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创新。如何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是当前数学教师不断奋进的目标。对此,文章作者从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三方面来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049-02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探究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从而促使课堂效率最大化。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认识角,通过折角、画角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三角尺,通过谈话导入教学:“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角吗?在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角?”学生开始讨论,通过找角,学生逐步了解了角的表象。然后我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摸角,我先给学生进行示范:一手握着角的两边,用角去扎一下另一只手的手心,有什么感觉?由此让学生感知角的顶点和边。接下来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角、折角、做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长没有关系,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叉开口越小,角就越小。如此,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有效掌握角的相关内容。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它是指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创作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场景,然后让学生有一种置身其中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里,教师要合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一节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学:“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谁来比画一下?(找几名同学回答)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由此我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长度单位。其次,我让学生思考“古代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发言,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古人用手做长度单位,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接下来我让学生用一拃测量一下课桌,学生汇报得出:长度为4拃、5拃等。然后我引出尺子测量,让学生认识刻度尺,感知1厘米的长度。最后,让学生对身边的物品進行测量。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有效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最终目的也是服务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刚步入学校,对于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节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与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会辨认生活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首先,我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入教学:“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图形,接下来我随机抽取,你们回答它是不是四边形。”回答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四边形有什么特征,然后我把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四边形拿出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接下来我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作为四边形他们很特殊,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它的边、角有什么特点。”其次,我让学生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张,通过测量和比一比的方法来验证结论。最后,我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与正方形。如此,通过联系实际的生活,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促进了学生的学以致用。
四、激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情感是教师教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愉快地获取知识。在此要注意两点。①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在一次外出学习中,听了江苏省名教师张兴朝老师的示范课,他课前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老师喜欢什么运动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篮球?”“足球?”“游泳?”张老师摇了摇头:“我爱好的运动只需要1平方米的地方和一根绳。”学生立刻猜出正确答案。“那你们爱好的运动是什么呢?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的爱好。张老师笑着说:“同学们,我就喜欢你们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你们真棒。”张老师用聊天的方式片刻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②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因此,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乘法的引入”一课中,师生共同计算“3+3+3”,“5+5+5+5+5+5”,“9+9+9+9+9”这类算式时,学生感到很奇怪:“老师为什么总是比我们算得快?”教师一语道破天机:“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方法——乘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五、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主旨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教师精心安排,深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掌握重难点知识,科学合理创设教学模式。例如,在研究“简易方程”中的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时,主要探究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与运算定律,初步体验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适时加强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并将函数思想渗透其中,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大有帮助。有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及分配律等数量关系的训练上,不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开展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所授知识“给予”学生,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提高其对知识的记忆效率,也能为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走进数学课堂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相阳.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6(19):120-121.
[2]任爱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98-99.
作者简介:马文芹(1965—),女,甘肃定西人,小学一级教师,专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