派出多位电影专家去苏联考察、学习电影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派出留学生到苏联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和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学习,在规划和教育人才储备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6年8月由文化部学校司编印的《关于各类文化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和修业年限的规定(草案)》①中指出:
全国文化艺术院校分成戏剧(戏曲)、音乐、美术(工艺美术)、舞蹈、电影(电影工程)、文学、社会文化、印刷、文化行政等九类。电影类院校包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学院、电影技术学校、电影放映技术学校四种。
其中,电影工程学院应设置的专业包括:电讯(四年)、化学(四年)和机械(四年)等3个专业。其中电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电讯工程师”,毕业后能担任电影工业机构的工程师工作。电影技术学校应设置的专业包括:录音(二年)、化工(二年)、照明(二年)、机械(二年)等4个专业。
由此看来,电影高等教育规划多层次、全门类、系统化,当时的电影教育决策者们对电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也深知其重要的教育意义。1956年北京电影学校升格为北京电影学院,完成了文化部对新中国电影教育规划的重要一步,电影艺术人才的培养院校基本确立,电影工程学院的开设逐步提上日程。
1960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文党字第115号文②向中宣部、中央文教小组提出关于建立电影工程学院的报告,报告中提到:
“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大发展,现有电影工程技术干部不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十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能建立起培养电影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专业院校,技术干部的补充主要依靠实际工作中师傅带徒弟或举办短期训练班培养,一般理论基础较差,严重地影响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因之,建立电影工程学院是当前刻不容缓的,目前建立电影工程学院,在师资和教学行政人员的设备、校舍、教材与教学设备等方面是存在着不少困难的,我们计划采取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先上马后加鞭、边开班边建院的方针,利用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一部分工程技术人才兼负教学任务,配备一部分教学行政人员,先在今年暑假招生开办电影工程技术专修科,逐步准备条件向电影工程学院过渡。
我们计划从今年暑假起,先办电影机械、化工、电讯三个专修班,每班招收高中毕业生30名,学习期限两年……
文化部党组
1960年5月16日
至此,在1960年5月,文化部决定成立北京电影工程学院,逐步落实国家对电影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
二、迅速启动筹备北京电影工程学院,但却遭遇种种困难
文化部、宣传部在决定成立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后,文化部即抽调人员成立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筹备小组,筹备组成员有司徒慧敏、申伸、孙良录、魏曼青等人。
(一)新建学院需要的教学用地和建筑房舍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新学院的成立首先要解决土地和建筑房舍的问题,但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选址在落实過程中却不太顺利。文化部曾经考虑将电影工程学院、电影精密机械厂和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三个单位的办公地址协同建设,实现研究、教学、生产相结合①,但由于用地紧张没有实现规划目标。同时又因为1960年5月份宣告成立电影工程学院,暑假开始招生,9月份学生按照教学常规就要进校上课,长远的学院用地规划没有实现,短期用房又需马上解决。因此,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办学地址就成为筹委会工作的重点,文化部多方努力沟通,最终协商好借用文化学院在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的部分校舍,保障学校按原计划开学。
借用文化学院的部分校舍作为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办公地点,却发现还需解决办公、教学、学生住宿所需的基本家具、冬季烤火设备等等,基本的入住条件都需要时间和资金来保障,但在当时,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些物资都需要上报计划进行审批,想在四到五个月全部到位存在很大困难。
(二)由于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筹备时间较短,加之全国电影教育师资匮乏,导致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所需师资很难短期到位
北京电影工程学院成立后,教育教学所需的师资是需要配备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文化部教育司、文化部学校司、文化部人事司共同商讨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师资问题,在文化部1960年文干光字第899号文中②,商调北京电影学院7位电影工程技术师资到北京电影工程学院任教,直接导致北京电影学院相关人才的分流,也为后期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合并埋下了伏笔。
其次,文化部从上海电影机械厂、南京电影机械厂、保定胶片厂、青岛实业化工厂及其他相关电影技术厂抽调相关专业人才,但由于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筹备期管理人员有限,在办理师资调动等相关复杂的人事工作时明显跟不上学院建设的节奏,导致一些专业人才因为涉及各种个人事项无法落实而不能按期到岗。
最后,北京电影工程学院试图通过北京市电影局和北京市教育局与其他高校进行协调,希望兄弟院校能够派出教师帮助承担公共课教学,但因为各院校的师资情况都比较紧张,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前身)等多所大学都纷纷婉言相拒。
总的来说,1960年我国电影工程技术人才稀缺,导致电影工程学院师资捉襟见肘,无法满足正规的高等教育所需。
(三)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招生工作遭遇国家计划外招生的尴尬
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每所大学的招生计划都需要在上一年度报到相关管理部门,才能拿到招生名额;北京电影工程学院成立于1960年5月,当年的招生计划早已在1959年年末就分配结束,导致北京电影工程学院1960年暑期招生成为国家招生计划外的招生,因此,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招生工作遭遇了不符合当时体制要求的尴尬。
为了能够招收到满意的生源,北京电影工程学院派出多名老师奔赴各地,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以满足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招生要求,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被其他高校和国家机关录取。生源数量极其有限,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在东北、华北几个地区的招生堪称“抢人大赛”。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合、支持下,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在6月底7月初完成了招生工作,第一批共招收了90名学生①。
三、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合并始末
(一)北京电影学院申请将刚成立的录音系并入北京电影工程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在1960年增设了录音系,专门培养电影录音人才,1959年在拟成立之前即上报了招生计划,并于1960年按计划招收录取了35名录音本科学生。但由于北京电影工程学院于1960年5月宣告成立后,专业师资一时无法解决,几部委讨论决定将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技术师资调往北京电影工程学院任教,同时兼任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技术课程。正是由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技术师资被调走,使得北京电影学院考虑到录音系和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电声系专业有重叠,而且师资缺乏,于是在1960年6月11日,北京电影学院通过《报请将我院今年增设的录音系转让给即将成立的电影工程学院接办》[(60)院钟字第56号]②一涵,申请将录音系并入电影工程学院:
北京市电影局李局长:
根据六月十日中央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召开讨论电影工程学院筹备工作的会议(该会议由电影局副局长司徒慧敏主持)上的决定:由于电影工程学院已确定成立并必须在今年开设招生,我院原拟增设的录音系,与该院即将设置的电声系,性质重复,专业课教员也无法抽调,因此讨论后认为我院原拟增设录音系的计划应做改变,即取消原定增设录音系的计划,将今年已定招收新生20名的计划转让给电影工程学院招收,改为二年专修科,并指派孙良录同志前来参加招生工作。
此后,北京市电影事业管理局也通过《我局同意北京电影学院今年增设的录音系转让给即将成立的电影工程学院接办》[(60)人字第725号]文件③对北京电影学院的请示进行了批复,同意接办。
(二)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创建遭遇各种困难一时无法解决,撤销建制并入北京电影学院
由于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创办时间较短,要实现当年招生并开课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办学基本条件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但开学在即,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基本保障和教育教学所需基本条件都迫在眉睫需要解决。因此,宣传部、文化部等领导单位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又进行了多次讨论和协商,认为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筹备仓促,面临很多问题,建议将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并入北京电影学院,成立电影工程技术系接收学生。
1960年10月12日,文化部钱俊瑞副部长批示将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并入北京电影学院。④
北京电影学院呈报给文化部教育司的文件对关于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并入北京电影学院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节选)⑤:
(一)工程学院建设的三个专修科并入学院后,学院拟设立一个“电影工程系”来统一领导这三个专修科的教学工作(略……)。
(二)为了能办好这个工程系,学院应广泛吸收有关人员的帮助和意见,拟成立一个“电影工程教育顾问小组”,其意义特别在于能争取得到原筹备人员的帮助,以及与电影科技研究机构和影片生产部门取得密切联系,拟聘请马守清、郑伯璋、罗静予(北影总工程师)三同志为顾问,我院将指定由孙良录、申伸同志参加小组。(略……)
1960年10月27日,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发出《函告我院与北京电影学院合并》[电工院(60)办字第6号]文件⑥,声明经中央文化部党组决定,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已与北京电影学院合并,在北京电影学院建立电影工程系,申伸任系主任,孙良录任系副主任,并于本月由翠微路文化学院迁来新街口外大街北京电影学院工作。
至此,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的合并出现反转,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在宣告成立不到半年后,撤销建制并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在之前录音系的班底上扩编新建电影工程系接收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学生,承担了新中国第一批电影工程技术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任务。
四、北京电影工程学院“下马”对我国电影教育的影响
(一)北京电影工程学院下马,导致新中国电影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规模受到较大限制,苏联模式的电影教育没有得到全面发展
北京电影工程学院设立的初衷,是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培养电影工程技术高等人才,与北京电影学院分别设立,凸显了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宏伟规划和对电影工程技术教育的重视。
但是,1960年10月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撤销,对新中国电影教育的总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电影教育模式并没有获得全面发展,北京电影学院成为建国七十年以来唯一一所电影专业院校,电影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受限,1960年到1970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停办,共培养181名毕业生。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高水平电影工程技术人才严重不足,高水平的电影技术团队凤毛麟角,导致很多国产影片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不得不拿到国外进行制作,既增加了我国国产影片的制作成本,也丧失了电影产业工程技术领域的竞争市场。
(二)由于没有专门的电影工程技术院校,电影工程技术各专业没有得到良性培育和发展
1960年北京电影工程学院成立时的专业设置,依据了当时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参考了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分为机械、化学、电声三个专业,基本涵盖当时电影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域。
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合并到北京电影学院后,由于学校师资和办学条件所限,電影工程系的招生规模较小,只招了1960、1964和1965三个年级的学生。①
开设的三个专业之间相关性不大,师资分散,不利于专业的深入发展,1966年文化革命爆发,电影工程系的师生下放劳动,教学基本停顿,1970年电影工程系即随着北京电影学院的解散而解散。1973年中央艺术大学成立,北京电影学院部分院系和专业并入中央艺术大学,电影工程系只保留了录音专业,电声专业名称不再使用,洗印专业和机械专业不再开设。
至此,电影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从北京电影工程学院1960年5月成立,1960年10月合并到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1970年解散,历时十年。创业者们筚路蓝缕、夙兴夜寐对电影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形成了一套电影工程技术教育的蓝本,但比较可惜的是电影工程系在文化革命后没有继续设立,导致我国电影工程技术教育基本搁浅,电影工程各专业除了录音技术专业后续有所发展外,电影机械和电影化学专业没有专门化的高等教育,电影工程技术专业没有得到深入发展,也没有培育出符合电影发展的电影技术专业。
(三)我国的电影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没有得到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影产业的升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电影市场要向世界开放,国产电影的质量水准直接影响我国电影产业的生死存亡。随着世界电影视听风格和类型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电影技术成为支撑电影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我国电影工程技术专业教育长期缺失,使得我们的电影生产不得不依赖外国电影技术团队的技术服务。
而电影生产的主要设备和创作所需软件大部分是外国公司的产品,国产品牌的电影制作设备及有关软件更可谓稀有,这与建国后电影教育先驱者们所规划和设想的差距很大。
目前,我国要成为电影大国和电影强国必须跟得上世界电影美学的潮流,新的电影技术发展更是未来电影强国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要素,但目前我国没有系统的电影工程技术教育,电影技术人才的短缺导致我们的电影技术缺乏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影产业的升级。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电影教育的规划分层次、分类型、系统化,可谓高屋建瓴,但由于现实条件所限,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建院条件准备不足匆匆下马,导致我国的电影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受限,电影工程技术专业没有获得全面、深入的培育和发展。随着电影产业的全球化竞争,电影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缺失的短板影响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升级,电影工程技术教育势必成为未来電影高等教育必须关注的领域。
①数据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四十年》附录2。
②《北京电影学院档案1960年卷》。
③《北京电影学院档案1960年卷》。
④详见《北京电影学院四十年》1950年——1990年,第427页。
⑤详见《北京电影学院档案——关于建立电影工程学院的决定、组织机构、教学计划等有关重要文件》第115页、116页。
⑥详见《北京电影学院档案——关于建立电影工程学院的决定、组织机构、教学计划等有关重要文件》第115页、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