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卓
摘 要 主旋律作品难传播,是影视创作者历来面对的困境。而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主旋律作品如何俘获年轻受众的注意力,更是对创作者和媒体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在青少年观众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利用其特有的青春基因,推出一大批以青年人为主体的“青春派”纪录片,并且大胆创新传播模式,从互联网平台率先发力,继而通过电视媒体助推,产出了深受年轻观众喜欢的纪录片爆款,成为媒体融合生态下有效传播的一个成功示范。文章以《我的青春在丝路》为例,对主旋律作品自适应媒体融合环境的经验做出分析。
关键词 主旋律纪录片;融合传播;青春派;内视角表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6-0126-02
2018年以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旗下的湖南卫视推出“一带一路”系列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一是以微纪录片的形态呈现,采用短平快的方式播出;二是宏大主题下讲述的大多是普通年轻人的故事。究其背后的原因,除了“芒果台”特有的青春基因之外,还由于这部纪录片瞄准的收视群体,是以互联网作为信息获取主平台的年轻受众,不管是内容选取、表现手法、还是节目时长,都在努力强化互联网思维,迎合年轻观众群体的收看习惯,适应当前媒体融合环境下碎片化传播的特点。
这样的创新,在年轻人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也让纪录片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值得我们思考。
1 从“小切口”折射大主题接通年轻受众
自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我的青春在丝路》一共推出3季共29集,每集时长由15分钟到20分钟不等,片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小人物”,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6~35岁,富有个性,对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有自我的思考,经历的故事又真实感人。因此,纪录片一经推出,第一周就获得了超过500万人次的点播量,远高于同类型纪录片的点播次数,片中关于青春意义的探讨更是引发网民热议。
《我的青春在丝路》传导出的创作者的价值取向,是对大事件背景下的“人”的观照。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广大受众虽然感受到“一带一路”话题的热度,但对于它背后的意味,却缺乏具象的了解。长期以来,宏大主题纪录片的制作,往往专注呈现国家层面的战略,展现国家间合作的意义。但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有着鲜明的对权威消解的意识,对于“一带一路”,他们更容易接受可感可触的内容,比如是什么样的人去到了“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这些人给当地带去了什么?又经历了什么?
《我的青春在丝路》在创作之初,就精准地抓住了受众的这一心理,选择用“小人物”来表达大主题:
比如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的技术员蔡军,遇到了一个让他苦恼的大难题,因为当地人深信,水稻的丰收都是靠神的保佑,而不是依靠种植技术的改变。在山地之国尼泊尔,来自四川的胡天然要负责在巴瑞河与巴贝河之间修建一条引水隧道,由于尼泊尔缺乏原材料,更没有隧道掘进机,甚至买一个螺栓都需要进口,项目推进的每一步,都是一件费脑费神的大事。
《我的青春在丝路》每一集的故事,都是从这样的“小”切口入手,对身在国外的中国青年建设者的工作、生活状态做出真实记录。而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节目也深谙年轻观众的心理,一反以往传统主旋律报道中惯用的“高大全”路线,而是让人物回归到更接近普通人的真实状态,他们既有勇敢担当的一面,也有年轻人的热血冲动,甚至因为急于求成而显露出鲁莽的一面。既展现人物的品格和担当,也不掩飾他们在遭遇困难时的忧愁与烦恼。因此,《我的青春在丝路》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里面有作风硬朗的水电项目经理、也有急性子的桥梁工程师。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也让“一带一路”这样的宏大命题有了血肉,接上了“地气”。用“普通人”的微小叙事,对国家大战略进行折射。节目因此获得不少年轻观众喜欢,也激发了他们去感受和思考青春真正的价值和意义[1]。
2 创作者注意与受众信息的对称性
在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中,创作者对于纪录片进行“编码”的时候,接受者不一定具备“解码”能力,因此,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将会受到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然而,《我的青春在丝路》的“青春化”呈现,有效打破了这一障碍,从镜头风格的设计、情节内容的把控,都注意到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接受力[2]。
比如说,《我的青春在丝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从主人公的自我介绍和个人感受开场,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我在巴基斯坦种水稻》这一集中,就以主人公的自我独白开始,随着镜头的代入与切换,以一天工作生活为主线进入到人物的个人世界。这种叙事方式让新闻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使受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不自觉地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自己的情感反应和道德评价。
3 “青春化”的宣传包装
今天,电视观众日益被互联网客户端分流,但也正是因此,纪录片开始获得越来越多互联网观众的青睐,他们的特点一是年轻化,一是审美多样化。主旋律纪录片如何锁牢他们的注意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比如在视觉上如何通过 “青春化”提升作品的艺术性;比如如何打破传统纪录片缓慢沉闷的节奏,形成更为轻盈舒缓的青春叙事调性等,《我的青春在丝路》在多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尝试。
首先,节目建构起了鲜明的视觉风格,尤其是片头和片尾的镜头有很明晰的设计感。片头采用唯美的航拍画面和具有冲击力的特写镜头,如主人公所在国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名胜、民俗文化,当地人的笑脸、风中飘扬的国旗,配上具有异域风情的背景音乐,以高密度快速的剪辑方式让开场既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又传达了丰富的信息量。而片尾同样具有很强的标识感,在内容上统一由主人公抒发青春感言,画面则选择把人物放在富有地域特征的场景中,采用舒缓的航拍,既大气又抒情。
从全片来看,《我的青春在丝路》一改过去纪录片常用的长镜头、慢镜头、广角拍摄的大景,而大量采用移动镜头、具有电影质感的特写,剪辑也更加明快,不仅明显提升了节目质感,更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特的审美品位。
为了在互联网上得到更有效传播,《我的青春在丝路》在题材选择和宣传手法上也有意识地向年轻观众靠拢,比如选择拍摄对象时,个性和“颜值”
成了很重要的参考标准。节目主人公不管在哪个国家,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几乎都拥有青春的面庞、朝气蓬勃的气质,组成了一股清新脱俗的中国力量。在播出前的宣发阶段,节目组也精心挑选出了其中“高颜值”的代表人物,剪成短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和社交网站投放。比如讲述中国社科院考古队员在洪都拉斯科潘玛雅遗址进行考古的故事,帅气的主人公李默然被放大成了宣传亮点,带有“最帅考古小哥”关键词的短视频一上传到微博,就吸引了上千网友点赞评论。
4 立体化的传播渠道
湖南卫视向来以拥有广泛的青少年观众群体著称,《我的青春在丝路》从立项之初就继承了“青春的基因”,在播出策略上更是大胆创新,首次采用先网后台的方式进行传播。片子按一天一集的节奏在芒果TV率先推出,并配套剪辑大量碎片化的短视频,在新浪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集中投放,形成话题之后再通过湖南卫视这一主平台播放。
这样的模式最早在影视剧播放时被采用,主旋律纪录片尝试“先网后台”意味着更主动地贴近年轻受众,因此也赢得了互联网观众的喜爱。
在今天这个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我的青春在丝路》在题材选择、创作者意图与受众对称性的注意以及艺术包装及结构设计等方面,都尽可能地彰显青春化,并通过立体式的精准传播,不仅有助于融合多种传播形态的全媒体矩阵加速形成,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湖南卫视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就这样火了[EB/OL].(2018-08-28).http://hunan.voc.com.cn/xhn/article/201808/201808280711389229.html.
[2]王可.“一带一路”系列专题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当代电视,2018(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