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高校发展性教师评价改革研究

2019-10-18 08:50吕淑云高斯萌张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9期

吕淑云 高斯萌 张超

摘要:新时代高校越来越重视发挥监督考核评价作用,尤其是坚持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积极推进发展性评价改革,形成推动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为此,文章从高校传统的教师教学评价优缺点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点及学理认识,对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改革的路径和相关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传统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改革路径与策略

随着“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教育评价的功能在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尤其是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校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的优势和不足、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学理性,以及当前高校实施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现实意义、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策略等加以分析和研究,为高校重视发展性教师评价改革、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以奖惩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师评价特点与局限性分析

传统的教师教学评价是以奖惩为目的,且只重视结果评价。亦称为奖惩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传统的奖惩性评价是以定量考核为主,强调效能指标,自上而下对教师实施的一项奖惩式的考评制度,其主要特点:评价类型体现了行政性和控制性,评价目的着重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和奖惩,评价指标体现了高度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评价内容强调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单维度来考量,评价方向指向过去、侧重教师过去发生或已取得的教学成果,评价动力靠外在行政压力推动评价制度的实施,评价过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主体是自上而下的他评为主,评价方法采取统一步骤、统一量表,评价手段是以定量评价为主,评价结果是概括性的并与奖惩挂钩。

传统的评价忽视了形成性功能,重视结果轻视过程,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在教学过程体现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传统评价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主要有:一是传统评价的行政性和控制性,决定了评价动力来源于外在行政压力,突出强化了管理功能,教师作为被评价对象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对教师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被忽视。二是强调对教师奖优罚劣的评价目的,此方式虽对少数评价结果为优秀的教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而对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形成激励效果,还会使多数教师产生抵触或反感情绪,甚至会影响一些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高度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评价指标以及单维度的评价内容,会使教师完全是对标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过程缺乏个性特点和创造性,会制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四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和静态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的形成性评价,不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提高、成长和发展。五是以他评为主、自上而下的评价,强调其评价结果为奖惩所用,往往会不公开对教师表现做出的价值判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缺乏必要的沟通,容易使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导致评价的效率和可信度都不高。六是强调定量评价且趋同的评价方法,会导致用量化的数字呈现评价结果,从而决定教师的晋升和奖惩等,缺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量,削弱了师德师风和人文素养在评价结果中的权重,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七是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结果,削弱了教师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和提高的功能,无法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学理分析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以教师发展为本,评价目的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既关注教师过去的表现,又注重教师未来发展潜质的激励和引导,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更加突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把教师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协调统一起来的一种评价,其评价目的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提高,同时同向推动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可以减轻教师的思想压力和负担,增强评价结果和意见反馈的认同感。

在评价中,依据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现,按照既定的评价标准,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在评价指标上体现层次性、差别性特点,评价标准是多元化和开放性的,通过收集多样、全面和丰富的评价信息,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有效。评价内容是多维度的,要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和创造者,评价的观测点要突出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评价,也就是对教师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的、全过程的评价并形成持续改进和提高的闭合回路,实现用发展的眼光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此同时,还要用体现教师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观测点,认同教师的个体差异性,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评价方向上不仅体现过去、现在,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激励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品德素养。在评价类型上采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呈现出了教育性评价特点,注重动态监控和评价,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把教师在教学中的生成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出来。同时要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评价信息反馈与改进作用。在评价主体上倡导多元化的主体评价,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自评和他评并重,有效地促进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充分发挥自评与他评双方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多样化的表现性评价和回应性评价,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创造性、主体性的前提下,以其明確的评价标准、客观的评价规则、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及有效的评价结果,对教师的行为、倾向和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采集详实有效的信息作为评价依据,对教师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为学校领导的教学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评价手段上强调质性和量性评价相结合,体现人文关怀。评价结果和结论采用质性描述的方式,体现分析性、反馈、改善和提高的特点,一般对教师采取自身纵向比较法来分析评价结果,以便衡量和判断出每位教师的发展程度以及目标的达成度,可将这种以个体自身发展为参照系的评价结论作为奖惩的依据,其奖励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度”最高的教师。由此,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特征是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维度、评价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学校的长足进步。

三、发展性教师评价改革的实施策略与发展路径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合理发挥奖惩性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形成推动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积极推进发展性评价改革”。为此,如何发挥传统的奖惩性评价优势,建立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机制,着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牢固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

以“教师发展为本”是开展教师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评价中围绕教师未来的发展需求,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体现个体差异的多维度、全员参与的民主性评价方式和程序。既要利用传统的奖惩性评价手段来考核教师的业绩,也要凸显利用发展性教师评价手段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使教师既有外在的绩效压力又有内在的激励。

(二)建立協调的分类评价和激励导向机制

高校教师可以依据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大致可分为教学为主的岗位、教学科研并重的岗位、科研为主的岗位和公共管理服务为主的岗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长自由选择岗位,针对不同岗位设计不同的发展路径。高校要充分尊重不同岗位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特点,即连续性、复杂性、创造性及个体自主性等特点,突出评价指标设计的均衡性和激励导向功能。一要强调校院两级管理者、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学习质量标准和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强化评价内容多维度的相容性;二是实施多元评价主体的教师教学综合评价办法,强化评价信息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三是分类设计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内涵,体现教师个体需求的多元化专业发展评价导向,强化评价目标的合理性、认同性和达成度。

(三)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不同岗位教师的职业特点,分类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覆盖各个发展通道的分类评价标准,如各个岗位准入标准、基本工作量标准等,各类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要针对不同年龄段或职务职称等级制定相应的标准,如对于高级别职务或职称的教师,其工作量标准要高于低级别职务或职称教师的工作标准。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中重点突出质量成果导向,如多维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要与教师教学业绩津贴分配挂钩,同时还要符合教学、科研和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工作性质和规律。对教学工作业绩要强调形成性评价的过程激励,对科研工作业绩要强调总结性评价和结果激励,年度考核评价要突出教学质量,聘期考核评价要突出科研成果;对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工作应坚持质化为主、量化为辅的评价,重点评价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德能勤绩廉的情况,上级指示和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和维护大局、协调配合、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以及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依据年度形成性分类考核评价结果分配年终工作业绩津贴,依据聘期分类考核评价结果,建立各类岗位“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

(四)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教育学院,搭建教师发展服务和评价平台

为落实陈宝生部长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施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支持一批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精神,当前高校先后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一些有条件的高校正在积极建设教师教育学院,积极搭建教师全员全过程职业发展平台,以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发展为目标,出台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成立教师教学评价中心,针对我国高校当前普遍以实施奖惩性教师评价为“指挥棒”的实际,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突出教师师德、教学能力、工程能力、学术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评价。在评价中既要对教师进行奖优罚劣的评价活动,又要不断总结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经验,研究探索奖惩性与发展性评价优势互补的评价办法,建立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机制。

(五)教师自评与他评并重,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反馈和改进机制

传统奖惩性评价的思维惯性,使教师在多数情况下只关注评价结果,并不能实时从评价中了解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该如何改进等,评价目的不能真正导向和激励教师专业的能力提高和工作实效的取得。而教师评价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让教师及时了解工作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而能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师进行引导和调控。评价过程应是评价者、学校管理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沟通的过程。只有通过提高教师对自我评价的认知,激励教师认同自评与他评并重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教师在内动力作用下实现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评价结束后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及时将教师的评价情况做出反馈,要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真正达到考核评价的发展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