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流行原因探析

2019-10-18 09:38陈璐
今传媒 2019年9期
关键词:表情包视觉符号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普及,如今的网络时代逐渐演变为一个“屏社交”的媒介时代,生活中充滿了奇怪的呓语、图片、符号和图标。人与人之间交流谈话充斥着大量的符号,使用各种各样的表情包与好友们你来我往、妙语接龙。社交媒体时代下,表情包建构了一种似真似幻的交流场景,社交行为演变成了符号的“狂欢”,表情包的“乱舞”。本文主要研究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流行原因以及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思考问题与大家一同探讨。

关键词:社交媒体时代;表情包;符号;图像;视觉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028-03

一、 符号与表情包

“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一般包括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表情包是随着社交媒体流行而爆发的,其实质是一组由图像与文字来表达情绪与意义的双渠道表意符号。表情包逐渐成为一种嵌合当下语境和大时代背景的符号文化。

(一)表情包的起源

表情包其创造者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表情包的出生日期为1982年9月19日,表情包的出生地为电子公告板,初始起源是一串ASCII字符,表现形式为

“:-)”。表情包流行于贴吧,爆发于微信。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4G的普及和大量社交平台的出现,网民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比如兔斯基、阿狸等贴图表情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融合多种元素和属性的互联网文化现象,几乎满足了所有年龄层网民的多样化需求。然而网友们的创作热情并没有由此止步,二次元的世界已经无法满足网友们的需求,真人表情包随之出现。真人表情包意指制作主体截取关于人物任意图片并附配上相应的文字,一般形态表现为夸张、通俗易懂的静态图片或动图格式,也可称之为涂鸦表情包。真人表情包作为一种结合了文字、图像、动作,甚至是误读可能性的多元符号产物,常常成为聊天中的调剂品。

从大众传媒时代到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表情包的发展经历了从键盘符号、面部表情符号、肢体的符号、卡通性格符号、网友创作的表情符号等各种形式的演变。在形式上从抽象到具象,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多元,经历了不断更新的发展过程。

(二)生产过程与表现形式:表情包的特征分析  表情包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而流行,它融合图像与文本为一体,与受众共建交流的意义空间,逐渐影响着人们的交流方式与习惯。

1.生产过程:批量同质化复制生产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将复制定义为“后现代主义最基本的主题。复制技术为后现代社会带来巨量的符号及批量生产的产品,以供庞大的消费群体享用,同质化海量的产品甚至会改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方式”[2]。在社交媒体时代广泛运用复制技术基于相同的视觉原型、技术和涂鸦方式对表情包依照个体的需求进行生产。如“皮皮虾我们走”“蓝瘦香菇”“苏大强说”等,这些同一画面或者同一角色被大众网民截取并利用各种制图软件、技术进行创作与反复使用,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类似的表情包。

2.表现形式:话语戏谑,形式多样,交互性强,题材追逐热点

表情包以视觉图像为核心,融文字、图片于一体,随着表情包的流行与发展,其表现形式也从静态图片变成了动态GIF图等,多样的形式适应了当今社交媒体时代网民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需要。表情包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互联网空间,用户生成内容(UGC)成为表情包重要的创造资源。表情包的交互性较强,“斗图”在社交媒体中十分流行,青年网民们重新构建一套关于各种表情包的含义,在社交平台使用表情包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话语,从而隐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以获得一种安全感。表情包作为一种接地气的网络流行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兼具娱乐性与大众性,热衷于挖掘网络热点,在追逐热点的同时,也在创造流行文化。

二、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流行原因探析  社交媒体时代下的表情包成为了新兴的网络语言,它是一种低门槛的表达方式,突破了地域、文化和教育程度的限制,凭借其简单、直观、通用的特点风靡网络。表情包成为社交必备的工具和群体狂欢的媒介。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流行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技术驱动:互联网催生的社交媒体时代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人们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对应的传播活动,而这种媒介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思考习惯。互联网的接入,社交媒体的成熟运用,多媒体形态的交融为人类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表情包已成为社交平台流行的一道网络景观。网民通过制作、收藏、转发表情包,形成全新的社交生产图景。

(二)利益驱动:组织行为与价值判断

许多表情包制作者为获取社交报酬而进行展演,具有一定的功利诉求与偏向性价值判断,且这些制作者通常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他们通过翻新以往的表情、文字、图片符号等,再次结合新近热点事件爆发编排,进而达到一定的商业需求。在其互动过程中体现的碎微化、情色消费、犬儒主义现象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应引起大众高度关注。表情包形态各样,其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与受众共建一定的意义空间,实质上都是用表面浅显的视觉影像替代深层次的叙事进而相互交流。

(三)需求驱动:自我表达与群体认同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提出“‘我的自我意识是在‘想象的激情和‘与本身身体形象的关系活力中得以形成,并在象征语言符号中重建‘我的主体功能。镜中的‘我是主体我所构想出的客体”[3]。在网络空间,网民通过社交平台发送表情包进行交流,从而想象出另一个空间的即镜像中的“我”,摆脱现实主体不和谐的情境,其次镜像中的“我”在网络中二次编码表情包,寻求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伊格尔顿说道“网络群体通过统一行为进行井喷式话语表达。这类表达无视既定规律,肆意地宣泄情感,表达心理需求、情绪和愿望”[2]。网民在表情包交流过程中寻求自我表达以及寻找群体认同,在群体认同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发泄情绪、缓解压力,从而规避现实世界的训诫。

(四)社会大环境的宽容:审丑狂欢

在中国传统社会,美与丑界限分明,有属于各自的一套价值标准。进入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时代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宽容,人们的审美观念急剧转变,美与丑的界限逐渐模糊,青年网民在社交媒体时代对美的评判标准,颠覆了原有的审美范式。这种趋向审丑的变化在网民表情包交流中清晰可见。当今流行的网络表情包大多以“五毛钱”的特效、图像分辨率极低、故做“黄与暴力”为显著特征而盛行,再次表现为粗俗话语与扭曲图像人物拼接、复制粘贴等审丑形式。“社交媒体时代,青年网民膜拜这些丑陋的形象,并在社交过程中以角色降格的方式,即自我调侃、自我矮化,最终以丑陋抵抗优雅,意图解构与取代原有的美学标准”[2]。以传统观念看待如今流行的表情包,其实是一种审丑狂欢。审丑狂欢的背后隐藏着社会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五)中国的语境文化:含蓄表达

中国的象形文字所延伸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连标点符号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语调表达的语意也不尽相同。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凭借说话者的语气用同样的词语表达不同意思,而在社交网络上,隔着电脑屏幕我们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表情包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中国人又或者东方人说话更为含蓄委婉,如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往来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是需要“听”理解的;在艺术上,中国人往往讲究感觉,讲究“悟性”,这是一种不确定性和不可言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有太多不可言说的感觉,不能够用语言完全表达,这样充满“意境”的表情包便被大众借用和创造。

三、表情包狂欢的背后:问题思考与分析

自从社交关系被寄居于互联网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不再是从嘴里“说”出来,而是经由键盘或手写转换成符号表情包“发送”出去。一旦面临真实的生活现场,人们时常手足无措、不安紧张,抑郁成为“新常态”。由此可见,表情包的泛滥运用带来的问题已经浮现,笔者现提出表情包狂欢背后的一些问题供大家一同思考与分析。

一是当今时代,社交媒介、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不断相互交融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而带来的潜在威胁是否已经被尼尔·波兹曼证明?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图画和图像可被看作是‘认识上的一个倒退。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二者结合起来,代表了一个互不协调、却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光速一样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4]。“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将包括表情包在内的图像视为后现代文化的一种表征,体现为感觉优于意义、直观优于概念、图像优于词语,一方面清晰地解释了表情包风靡的原因,另一方面也难免让人对表情包生出质疑与担忧。语言文字的复杂性和主导性是否会被表情包削弱乃至威胁?[5]”人类能用眼睛理解的时代替代了语言表达的时代,我们最终是否会演变成视觉的俘虏?

二是当表情包文化蒸蒸日上之时,我们是否能正确把握大众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表情包的流行逐渐演变为一种时代文化,如果表情包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这种大众流行文化逐渐成为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的繁荣是否与社会的主流文化兼容?我们应该怎么平衡与考虑?每种流行文化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极大的商业空间,在表情包狂欢的背后,功利追求、粗制滥造等乱象应该引起高度关注。不能因为表情包文化存在负面影响而对其全盘否定、舍之弃之,而应做好正确对待其负面影响的积极准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是当运用范围从私人领域扩展到公共议题领域,表情包的使用就成为广受争议的话题。当议题涉及公共问题,是否可以用表情包进行交流?其赞同者认为表情包交流是刻意表达出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屑辩论,表情包“出征”的目的本就不在于说理,而在于炫耀性的挑衅和不屑论辩的讽刺;反对者则认为表情包这样的符号交流空洞而不具备意义,以严肃的议题为闹剧且以闹剧来回复,看似激愤,实则为颓废的犬儒主义。表情包对公共议题的解决是否有效还存在许多疑问,但必须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更多人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在未来它是否能发展成为动员、团结大众的一种独特机制还有待验证。

四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不由深思“技术”本身这个话题。保罗·莱文森在《代表人类:技术之刃》论文中写到“对技术的理性审视需要从承认生命世界的作用开始,技术是进化过程中的利刃,它不仅回应外部环境,而且重新塑造环境,技术代表它服务的有机体来重塑环境”[6]。技术给予了我们各方面的便利,同时存在着惰性、腐蚀人类肌体等反面问题。如现今时代的微博、微信等众多社交媒体交流跨越了时空,但也減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心与心之间越来越远的距离。在面临技术本身这个宏大的话题时,我们不应一味固执地辨析技术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确的做法是首先需正视技术带来的利,承认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随之需要思考更多的是我们要不断地把技术用于积极的目的,尽量矫正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结 语

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流行原因不仅包括大众个人内在的需求,同时也包括社会外部环境的潜在驱动。表情包是社交媒体与网络文化的产物,以其趣味性、虚拟参与性、赋予多重含义性为显著特征,迎合了大众个性化需求。如今大众使用表情包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趋势,但是这种趋势有利也有弊。笔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表情包是信息时代大众“失语”的显著特征,网络表情包使用的弊端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蒋建国,李颖.网络涂鸦表情包:审丑狂欢抑或娱乐的大麻[J].探索与争鸣,2017(1).

[3] (法)尼克·拉康著.褚孝泉译.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4] (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朱思韵.表情包作为青年文化,是文字想象力的匮乏,还是公共讨论的新可能?[EB/OL].澎湃新闻,https://www.sohu.com/a/198198679_617374.

[6] (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莱文森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19-05-14

作者简介:陈璐,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媒体新闻与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表情包视觉符号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黄子韬:一个“表情包”的自我修养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