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琦
摘 要 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尤其纸媒纷纷开始转型,《新京报·动新闻》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新京报·动新闻》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大规模成体系地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的平台。因此文章将此新产品样态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新京报·动新闻》在报道中的四大传播特征,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动画新闻视频在未来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关键词 新京报;动新闻;动画新闻视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6-0013-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纸媒纷纷谋求转型发展,“新京报·动新闻”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动新闻具体指利用三维动画、Flash等方式呈现,并辅之以照片、现场视频、旁白、音效的新闻类短视频,且此类短视频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本文以“新京报·动新闻”(以下简称动新闻)为研究对象,基于其产品内容,研究其传播特征,以期清晰地勾勒以新京报为代表的动新闻产品图景,提出未来发展之建议。
1 动新闻概述
2014年,新京报与小米、奇虎360、三胞集团合力推出首个“动漫+新闻”的产品模式,2017年新京报抓住了短视频风口,联合兄弟部门发布视频近800条,粉丝增长至2 500万[1]。动新闻从内容来看,多以社会新闻和科教新闻为主,当然在诸多国内外大事上动新闻也从不缺席。从传播渠道来看,动新闻以微博传播为主要阵地,同时其也开辟了爱奇艺、腾讯等平台进行全方位传播。从传播形式来看,动新闻不拘泥于动画新闻制作,其会结合现场视频、手绘动画等方式进行内容呈现。从动画新闻产出量看,动新闻比较“高产”,每天能够保持在10条左右原创动画视频。
2 动新闻在报道中的传播特征
2.1 即时连续追击热点事件
动新闻诞生以来,专注于热点新闻事件的即时报道从未中断,例如2019年两会、埃航坠机事件、章莹颖事件等。在一些热点事件报道中,动新闻不仅仅是对事件主体进行单一报道,还会基于动画利于科普的特点延伸出相关系列报道。例如在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动新闻不仅通过动画3D还原案情,还从法律援助、案件解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事态
跟踪。从时效性方面来看,动新闻在每次热点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内基本可以推出相关新闻产品。例如2019年央视晚上8点播出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当天晚上11点41分,动新闻便推出了第一条“3·15”晚会的动画视频报道。
2.2 负面事件和猎奇性内容扎堆出现
动新闻在重大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往往能够收获较高的点击量,而在没有大的新闻热点事件发生时,其有通过诸多国内外社会性新闻凑视频发布数量的嫌疑。且动新闻在内容呈现上多选取具有猎奇性、凶杀、暴力、性等元素的社会新闻进行呈现,例如《医生在病人肝脏“刻字”签名:我想留个纪念》《亲一口,拘留12天》等。除了呈现元素的负面性之外,在呈现的数量上也存在扎堆倾向。笔者随机选取了2018年5月31日动新闻微博平台的原创视频前8条为例,其中明显有负面猎奇倾向的新闻有5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负面事件的报道无可厚非,新闻媒体本就有社会监督的职责,但是扎堆报道负面新闻便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格伯纳在涵化理论中表示媒介传递的信息会影响受众的社会观和现实观。因此,如若负面事件扎堆报道一定程度上会给受众造成片面的现实认知。
2.3 语言表达刻意营造情绪化色彩
在互联网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受众一方面拥有了自由表达观点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为受众开辟了情绪宣泄的窗口。而一些新媒体运营者便迎合了当下如此的媒介生态特点,在自身的语言表达中刻意放大情绪辞藻,以此对受众形成刺激。作为纸媒转型的佼佼者,动新闻也存在如此弊病,例如通过惊!活久见!等字眼刻意营造情绪。适当的情绪化表达无可厚非,新闻毕竟不是冰冷的事实罗列,其人文关怀和共情效应同样重要。但是如若媒体记者拿到新闻选题后只会从中套路化归纳情绪辞藻,而无法发现其他更有价值的新闻点,那即便情绪色彩被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也无济于事。况且,过多情绪化辞藻堆砌,也会给受众造成审美疲劳,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情绪绑架,有失新闻报道应有的客观。
2.4 全方位解读新闻事件,提升报道有用性
动新闻利用其适宜科普报道的特性,将每个热点事件或现象进行延展,以生动的形式将一些事件背后的专业解读呈现给受众,提升了其新闻作品的有用性。例如:埃航坠机事件的报道中,动新闻最先推出了一条动画视频《埃塞俄比亚载157人客机失事:无人生还机上至少有8名中国乘客》、随后其围绕该事件进行解读,陆续推出了涉及波音飞机的科普性动画。除此之外,动新闻注重对生活常识进行科普性报道。例如:《眼保健操到底有多大用?权威专家这样解答!动画科普:啥是远视储备》。
动新闻如此的报道取向有助于弥补动画新闻短视频时效性相对落后的劣势。其通过动画、3D、Flash、手绘等形式把事件背后晦涩的社会问题、常识背后少为人知的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有用性。
3 从动新闻的传播特征探究其优化措施
3.1 提炼事件新闻点 避免标题“情绪绑架”
目前动新闻在标题制作中,存在刻意通过情绪化辞藻的运用来营造所谓的新闻事件氛围,但过浓重的情绪化色彩标题一方面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表达,也对受众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情绪绑架”。因此,动新闻在未来的标题制作中应革新现有的标题制作思维,摒弃从低质新媒体内容中学来的庸俗化表达,真正抓住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提炼,以此才能提升自身新闻产品的形象和格调。
3.2 堅持正面宣传,控制负面新闻报道的发布占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目前动新闻在内容呈现上负面的社会新闻占比很大,一方面影响了受众的阅读观感,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动新闻平台的整体格调。其在未来的新闻内容呈现上应坚持正面宣传,控制负面社会新闻发布数量,避免“小报化”“黄色新闻化”倾向。
3.3 由“广场式平台”升级为“旗舰型新媒体平台”
目前动新闻的自身定位不明确,其动画视频发布平台更像是一个国内外任何社会事件堆积于此的“广场式平台”,这并非新媒体平台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应有之道。未来,动新闻应明确自身的定位,例如打造“热点追踪+有用科普”的旗舰型新媒体平台,形成“看热点来动新闻”“新闻科普找动新闻”的思维惯性,而非杂乱堆积的、毫无特色的“广场式平台”。
4 结束语
对于动新闻的研究可以从多种视角开展,例如技术呈现、渠道发布等,而本文从传播特征入手,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未来,《新京报·动新闻》应有作为全国动新闻发展领头羊的自觉,着力强化自身特色,为其他媒体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梦玥.《新京报》媒介融合的路径分析——以“新京报动新闻”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10):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