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孟侯家世家学考述

2019-10-18 04:39黄春黎
关键词:家国

摘 要:

黄孟侯晚年所撰《走过百年》虽然只是一部自传,缕叙个人经历,但能见其胸怀之宽广,视野之博大,及其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这部传记作品记录了父亲黄湘云与自己两代人的故事,不仅含有“家传”性质,还保存了不少近代珍稀史料,情感充沛,可读性极强。《铁佛诗选》是黄孟侯据父亲手稿编成的一部旧体诗词集。黄湘云追随孙中山、黄兴参加革命,见证了近代重大历史事件,集中作品完成于晚清至抗战初期,既见黄湘云旧学修养之厚实,又从中得见大时代里的家国之思与传统文人品格的延续,构成了气韵沉雄的文学意象。《走过百年》《铁佛诗选》为我们讲述了两代人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黄湘云;黄孟侯;《走过百年》;《铁佛诗选》;家国

作者简介:黄春黎,文学博士,华侨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今文学演变(E-mail:huangchunli@hqu.edu.cn;福建 泉州 362021)。

基金项目:[JP2]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70035);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16SKBS212);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16SKGC-QG06)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4-0063-09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窃据50年,后又因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两岸分隔70余载。不可忽视的是,两岸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台湾不仅在领土上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因长久的分隔而有丝毫的改变。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短暂的对抗到亲密的交往,两岸文化在新时期正处在一个新的融合阶段。本文选取黄孟侯以及他的父亲黄湘云作为研究对象,寄希望于揭示旅台文人的家国情怀和两岸不可分割的血脉亲情。

一 黄孟侯的家世

黄孟侯,谱名友茝,笔名黄石、桓侯、侯子、大脚板等,祖籍湖北沔阳南部水乡(今属洪湖),于1931年10月生于汉口日租界,八岁丧父,童年颠沛流离,甚至乞讨为生,十七岁参加青年军,于1948年入台,长期在军队担任文职工作。夫人张曼苓女士,祖籍安徽,曾于1995年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黄孟侯与张曼苓女士的证婚人是蒋经国的亲信王升,他们与台湾政界有一定的联系。

阅读《走过百年》发现,黄孟侯曾在大陆接受过短暂的小学教育,后长期失学。入台后,[KG(3x]1954年11月,考入政工干部学校美术组第四期,由蒋介石亲临主持开训、毕业典礼及[KG)]周会。

1954年至1956年间,主要接受军事训练;至1957年,则正式进入美术组学习。当时美术组主任刘狮是刘海粟的亲侄,来自上海美专,主要教授素描、油画,尤精于鲤鱼、金鱼等绘画,且独创一派、艺境高妙;同时期来自上海美专的教师还有童建人,刘狮夫人,精于花鸟;胡克敏,人称“胡牡丹”;陶克定,教授油画。此外,还有林克恭,来自剑桥大学,教授油画;蓝荫鼎,美国、英国美协会员,日本水彩画评师,教授水彩;方向,来自江西艺专,教授版画;莫大元,来自东京高师,教美术概论。可谓名师荟萃,办学水平极高。这段学习经历,直接影响了黄孟侯此后的职业道路,也为其一生的艺术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学习结业后,黄孟侯即被派往军队担任美工官,分管新闻,做布景、灯光、音效等工作,队长是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嫡孙林达。黄孟侯曾编制画册《我们要走哪条路?》,宣称“台独是条行不通的绝路”[ZW(]黄孟侯:《走过百年》,桃园县政府文化局,2008年10月版,第147页。;因秉性刚直,惹怒上司,于1976年辞去军职;后在电视周刊、丛书、画刊任编辑,兼任文艺、美术、漫画、版画、雕塑等协会成员,是台湾地区颇有名气的文艺工作者。1989年春天,黄孟侯返乡寻亲,他在叙写此时的心情时说:

[K][ZK(]

我当然想回去,回到想了四十多年的梦中家园!回到那每一处流血和泪的地方,回到那烈日赶路、风雪夜奔的熟悉原野;再听听快要忘光的乡音,重见那些粗犷淳朴的面孔;虽然在流浪的人来说,对任何地方只有“喜不喜欢”,没有“留不留恋”的问题!但毕竟是我曾经走过![ZW(]黄孟侯:《走过百年》,第147页。[ZK)]

黄孟侯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与他父亲的特殊经历联系在一起的,它既是历史的召唤,也是亲情的呼喊。黄孟侯父亲黄湘云(1879—1939),谱名孝汉,又名登浩,字湘云,兄弟五人,排行第三,靠打渔为生,然不辍读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兄弟通过考试录为生员,人称“一门三秀才”,轰动一时。当时的沔阳南部水乡即今洪湖县域,为古云梦大泽中央地带,湖泊星罗棋布、河汊纵横交流、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民间也有谚语“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一年丰收了,狗都不吃粥”;但也由于地貌特征,长年积患水灾、兵灾、匪灾,因此,这里是“太平时的天堂”,也是“盗匪的渊薮”“革命的摇篮”[ZW(]黄孟侯:《走过百年》,第1页。。据黄汉生《怀念黄湘云先生》一文回忆,黄湘云于1902年以江汉书院优等生身份考入武昌文高等学堂[ZW(]文高等学堂,原名武昌书院、两湖书院、武昌两湖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由湘鄂两省茶商捐资、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位于湖北武昌营坊口左老天符庙都司湖畔,每年取两湖才识志行卓越士子各100名(为报茶商资助,收录茶商弟子40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名为文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为两湖总师范学堂。杨守敬、华蘅芳、沈勇植、易顺鼎、杨锐、陈三立、汪康年等均曾任教于此,唐才常、黄兴、李四光等均肄业于此。黄湘云即为文高等学堂第一批招录学生。,1906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1911年随黄兴赴香港組织并参加了黄花岗起义,事前留下绝笔书“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在”,显现出了他果决参与斗争的决心;宋教仁被刺后,组织军队讨袁,未果而被捕,袁世凯去世后被释放;孙中山组织“二次革命”时,积极参与,并为中山先生所倚重,曾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参与创办黄埔军校;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逐渐疏离政治,抗战爆发后,在忧愤中去世。[ZW(]政协湖北省洪湖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洪湖文史》第7辑《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专辑》,1992年自印本,第144—145页。

第三,以歌声记心声,《走过百年》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走过百年》共有176小节,组成十个部分,其中黄湘云事迹、黄孟侯在大陆、黄孟侯在台湾事迹各占三分之一。黄孟侯于1948年赴台,极具戏剧性,当时国民党在武昌招纳“青年军”,而此前几天他恰好看了一部电影《花莲港》,讲的是台湾的风土人情,对此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报名时只有17岁,不符合18岁参军的要求,对方予以拒绝。又过两天,他虚报18岁才得以报名成功,随后被派往台湾,开始了与大陆亲人分离数十年的台湾岁月。黄孟侯大约是一位对艺术极为敏感的青年,在叙述个人经历,多次记录所听歌曲。赴台前在上海所听歌曲,按《走过百年》所记录为男中音演唱:

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人道的烽火,燃遍了整个欧洲;我们为着博爱、平等、自由……瞧吧!黑暗快要收了,光明已经射到——古罗马的城头,古罗马的城头![ZW(]黄孟侯:《走过百年》,第108页。[ZK)]

作者当时不知此歌内涵。实际上,这首歌是1937年上映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原唱为金山,题目是《热血》。《夜半歌声》在当时是一部恐怖片,但也暗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血腥。

黄孟侯还记得《新军歌》,共三节,《走过百年》“三录其一”:

太平洋的浪涛在呼啸/祖国的原野在咆哮/四万万人的热血在跳跃/青年的怒火已在燃烧/谁能够再沉默/谁能够再煎熬/人民向我们喊叫/国家向我们号召/打起背包/拿起枪刀/新中国的儿女们/光明在前头照耀/起来,起来,起来/投向祖国和人民的怀抱/看大火炬的光芒/海天普照/不要怕水远/不要怕山遥/新中国的长城/谁能够打倒。[ZW(]黄孟侯:《走过百年》,第118页。[ZK)]

据台湾著名诗人王庆麟回忆,“新军的军歌非常大气,曲子是孙立人找同样出身清华、留学美国的作曲家应尚能创作,作词者是孙剑逸。全曲没有消灭反对势力,拼个你死我活的那一套。在孙将军的认识里,……同室操戈,同族相残是最不幸的事,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变体,不是常态,所以他的军歌没有把这些变成主题,而是跳脱出一般军歌的狭义,正当、大气、庄严,有大格局”[ZW(]瘂弦(王庆麟)口述、王立整理:《从军记》,见张立宪主编《读库1604》,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年,第148—204页。,这一看法是十分准确的。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纪念孙立人文集》记载:“他也特别喜欢‘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支进行曲,并让在部队中教唱”[ZW(]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纪念孙立人文集》之李云龙撰《盖棺试论孙立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44页。,孙立人将军是抗战英雄,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将《八路军军歌》作为新一军的军歌,唱响在滇缅战场上。孙立人从1947年开始在台湾训练新军,而作曲家应尚能在抗战前即与孙立人有合作,且一直生活在大陆,因此孙立人将军授意编成的新军军歌是在1949年以前完成的,其较高的民族立场与后半生被软禁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花莲港》是西北电影公司于1948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如图3),具有浓郁的台湾风情和抗日爱国的情感基调,电影海报介绍:“写述台湾省高山族少女与平地青年一段可歌可泣的恋爱史”[ZW(]《花莲港》,又名he ualian Port,何非光导演、唐绍华编剧、中国大陆制片,沈敏、宗由、王珏、凌之浩等人主演,1948年上映。海报见插图。,这部

电影成为黄孟侯入台的引子堪称有趣。

图3 电影《花莲港》海报[S)]

从《花莲港》《热血》到《新军歌》,均给黄孟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生不能磨灭,这些实则反映出他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显现出很大一部分赴台知识分子、军人坚信祖国终将统一的信念。

三 《铁佛诗选》的文学分析

黄湘云在赴省城读书以前是在乡间度过的,接受了长期的旧学训练,学作文、学写诗,他在《读汉书有感》下自题曰:“丙申存稿。时当弱冠,初学古诗”[ZW(]黄孟侯辑:《铁佛诗选》,个人出版,2009年2月版,第242页。,丙申即1896年,是为学诗之始,此后又参加县考,考中秀才。早期传统经史之学的熏陶,培养了他传统文人的性格。留学日本,又为他注入了革命的血液。或者说旧学训练与留学经历,使之既有旧时士人的气质,又兼现代文化的品格,这都集中反映于他的文学创作之中。据黄孟侯《走过百年》记载,黄湘云在陈炯明炮打观音山、中山先生避走永丰舰时写下了自挽联:

大江东去,莫挽狂澜,试看这国将沦胥,岂徒火热水深,演兹惨剧;

总理南来,都遭浩劫,谁叫汝力争上游,竟敢破釜沉舟,犯彼庭威。[ZW(]黄孟侯:《走过百年》,第35页。[ZK)]

应该说此联是在特殊政治背景下写就,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怒吼。黄湘云少年聪颖,娴于诗书,精熟诗律,从保存的手稿来看,书法秀美,诗歌雄浑。自东渡日本后即参与革命活动,自觉肩负民族危亡的责任,因为他的诗词创作又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黄湘云一生创作诗歌无数,但大多亡佚,所幸有族人收藏些许,于1980年代黄孟侯初次返乡时以高价收回,然已为水浸泡严重,后在台湾影印出版,成《铁佛诗选》一书。

黄湘云在黄州督河工时,掘出一尊铁佛像,因自号“铁佛”。《铁佛诗选》一书书前录有辛亥老人张难先手稿一张,曾记载黄湘云生平,中间文字与他处介绍类同,开篇云:“黄湘云十五岁已毕五经四子书,读时一目十行,見者诧异,惊为神童”,仅存的那张纸上末尾写有“民国九年再赴日本,入士官学校考察,为筹办黄埔军校奔波,十月无一字寄其家,公尔忘私,此之谓”[ZW(]黄孟侯辑:《铁佛诗选》,第2页。原文参见《沔阳县志》之《张难先手抄遗稿·革命志士》。,下页文字已佚失。由此可见黄湘云少年聪颖诚然不虚,也曾为辅佐孙中山,专程赴日本考察军事。这些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化作诗材,融入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在近代文学发展史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黄孟侯言,根据残留的诗作勾勒父亲的人生与性格:

“头脑守冬烘,待哺悯哀鸿”——悲天悯人的胸怀;

“釜乏千钟粟,宅无半亩宫”——清廉自持的风骨;

“东尽扶桑西婆罗,破帽芒鞋都踏遍”——戎马仓皇的志业;

“漂泊半为莺燕误,疏狂一任马牛呼”——诗酒风流的性格。[ZW(]黄孟侯:《走过百年》,第33页。[ZK)]

这一总结,自然是十分贴切的。根据手稿,可对黄湘云的诗词创作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忧国忧民的政治坚守。

黄湘云早年参加革命,终其一生经历了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二次革命、日本入侵等重大事件,在当时政治上一直得不到太平,各路政客、军阀轮番上台表演,在这种环境里,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由得不思考国家前途命运,由此而形之于诗歌。如一首题目不明的诗:

将军何事倚天骄,立马中原向六朝。

东粤西川齐俯首,可怜无计收三辽。[ZW(]黄孟侯辑:《铁佛诗选》,第110页。[ZK)]

此诗可能写于北伐军攻下武汉、转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时候,时间在1926~1927年间,“将军”概指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立马中原向六朝”是言占领南京,而此时广东、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江西、江苏、上海、浙江逐次收入囊中,可谓气势雄壮,可是作者的立足点并不在歌颂“将军”的业绩,而是从民族利益着眼,鄙弃军阀之间的混战,关心东北三省沦为日本人的势力范围,显得忧心忡忡。众所周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势力逐渐向东北渗透,当北伐军胜利在望時,日本人先是制造济南惨案,大肆屠杀中国军民,之后又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其目的就在于将自清代以来在东北的利益扩大化,及至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完全占领了东北。作者在此处所思所想,是从全民族利益着眼,“可怜无计收三辽”是对军阀内斗而导致国势不振的忧虑。

再如:

放眼观尘海,高歌志壮哉!粤旗方北指,胡马欲南来。人物诚优孟,乾坤一舞台。微生何所寄?半付紫霞杯。[ZW(]黄孟侯辑:《铁佛诗选》,第112页。[ZK)]

根据“粤旗方北指,胡马欲南来”一句推测,该诗可能作于北伐战争开始的阶段。而“人物诚优孟,乾坤一舞台”,其情感更为明确。“优孟”本是指春秋时代楚国的伶人,其事见《史记·滑稽列传》,此处将南北军阀比作粉墨登场的“小丑”,符合当时的政治情势。在国民党内部,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人斗争火热,而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之争也丑态迭出。作者深感时事的荒诞,进而思考人生的归处,“半付紫霞杯”盖言以酒自娱。表面上看来是自我解脱,实则是内心苦闷、痛苦的表现。

第二,高洁潇洒的文人本色。

通观黄湘云手稿,能够感受到所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黄湘云参加革命,虽有近代革命思潮的影响,然而又是传统文人为国为民思想的反映。在他短暂的一生之中,虽然参与政治,自少时即与后来的达官显宦们相交游,但他并没有沾染上任何的官场习气,始终都保持着一介书生的本色,诗歌反映出他对高洁品格与潇洒人生的追求。

[K][ZK(]

渔村四景(五首)其一

数声渔笛在沧浪,近水人烟一带长。蔬放黄花迷野径,苔拖绿影上危墙。三间屋小装新月,一叶帆轻饱夕阳。莫道武陵尘世外,闲鸥相对好飞觞。[ZW(]黄孟侯辑:《铁佛诗选》,第180—181页。[ZK)]

作者自题“辘轳体五首”“乙巳”,辘轳体又叫“轱辘体”,是一种高级的诗词游戏,“数声渔笛在沧浪”为公用句,但又能体现诗人情志;按黄湘云所生活的时间,“乙巳”当为1905年,此年26岁,当在赴日本留学前后。诗歌的首联、颔联略为平平,而后四句即颈联、尾联颇能彰显作者的心态:房屋虽小,却也能装下一轮新月,在寒酸之中又显平和之气,对视着小舟、夕阳,仿佛一幕生动的渔舟唱晚图,颔联“武陵”句用桃花源典故,但终以“闲鸥”和“飞觞”即快速饮酒作结,体现出闲适之感。

四十初度感怀

堕罗尘寰内,茫茫四十秋。生成霜雪骨,带得古今愁。花柳风中絮,勋名浪里钩。故园松菊在,何处觅封侯。[ZW(]黄孟侯辑:《铁佛诗选》,第127页。[ZK)]

此诗作于1919年。首联化用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句,用意效法陶公是非常明显的。颔联以“霜雪”明志,孔融《荐祢衡疏》云:“忠果正直,志怀霜雪”[ZW(]臧励和选注:《汉魏六朝文》,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第163页。,直言个人耿介、高洁的性格。最后两联是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一句“故园”则把“封侯”之意全然否定,黄湘云此时身处壮年,他的秉性仍一如当年,虽然积极用世,但时刻提醒自己应知进退,而不可深陷其中。

第三,气韵沉雄的诗歌特色。

黄湘云的诗有明显的学唐宗杜之倾向。《秋后旋里途中感事》自题“用工部夔州韵”,用《秋兴》第一首“玉露凋伤枫树林”韵。《秋兴》共八首,黄湘云受此影响,曾作《秋感》《秋影》《秋色》《秋声》《秋心》《秋月》《秋云》《秋虫》《秋水》《秋树》《秋草》《秋山》《秋雁》《秋鹰》等诗,其它写“秋”的诗还有很多。宋元以后即有“千家注杜”的说法,杜甫在晚清时期影响也极为深广,因此黄湘云宗杜有其文学发展的渊源。

后人以“沉郁顿挫”评价杜甫的诗,凡宗杜者或多或少都受到杜甫诗风的影响,但黄湘云又有实际参与战争的经历,切身参与高层政治的感受,因此在诗歌的创作中,又有雄放的一面,敖陶孙《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ZW(]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8页。,应该说黄湘云的诗歌也有“气韵沉雄”的风格,在唐诗发展史上,尤其以杜牧的诗歌能将杜甫之“沉郁”与曹操之“沉雄”相结合,而黄湘云的许多诗歌也直接受到杜牧的影响。

留别汉上诸友(其三)

浮生潦草太模糊,翻觉今吾即故吾。漂泊半为莺燕误,疏狂一任马牛呼。惊心鼙鼓三边檄,回首云山几幅书。检点行囊无别物,樊川诗稿辋川图。[ZW(]黄孟侯辑:《铁佛诗选》,第127页。[ZK)]

杜牧号“樊川居士”,他的诗受到杜甫影响,这是学界公认的。黄湘云言“樊川诗稿”存于行囊之中,是直言对杜牧诗歌的热爱。晚清民国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无论内政抑或外交都面临着各种危机,置身其中的文人墨客对此必然有着特殊的感受。而安史之乱中的杜甫与晚唐的杜牧,他们所经历、所忧患者,又与晚清民国何其相似,因此前贤对时政的忧思化入诗歌中,必然在异代产生影响。黄湘云对杜甫、杜牧诗法、风格的继承也是渊源有自的。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呈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对近代文学的研究,逐渐打破时代、文体之界限,分析研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学术的变化,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追寻新文化运动的渊源及成就,将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脉络向前推进;二是对20世纪文学进行整体、宏观的研究,尤其注意研究旧体文学创作,旧体的文章、诗词、辞赋,不再是“古代不要、现代不管”,反而成为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共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走过百年》《铁佛诗选》的初步研究,既是勾勒两岸文化之渊源,也是遵從当前之学理,进行粗浅的探索,尚盼有益于学界从细微视角认识20世纪以来的文学和思想。

Of aiwan Scholar uang Menghous amily istory

UANG Chun-li

Abstract: [WBX]Passing through a Century, uang Menghou wrote in his latter years, is only an autobiography, which described his personal experence, and displayed his broad mind and vision, and its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his readable and emotional biographical work recorded the stories of two generations of his father, Mr. uang Xiangyun and himself, and contained not only the nature of “family biography”, but also preserved many rar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modern times. [WBX]Selected Poems of iefu is a collection of old-style poems compiled by uang Menghou according to his fathers manuscript. unan Xiangyun followed Sun Yat-sen and uang X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volution and witnessed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in modern times. is concentrated works, completed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showed his firm foundation of old learning and extension of patriotism and traditional scholars character in hard times, which consisted of profound literary image. “[WBX]Passing through a Century” and “[WBX]Selected Poems of iefu” tell us the family-country bond of two generations.

Keywords: uang Xiangyun; uang Menghou; [WBX]Passing through a Century; Selected Poems of iefu; family-country bond【责任编辑  陈 雷】

猜你喜欢
家国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巧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培植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基于区域认知视角培养“家国情怀”的案例教学
家国情怀是大爱 时空不同情相通
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厚植爱国情怀,凸显时代担当
妙用网络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
吟三八妇女节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