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受到制约,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对江苏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探讨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农产品加工产业为引领,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生产要素流动,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有机整合,延长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最后从政策层面提出,推进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建议。
关键词: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5-0019-04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由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显增加。一是资源环境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约束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等问题加剧;二是农产品比较利益下降,农业的资源和要素竞争力有待增强;三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和难度加大;四是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开拓[1]。在此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突破了传统农业发展的方式,采用先进技术,拓宽农业发展范围,延伸产业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对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政府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政策层面;2016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指导意见》发布,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优化产业体系要着力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明确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关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决策部署。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大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1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
1.1 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多元化
随着产业融合的稳步发展,各地新型经营主體蓬勃发展,更多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来,共享加工与流通等环节带来的增值收益。
1.1.1 龙头企业引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江苏省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7 465家,其中73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超7 000亿元,净利润逾180亿元,带动省内农户660多万户,占全省总农户数的46.8%[2]。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品牌影响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增强相对优势和竞争能力,带动农民提高增收能力。
1.1.2 家庭农场成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主体 2016年全省经农经农业系统认定的家庭农场超过3.4万家[3],其中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占7%左右。全省各地积极鼓励家庭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常熟田娘农场、泰州上膳源有机农场等一批种养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农产品直销、乡村旅游,有力促进了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
1.1.3 农村合作社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生力军 江苏省农民合作社总数达8.15万家,农户入社率为77.8%,创建国家示范社496家,数量居全国第2。农民合作社大力发展加工流通与直供直销,目前产加销一体化或专门从事加工流通的占合作社总数的50%以上[3]。农业合作社多为非营利农民的组织,农户通过合作社,提高了市场营销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品牌竞争力,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
1.2 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多样化
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特色等条件,江苏省各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
1.2.1 产业链延伸型 以产业链某个环节为基点,向产前产后延伸,实现农技服务、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有机整合。如“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惠山区阳山镇,已将水蜜桃产业发展成为从生产、贮运、加工到流通的产业链条。目前已研发出水蜜桃汁、水蜜桃果酒等附加产品,同时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打造了以生态高效农业、农林乐园、园艺中心为主体,体现花园式农场运营理念的农林、旅游、度假、文化、居住综合性园区。阳山镇以水蜜桃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达98%,桃农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4]。
1.2.2 社会化服务型 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构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如江苏百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是集种植、养殖、饲料加工、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冷链物流、批发配送市场、副产品高科技转化等为一体,具有完整农业生态链的特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2016年公司实现屠宰生猪75万头,销售收入达15.8亿元。
1.2.3 产业集聚型 集聚农业各种要素,打造农业产业生产、加工集聚平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产业集聚模式的产业融合主要是通过建设农业产业园区的形式来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集中打造产业链,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如位于东台沿海经济区绿色食品产业园的江苏东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自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不断完善基础功能配套,招引高层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致力于构建绿色生态、特色鲜明、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重点建设畜禽制品加工区、水产品加工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及物流中心,着力打造江苏沿海一流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012年1月被江苏省农委批准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目前,中粮肉食(江苏)公司、华大集团、光亚集团、江苏海天公司等61家农产品加工及配套企业相继入驻园区。2015年园区销售近60亿元,实现税收超5亿元,企业带动农户近7万户,增加农民收入近4亿元[5]。
1.2.4 功能拓展型 立足一产,挖掘农业在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价值,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南京市江宁区的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以茶文化展示为内涵,着力打造融品茶休憩、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一体的乡村特色茶庄。全村共有住户52户,茶园约130 hm2,其中村集体茶园30 hm2,村民种植茶园约100 hm2,主要生产龙针、龙毫2种雨花茶系列的绿茶。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自2013年4月28日试运营至今,共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 000多万元,相继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国家、省、市、区级荣誉30多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次对其进行专题报道。目前,全村有46家农户参与了茶、餐、客栈、小卖部等特色经营。经营户占村庄户数的85%,自主创业的占60%,节假日、周末农家乐经营更是一座难求,经营户平均月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极大地带动了百姓致富[6]。
1.2.5 农业+互联网型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络,开展农产品线上销售。目前“互联网+”已融入江苏省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类别,催生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与创意休闲农业、智能农业、电商产业园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016年,江苏全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达285亿元,在阿里平台上农产品销售额名列全国第一,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在首创“一村一品一店”发展模式的宿迁,各县(区)均建成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114个乡(镇)建成乡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 392个行政村实现村级网店建设全覆盖,“一村一品一店”标准村占比超过60%。2016年,宿迁正常经营的网店达 4.7 万多家,线上销售农产品4 000多种,全年农产品线上销售达到60亿元[7]。
1.3 农村产业融合的融合载体快速发展
农业加工区、农业服务平台、农业园区等融资载体的发展,加快推动了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向纵深延伸。江苏省内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稳步发展,加工集群集约发展,整体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50家,聚集了全省近1/4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提升了建设水平,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农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加工示范,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2016年加工集中區营业总收入超过2 132.9亿元,税后利润达150.8亿元,共吸纳35万人就业,入园企业对接3 180个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458万户,增加农民收入142亿元。在此基础上,强化基地建设和利益联结,促进产业链前伸后延,创建了1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9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9个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4个苏台农业合作园区[3]。
1.4 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多样化
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主要通过签订合同订单的方式,主要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种养小区+农户、企业+专业村+农户、企业+订单+农户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以及联合社(综合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 社+ 家庭农场+农户的一体多元的综合服务模式[8],订单农业范围也不断扩展,签约农户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出现了租赁、托管、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开始多样化发展。
2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融合主体实力有待增强
目前江苏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缓慢,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虽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但具有较强实力的经营主体较少。很多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结构简单、管理粗放、经营能力不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大都从事种、养殖业,规模较小,参与融合的能力较低;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松散,带动能力差,甚至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9]。先进技术渗透力不够,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10]。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2 产业融合层次还较浅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但总体看仍处在初级阶段,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横向来看,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存在阻滞,互联互通不强,农户只停留在生产环节,没有进行后续的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生态环保、社会实践、科普教育等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相对不足,农村发展要素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纵向来看,农户大多只进行耕种收,或是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农业没有与加工业有效衔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农户没有在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供应链中分享到增值收益。
2.3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采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虽然融合主体初步达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但由于机制不健全,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经常发生产业链条的断裂、脱节及合同违约的现象,利益联合体尚未形成。一方面表现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契约一般期限较短,且契约约束力不强。一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市场波动时,会出现违约现象。
2.4 科技创新支撑不足
科技创新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技术支撑,但是从目前很多新型经营主体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来看,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体现在,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不够,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产业间相互渗透不多,农业与工业、服务业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方面的实用人才缺乏,农业科研院所更加关注教学研究,实地调研指导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同时现代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时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经常会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产业融合发展缺乏实用人才。
2.5 金融服务不足
农村金融逐步发展,通过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当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小农户有资金需求的时候,大多会向周边亲朋好友借贷,向金融机构借贷的比例较低,而且借贷金额也不高。主要因为金融机构向农户借贷的比较利益低,优惠少,农户融资成本较高,受传统观念限制,加上没有有效的抵押物,农户虽有借贷需求,但实际上向金融机构借贷的规模不大。农村融资成本高、融资抵押方式单一等融资问题,制约了产业融合主体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
3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
结合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提出推动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产业为引领,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生产要素跨产业、跨区域流动,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将产业链向横向、纵向延伸,提升价值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协同发展[11]。
3.1 以农产品加工产业为引领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强化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统筹规划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率与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产接二连三。一是要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各种相关加工产品,丰富产品类型;二是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三是通过政策优惠、招商引资,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工园区,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环境。现代技术创新的发展促使推动农业资源要素跨地区、跨行业的互联、互通、共享,也使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渗透扩散,产业边界趋于模糊[12],对产业融合有推动作用。
3.2 培育多元化和市场化的经营主体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培育多元化、市场化的融合主体。
第一,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力量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组织创新,能进一步促进传统农业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标准的生产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创造品牌效应,打造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效应强的龙头企业。通过有效结合农村与企业各项资源,整合农业产业化链条的相关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第二,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礎力量,具有经营明确、产权明晰、责任分明的特点,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便于拓展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因此今后应重点支持6~20 hm2的家庭农场,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带动普通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总结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发展模式,引导家庭农场集聚发展。第三,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能聚合与延伸农业产业链,便于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今后应鼓励农民合作社走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之路,服务范围向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拓展,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解决农产品加工的关键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13],引导农民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
3.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
通过利益联结形式的创新,让农民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主体,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后劲。第一,创新发展订单农业,稳固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农民和企业间签订生产、服务、销售合同,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形成稳固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农机农技服务关系,强化违约责任,降低违约率,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在生产上,农民按龙头企业的订单实行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以双方拟定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在服务上,农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批量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及农机农技服务的优惠。第二,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以农村土地确权为契机,探索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劳动、资本、技术入股,形成按股分配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构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相互持股的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第三,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税收、信贷政策引导工商企业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农业保险等化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部分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
3.4 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加快农村电商发展
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产业特色、人文景观等,大力发展观光休闲、乡村旅游、农耕体验等,充分挖掘农业的非传统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价值创造力。一方面,发展休闲农业等产业融合新业态,可以更好地保存乡村传统文化和历史;另一方面,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将单一的生产功能拓展到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农产品从物化产品拓展到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并重,使农民的季节性和常年性收入叠加,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10]。
4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融合,就是要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因此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必然需要对土地、资金、人才和科技等要素资源进有效整合利用。客观地来看,产业融合的发展需要融合性的农业管理思维和服务,主要途径是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融合型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拓宽农业管理的范围,增强农业管理部门有效的管理权力和方式。
4.2 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硬件条件。同时建设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化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电商企业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多功能挖掘中的作用,持续激发农村电商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能力。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提供农村信息化、产权流转、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可加快农村产业融合。
4.3 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农村金融创新重点在于拓宽农村融资渠道,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难题。首先,通过增加农业信贷投入,优化金融机构业务布局,采用財政贴息、融资担保、扩大抵押物范围等措施提高信贷投入;其次,加快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政策性保险政策,稳步推进贷款保证保险有关工作,鼓励发展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13];再次,针对不同新型经营主体、不同经营环节设计个性化金融产品,提供综合融资发展项目,进行资金补贴或者采取低息、无息贷款,打造产业链金融模式。最后,落实政府防范金融风险机制,搞活农村金融活力,提高农民金融投资的风险意识。
4.4 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育
培养和集聚农业创业创新人才促进产业要素融合渗透,推动农村产业焊接融合互动[5]。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通过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融合能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融合的新型农民队伍,为解决谁来融的现实问题及如何融的深层次问题奠定微观基础。支持科研人员和回乡大学生到农村企业任职兼职,采取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工等激励机制,服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13]。
参考文献:
[1]姜长云.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 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2]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江苏省“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EB/OL]. (2017-02-06)[2018-11-01]. http://news.wugu.com.cn/article/1028911.html.
[3]江苏农业网.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 [2018-11-01]. http://nw.jiangsu.gov.cn/art/2017/1/5/art_13275_4986127.html.
[4]吴 琼,邹建丰,朱新法. 乡村振兴的江苏作为:三产融合提升农业竞争力[EB/OL]. (2018-01-24)[2018-11-01]. http://js.people.com.cn/n2/2018/0124/c360301-31175877.html.
[5]姜正辉. 东台做深“接二连三”大文章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EB/OL]. (2016-03-01)[2018-11-01]. http://wm.jschina.com.cn/9661/dt/201603/t2692342.shtml.
[6]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 黄龙岘茶文化村[EB/OL]. (2017-10-31)[2018-11-01]. http://www.jiangning.gov.cn/zjjn/jngk/cyjn/201710/t20171031_189057.html.
[7]吴 琼. “互联网+农业”,迸发乡村新活力[EB/OL]. (2016-03-01)[2018-11-01]. http://xh.xhby.net/mp3/pc/c/201711/27/c409410.html.
[8]李曼莉,殷 明,倪锡林.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江苏农村经济,2017(1):23-25.
[9]葛新权,和 龙. 促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取向[J]. 经济纵横,2017(5):80-85.
[10]刘 清,程勤阳.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认识思考[J]. 农民科技培训,2017(3):43-46.
[11]韩一军. 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N]. 农民日报,2015-10-30(3).
[12]陈俊红,陈 慈,陈玛琳.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 农业经济,2017(1):3-5.
[13]朱信凯,徐星美.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12,145.吉则尔夫,郑祥江. 乡村振兴战略下彝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