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
摘要:莫里斯·拉威尔是法国近现代音乐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还是卓越的配器大师,钢琴音乐风格的改革家。《镜子》是拉威尔早期的钢琴作品,这部作品由五首风格不同的曲子组成,分别为《夜间飞蛾》《悲伤的鸟儿》《海上孤舟》《丑角的晨歌》《幽谷钟声》,每一首都音乐形象鲜明、具有诗情画意般的动人旋律,音乐中仿佛可以聆听到大自然的声音,流露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部作品也体现出了作曲家超凡的创作个性和作曲技巧。本文将会对五首作品逐一进行音乐分析,阐述自己在学习和演奏这部作品的体会和感悟。
关键词:拉威尔 《镜子》 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060-02
一、《夜间飞蛾》
这首作品是献给好友莱昂-保罗·法尔格,描写了在幽静的午夜,一束亮光照入了谷仓,精灵般的飞蛾在上下飞舞,相互追逐,整首曲子充满了忧伤、凄凉的情绪。音乐开始部分是半音阶的动机,就像夜蛾上下挥动着翅膀,重复两遍之后一串上行的琶音,音乐渐弱,直到ppp,仿佛夜蛾在视线中消失了。主题部分采用了三对四的节奏型,营造出一种错乱纷扰的画面感,形象的描绘了夜蛾忽远忽近、忽上忽下的样子。第10小节开始,音乐又重现了开始部分的主题,并且运用了变换拍子,四三拍子变为八三拍子,一小节之后,立即变为八六拍子,然后又回到四三拍子,通过音乐律动的变换,营造出飞蛾飞舞不定的情形。第21小节开始,节奏变为了四二拍子,频繁的出现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仿佛是飞蛾在不断的扑火,从33小节开始,开始出现了明显的rubato节奏,一直发展到高音区,双手迅速交替演奏颤音,力度也达到了ff,随后力度迅速转入ppp,以分解琶音下行的方式弱下来,使人联想到了飞蛾扑火的画面,最后轻轻的跌落到火中。第37到62小节,这一段出现了歌唱性的旋律,带有很忧郁伤感的情绪,像是献给夜蛾的一段悲歌,运用连续的切分节奏,表现了哀怨的情绪,第63到第93小节,描写了夜蛾重生的过程,第63到第65小节和第66到70小节是平行的两句,第二句整体比第一句略强一些,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弹奏比较别扭,一定要安排好指法,后半句中声部的旋律音要清楚的听到。第122小节,要弹得非常有表情,第126到第131小节,双手轻快而富有色彩性的托卡塔式演奏,再现了飞蛾轻盈的身影。
二、《悲伤的鸟儿》
这首作品是献给好友瑞卡多·维涅什,拉威尔认为《悲伤的鸟儿》是这部组曲中最具特点的一首,主要表现了盛夏酷暑的时节,鸟儿们在漆黑的森林里迷路了,不时地发出凄厉的叫声,整个曲子的基调是比较悲伤的。曲子开头的主题,就是鸟儿孤独的叫声,第2小节的音型,更是有一种无助、迷惘的情绪。第四小节开始低声部出现了背景衬托,透露着森林中的阴暗,气氛充满了凄凉和恐惧,在高声部仍然不断响起是鸟儿哀怨无助的叫声。第10小节开始,又出现了另外一种鸟儿的哀鸣,声音低沉而无力,鸟叫声在高声部和低声部交替出现。第13小节的鸟叫声,显得格外惊恐、凄惨,并且在空旷、幽暗的森林里回荡,传到了远处。第15小节,在高音区出现了快速的同音换指,发出了明亮清脆的音响,好像是鸟儿受到惊吓之后,发出的尖叫,紧接着双手和弦式的快速交替演奏,像是鸟儿四处飞走,不知所措的样子。第17小节的音乐术语Revenz au mouvement是逐渐恢复原速,音乐逐渐安静下来,仿佛鸟儿们慢慢找到了落脚点,冷静了下来。第32小节开始,音乐又回到了开始的主题,第25小节用了ppp的力度,表达了鸟儿在林中寻找归路,已经非常疲惫,持续的三连音好像鸟儿们在轻轻梳理自己的羽毛,演奏这里的时候力量要控制好,发出轻盈、柔和的声音,三连音结束后右手开始不断的重复主题中鸟叫的音型,虽然是ppp的力度,但是声音要明亮,指尖力量要集中,不能散掉,速度要逐渐加快,弹出很轻盈的感觉。第26小节左手分解和弦的每一个音都要保持住,弹奏的时候要仔细,慢下键,让声音连贯均匀,左手仍然在进行主题中的鸟叫声,注意第26到28小节的力度变化要表现出来。第29小节速度更慢,鸟儿的叫声逐渐远去。
三、《海上孤舟》
这首作品是献给好友保罗·索德斯,学习这首作品的时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拉威尔另外一首经典作品《水的嬉戏》 ,《海上孤舟》也是印象乐派描述水的重要作品。曲子开始部分用连绵不断的琶音表现了海面上下起伏的波浪,在这个背景下塑造了小舟的形象,其中有小舟静静的飘荡的场景,也有小舟在风浪中跌宕起伏的场景。曲子中多处出现了pp的力度,要踩下弱踏板,加上手指的控制,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色调,三小节可以踩一个长踏板,第1小节到第3小节是一个引子,三小节一样,可以做渐强也可以做减弱的处理,笔者认为做减弱会好一些,因为曲子一开始音符很多,做到两个p并不容易,所以可以减弱处理会好控制一些,这个地方双手的对位并不容易,要把下声部的三十二分音符准确的分配到右手的音程当中,可以先慢速去练习,清楚的听到左手的每一个音符,不要为了追求最后的效果,使得左手一带而过不清晰,在对位娴熟以后,可以加快速度,节奏性柔顺、圆滑,还要有水波向前推动的感觉。第23小节和25小节右手的旋律要能听得到。第28小节要突强,像是一个大的浪花翻滚。第40小节到第45小节右手的震音和左手上下徘徊的分解和弦琶音,都描写了海上起伏的波浪,其中pp到ff的力度變化要做的很到位,上下是一气呵成的感觉。第47到第62小节描写了小舟在风浪之后,轻轻的漂浮在海面上,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要控制的很轻,左手的单音旋律要很清楚,并且这个部分要弹出4/3拍的韵律。从99小节开始,左手出现了色彩忧郁的和弦,其中高音的旋律要富有歌唱性,第104小节开始,双手一起开始的分解琶音非常有气势,而且右手高音的旋律要很清楚,第107小节的左手的几个单音要亮出来。曲子的最后又回到了一开始的主题,最后小舟越来越远,慢慢消失在茫茫大海,力度上出现了pppp。整首曲子让听者深切的感受到了一叶孤舟在大海中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画面。
四、《丑角的晨歌》
这首作品是献给好友M.D.卡沃科雷西,是拉威尔受到了西班牙音乐的影响而创作的,全曲贯穿了西班牙风格的舞蹈节奏,模仿西班牙民间乐器,运用了西班牙民族调式,是拉威尔钢琴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钢琴组曲《镜子》中最著名,演奏频率最高的一首,拉威尔还把这首曲子改为了乐队版本,也受到了听众们的喜爱。
曲子一开始采用8/6的节奏,演奏者必须精神充沛、情绪饱满的进行弹奏,利用肘关节直接、快速发力,触键要坚定、果断,极富爆发力要弹出生气勃勃的感觉,速度不用太快,8/6的节奏韵律点要很清楚,发音和节奏都要很有弹性,右手的快速琶音要干脆利索,描写了小丑的形象。第49小节出现了完全单聲部的轮指,并且两首两手交替,力度为f,好像是在打鼓,在减弱之后,第52小节在左手的和声背景下出现了旋律线条,左手的和声要能听清楚,不要弹得太短促。第58小节从pp开始重复了一开始的旋律,可以踩下左踏板,去控制pp,感觉旋律是从远处飘来,越来越近。第70小节表现了小丑光鲜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孤独,这一段宣叙调,仿佛就是小丑发自内心的独白,第75小节色彩性很强的和声,要用弱音踏板去做到pp,并且要严格按拍子去弹,像是模仿一种手铃的响声。
整首乐曲对小丑形象的刻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表现了小丑外表与内心的反差,鲜明的音乐性格,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幽谷钟声》
这首作品是献给好友兼学生莫里斯·德拉奇,是整个组曲的最后一首,据说是拉威尔在听到巴黎教堂钟声齐鸣的时候,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曲子,和前一首《丑角的晨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动一静。音乐给人一种朦胧、平和、梦幻、神圣的感觉,乐曲开头模仿了钟声回声的效果,在这样的音响背景下,虔诚的教徒们开始祈祷,教堂的钟声和人生交错辉映,场面极为壮观。
参考文献:
[1][法]弗拉基米尔·扬科列维奇.拉威尔画传[M].巨春艳,冯寿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但昭义.试论钢琴作品中复节奏的演奏[J].音乐探索,1987,(01).
[3]童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沈旋.杰出的管弦乐色彩大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