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狄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逐正步的完善,学校越来越看重对我们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的教育对我们数学思维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我们的数学学习方法,锻炼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题能力.因此,我们也要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是我们学习阶段的关键时期,因为即将面对的是高考,这是我们学习的最终成果的一个检验.而数学又是高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分数的占比较大,因此,我们需要合理的学习材料中的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培养和完善我们自己的数学思维,熟练使用数学的学习方法,最终可以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我们想要直接提升学习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关键,运用这些方法才能使我们循序渐进的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才可以从中受益,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我们应该树立“自学为主”的思想方式,这样我们的综合素养以及多项能力将得到提升.在高中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以参与课堂为主,多加发言与思考,比如,在课堂上讲解立体几何时,如果有我们不懂的问题,像对面面垂直的判定、线面垂直的定义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跟着教师的逐步引导解决这些问题.这样高中数学课我们将得到更高的效率,也可以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需要在数学课上更加投入,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多加参与课堂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比如,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我们需要投入一个讨论问题的热烈氛围,这样可以调动我们对数学问题研究的积极性,使我们都自主探究并拥有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与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要克服自卑或胆小的心理,大膽展现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其他同学不同的方法,这有利于我们数学思维的形成以及交流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到三角函数时,我们可以提前预习相关公式,然后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我们要尽可能地提出新的方法,然后及时地归纳和总结,进行方法的对比.
然后,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的自我反思并且回忆对相关知识要领的掌握程度,这样有利于我们及时地了解自身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并且可以理性地查漏补缺,反复巩固教材知识.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记录,主要记录自己内心的思想变化,这样有利于我们及时的自我反思总结,同时可以学会理智的客观评价,这些学习方法都可以有效的培养我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除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教学,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我们自己分成各个小组,首先搜集有三角函数应用的资料,然后分工对周围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做测量,可以先提出问题,如何运用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然后我们进行实践.我们要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相似三角形定理和三角函数公式进行数学建模,这样既可以使我们对教材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以致用,有利于我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定期参与数学教材知识有关的比赛可以增加我们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可以使我们提高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比如,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等.公平的高中数学竞赛可以增加我们数学的学习效率,极大地提高我们的高中数学的学习能力,对我们今后的数学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要总结出一个围绕教学材料,同时又与我们生活相关联的学习模式,不可脱离实际.更重要的是要逐步探索并且研究问题,最终我们不光光学到了教材中的知识,更是锻炼了自我探究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增强了我们对数学问题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或是用于复习巩固,提升了我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并且完善了我们自己的数学学习框架,对我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很有帮助.
我们要注意使用前后相关联的方法进行学习,围绕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及时总结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积极思考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进行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使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课堂上,我们要加强与教师的互动,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上,巩固检查阶段是我们重要的收尾工作.我们可以使用课堂精选的习题对自己进行检查,从而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扩充.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这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与改进.希望将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军.高中数学函数教学渗透数学思想的实践探索和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4(11):21-22.
[2]林静.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时代教育,2013(2):73.
[3]王元.论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