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想少一点算

2019-10-18 02:30姜艳红余小芬朱勇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数学试题高考

姜艳红 余小芬 朱勇

【摘要】以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为例,分析了“多想少算”的十种策略:极限策略、观察策略、数形结合策略、分离变量策略、猜想策略、设而不求策略、特殊化策略、正难则反策略、换元策略、巧用结论策略.

【关键词】多想少算;高考;数学试题

【基金项目】四川省“西部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协同培养计划”项目(ZY16001).余小芬系本文通讯作者.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指出:“数学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其中,在能力要求方面强调:“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由此可见,2018年高考数学命题依然坚持“以能力立意”,坚持“多一点想,少一点算”的命题理念,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检测学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检测考生的个性思维及学习潜能.因此,把握“多想少算”的解题策略是制胜高考的重要途径,而所谓“多想少算”是指多做有价值的多向、多面、多次之想,少做盲目、繁杂、低效之算.[1]本文以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为例,分析“多想少算”的十种思维策略.

一、极限策略

极限策略是重要的数学解题策略之一,是“极限逼近”思想在解题中的渗透.通过有限化无限(或无限化有限)的方式,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数或形的变化趋势,避免细节讨论的烦琐.

例1(2018年全国Ⅱ卷理科3题)函数f(x)=ex-e-xx2的图像大致为().

A

B

C

D

点评本题考查“由式识图”,该题型是近年高考热点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对函数图像、性质的把握,考查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灵活选择.由极限思想分析:当x→∞时,ex→+∞,e-x→0,x2→+∞,故 limx→+∞f(x)=limx→+∞exx2=+∞.同理, limx→-∞f(x)=-∞.因此,排除A,C,D选项,该策略避免了取值验证、求导分析等烦琐计算.

二、观察策略

通过选项支的特征,选取特殊值代入验证,是解答选择题的一种常用策略途径——否定3支.即只要能否定3支便自动肯定第4支(而无须证明其正确),否则4个全是误诱导,题目是错题.[2]

例2(2018年北京卷理科8题)设集合A={(x,y)|x-y≥1,ax+y>4,x-ay≤2},则().

A.对任意实数a,(2,1)∈A

B.对任意实数a,(2,1)A

C.当且仅当a<0,(2,1)A

D.当且仅当a≤32,(2,1)A

点评本题考查对含参平面线性区域的理解.通过观察四个选项支的结构形式,取a=0,得(2,1)A,故A,C错误.再观察B,D选项,取a=2,得(2,1)∈A,排除B.故选D.由此可见,通过观察条件,选取特殊的a值代入验证,巧妙地回避了分类讨论,简化了运算.

三、数形结合策略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可见,数形结合策略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数与形两种信息的转换及其优势互补与整合.[3]

例3(2018年上海卷12题)已知实数x1,x2,y1,y2满足:x21+y21=1,x22+y22=1,x1x2+y1y2=12,则|x1+y1-1|2+|x2+y2-1|2的最大值为.

点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条件、结论中的代数结构转化为几何特征:如图1所示,A,B位于圆上,半径OA与OB夹角为60°,所求问题为A,B两点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和的最大值.由于A,B为圆上的动点,若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含参太多,计算复杂.故利用梯形几何特征将两垂线段(梯形上、下底)的和转化为弦AB中点到直线l的距离(梯形中位线),再利用圆的性质判断出满足条件的弦AB中点位置,进而求得最大值.

四、分离变量策略

分离变量是处理含参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的常见方法.通过分离变量,往往可避免对参数的讨论,而把原问题转化为求常见初等函数值域(或最值)问题.

例4(2018年天津卷理科14题)已知a>0,函数f(x)=x2+2ax+a,x≤0,-x2+2ax-2a,x>0, 若关于x的方程f(x)=ax恰有2个互异的实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点评本题以分段函数为载体,考查一元二次含参方程根的个数问题.通过分离变量得:a=f(x)x=x+ax+2a,x<0,-x-2ax+2a,x>0.

进一步转化为曲线g(x)=x+ax,x<0,-x-2ax,x>0 与直线y=-a有两个不同交点(如图2所示),

再利用“双勾函数”图像性质求解.避免了讨论参数a、表示判别式Δ、求解不等式等烦琐过程.

五、猜想策略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做出伟大的发现.”而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往往重演绎,轻归纳、类比,只满足于证明现成的结论.学生很少经历探索结论、提出猜想的活动过程[4],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而猜想策略是解题者根据自身知识储备、解题经验、思维方式,结合问题条件或实验现象、数据等,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或可能存在的结果进行大胆、合理的猜想.科学合理地猜想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探索有趣的数学规律和现象.

例5(2018年全国Ⅰ卷理科12题)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都相等,则α截此正方体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

A.334

B.233

C.324

D.32

点评猜想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依据题设条件,进行合乎情理的猜想.如图3所示,根据正方体的对称性,将问题转化为想象面A1BC1平移至面ACD1的运动过程,再根据对称性及截面面积大小的增减变化,猜想出截面的最大位置为图3中正六边形MNEFGH,从而解决问题.

六、设而不求策略

“设而不求”是指在解题时根据需要增设一些辅助元(参数)作为媒介以利于思考和解题,但在解题过程中并不求这些辅助元,而是巧妙地将其消去.采用设而不求的策略往往能避免盲目推演而造成的无益的循环运算,从而达到准确、快速、简捷的解题效果.[5]

例6(2018年全国Ⅲ卷理科16题)已知点M(-1,1)和抛物线C:y2=4x,过C的焦点且斜率为k的直线与C交于A,B两点.若∠AMB=90°,则k=.

点评求解AB斜率,往往是求出A,B两点坐标,再根据斜率公式计算.但直接计算较为烦琐,因此,可根据M在抛物线准线上,且∠AMB=90°,得到MA,MB为抛物线切线(如图4所示).再利用导数与斜率关系、两点斜率公式分别建立关于yA,yB的方程,从而利用韦达定理、整体代入思想求解直线AB的斜率.

七、特殊化策略

特殊化策略是根据题设条件或选项支,选取满足条件的特殊数值、特殊函数式或特殊方程进行验证,从而排除选项的解答策略.[6]

例7(2018年浙江卷8题)已知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侧棱均相等,E是线段AB上的点(不含端点).设SE与BC所成的角为θ1,SE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θ2,二面角S-AB-C的平面角为θ3,则().

A.θ1≤θ2≤θ3B.θ3≤θ2≤θ1

C.θ1≤θ3≤θ2D.θ2≤θ3≤θ1

点评如图5所示,本题可通过特殊化四棱锥的边长(例如,假设SA=SB=SC=SD=AB=4)、特殊化动点E的位置(当动点E与AB中点Q重合,或当动点E为BQ中点M),简化运算,降低思维难度,节约求解时间,提高解题效率.

八、正难则反策略

若从问题的正面、顺向出发,难以解决,将问题转化为反面,进行逆向思考,即“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该解题策略实质反映的是一种逆向思维.[3]

例8(2018年浙江卷16题)从1,3,5,7,9从中任取2个数,从0,2,4,6中任取2个数,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用数字作答).

点评本题若正面求解,需讨论选0与不选0的情况,其中选0又要注意不能放首位,因此,讨论情形较为复杂,易重复或算漏.故本题从反面进行考虑,先算出不重复的四位数(包括首位为0)的总数C24·C25·A44,再减去首项为0的总数C13·C25·A33,从而求得符合要求的四位数个数.该策略减少了分类,降低难度.

九、换元策略

换元策略是变换思想的重要体现,它在解决方程、函数、数列、圆锥曲线等知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谓换元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一个“新变量”替换原问题中的变量,以此减少变量个数、降低变量次数等,从而将原问题中的复杂结构简单化、明朗化.常见的换元方法有三角换元、整体换元、对称还原、均值换元等.

例9(2018年浙江卷17题)已知P(0,1),椭圆x24+y2=m(m>1)上两点A,B,满足AP=2PB,则m=时,点B的横坐标的绝对值最大.

点评本题可采用三角换元表示椭圆上动点B(2mcosθ,msinθ),进而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求得A(-4mcosθ,3-2msinθ),再利用点A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建立方程,将问题转化为求一元二次函数最值.避免了联立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求解的烦琐过程.

十、巧用结论策略

高考试题中常有一些重要结论的背景,利用重要结论解题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例10(2018年全国Ⅱ卷理科11题)已知F1,F2是椭圆C的两个焦点,P是C上的一点,若PF1⊥PF2,且∠PF2F1=60°,则C的离心率为().

A.1-32B.2-3

C.3-12D.3-1

解析已知F1,F2分别为椭圆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P是C上的一点,若PF1⊥PF2,且∠PF2F1=θ,则离心率e=1sinθ+cosθ.由此结论,易求e=sin90°sin30°+sin60°=3-1,故选D.

点评由解析可见,灵活运用结论,就可避免“小题大做”,节约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率.特别指出,上述结论并非“繁难偏怪”,只需在焦点△PF1F2中,利用椭圆定义及正弦、余弦函数即可证明.事实上,若将上述“结论”中的条件更一般化,还可获得结论:已知F1,F2是椭圆上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的一点,其中∠F1PF2=α,∠PF1F2=β,∠PF2F1=λ,则离心率为e=sinαsinβ+sinλ.(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证明,此处略)

数学解题并没有完全的模式化,解题的策略也往往不止一个,需要解题者根据已知信息进行策略的决策,使得更加高效、优化地解决问题.[6]

【参考文献】

[1]李雪梅,赵思林.基于多想少算的数学解题策略[J].中学数学研究,2010(4):19-21.

[2]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雄,李得虎.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曉峰,周赛君.解析几何问题中的“设而不求”与“设而求之”[J].中学数学月刊,2015(10):44-45.

[6]余小芬.函数客观题“多想少算”的解题策略[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8(7):29-31.

猜你喜欢
数学试题高考
高考数学试题从哪儿来
高考数学试题从哪儿来
高考数学试题从哪儿来
高考数学试题从哪儿来
高考数学试题从哪儿来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