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势下,学校着眼于小学生的道德现状和道德需求,根据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转变德育理念和方法,建立德育生活观、学生观和生态观;拓宽德育空间,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德育合力;激发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规范,加深道德认知,唤醒学生道德自觉,提高学生道德素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德育;以人为本;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8-0019-02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1.重“智”轻“德”,品德教育弱化或缺失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忽略德育,素质教育如鱼离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品德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学校往往更注重教学质量,并不是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沉重的课业负担面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处处可见。忽略德育的重要性,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犯罪率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问题就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忽略了品德教育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环节,这同样是我们德育教师需要关注的环节。
2.品德课程教学重形式、轻落实
德育和智育比例失衡,德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地冲击和挤压。尽管安排了品德课,但往往被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占用。品德教学更是流于喊口号,忽略知行合一。同时,任课教师对德育课程也少有深入的研究,对课程把握不到位。
3.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关注,人本意识比较淡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同样,品德教学理应以学生为本。但在现在品德教学中是你说我听的教育方式,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教师对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需求的认识不够,导致教学低效或无效。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一批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优良的道德认知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现在的品德教学方法却与我们的目的相悖,忽视了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学生长远的需要和发展。
4.品德课堂教学重集体,忽略了学生个性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现在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集体为准,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个性差异。学校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标准统一,忽视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影响了学生发展。
5.家庭的负面影响给学生的品德教育带来巨大危害
大部分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的工作,而他们只负责学生的生活就好了。固然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家庭的影响和制约的。因而,家长只注重孩子成绩的好坏,完完全全地忽视了对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了孩子道德的缺失。
6.学生在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面临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大多生长于独生子女家庭,家人溺爱,生活宽裕。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关注的是“别人对我怎么样”,而不是“我要对别人怎么样”。这类学生攀比心较重,缺乏团结意识。同时市场经济、网络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既有的价值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冲击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并演变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对于品德教学工作的思考
1.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水平
在道德方面,教师应做学生的表率,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可信,从而激励他们积极行动。
2.改进对学生的道德评价
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学生的道德言行与教师、家长密切相关,评价时要切实、合理,要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为出发点,创设道德情境,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变“要我做”到“我要做”,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品德教学的实施途径
1.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德育空间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网络也进入了学生的课堂和课余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网络有利有弊,教师要利用好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加强引导,规范學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同时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创设德育活动场所,打造适应时代、适合学生需求的品德教育,使网络在教学、学习中发挥力量。
2.建立品德教育课程观的新导向
首先,德育应该走到学生生活中去。实践出真知,而生活就是最好的实践阵地。实践就代表了无数次的尝试,历经失败取得成功。只有这样学生在经历风雨时,才会多一份豁达和自信。因此,我们应该把生活看成最直接的德育,提倡生活德育观。
其次,德育应该以学生为本。传统的德育观只注重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学生是独立的人。脱离学生实际的德育观,只能是无源之水。因此,要将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注重学生间的差距,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最后,生态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倡导“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德育理念。
3.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将三方面力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品德教育体系。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课堂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态度,倡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鼓励和尊重孩子,使孩子学会交往和合作,形成健康心态,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社会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扩展,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相衔接,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新时代的小学教育应更加关注品德教育,小学生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教师要践行以生为本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品德认知,通过引领学生体验,诱发心灵感悟,激励生命自觉,用教师的人文情怀关照学生走过一段温馨的生命旅程。
参考文献:
[1]顾祯.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0(4):131-132.
[2]赵石林.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4):106.
作者简介:周美杰(1969—),男,山东东营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 :品德与社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