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芳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是设置在各教学内容中、贯穿在教学的各环节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时时不忘探究.创设教学情境是探究的开始,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为探究做准备时,教師可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下面,是笔者在“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的片段,作为对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种尝试.
【教学片段】《用字母表示数》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用火柴棒摆正方形的游戏.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火柴,我先介绍一下摆法.
按图的摆法,能看明白吗?
生:能.
师:那好,在一分钟时间内和你同桌一起摆正方形,看哪组同学摆得最多,并说出你们组用了几根火柴棒.
生1:我们组摆了6个正方形,用了19根火柴棒.
生2:我们组9个,用了28根火柴棒.
师:有没有更多的?
生3:我们摆了10个正方形,用了31根火柴棒.
师:这31根火柴棒你们是怎样得到的?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第一个正方形4根,其余9个正方形每个用3根,共用了31根,也就是4+3×(10-1)=31.
师:他的结果对不对,解释有道理吗?
生:结果对,解释有道理(交流后回答).
师:就以10个正方形为例,你们还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吗?
生1:把每个正方形都看成需要4根,10个正方形需40根,除去第1个正方形,其余每个正方形都少用1根即9根,算法是4×10-9=31.
生2:还有,把每个正方形都看成3根搭成的,10个正方形需要30根,第1个正方形多用了1根,算式是:3×10+1=31.还可以上下……2×10+11=31……
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言,尽可能多的想出其他方法,教师充分表扬.)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这充分说明了大家善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也展示了同学们心灵手巧的优点.实际上方法还有,课后大家再探讨.你们觉得这个问题中正方形的个数和火柴棒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当正方形的个数为n个时,火柴棒的根数是多少?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算式:① 3n+1,② 4+(n-1)×3,③ 4n-(n-1),④ 2n+(n+1)……
生:既然是正确结果,应该是唯一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形式呢?
师:这位同学的疑问很有道理,等我们学了这一章后面的内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评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灵巧的手指尖.”这一教学片段就得以充分的证实,以上那么多的好结果不就是来源于学生的指尖吗?所以,我们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实践,多动手操作,相信学生,多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带给你的是多一次惊喜.让智慧在学生的指尖跳动吧!遗憾之处,也是惊喜之处,由学生的惊人发现,多角度思考和探究花了较多时间,本课练习还没完成,但我仍认为本情境值.
【教学反思】通过对这教学片段的设计、实施,笔者就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谈谈自身的体会.
1.创设教学情境是探究的开始,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数学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关,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供空间.在这教学片段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猜想.因为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又激起学生验证的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需要.为学生设计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
3.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提问忌太多、太小、太直,尽量减少一问一答式.上面教学片段中,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计的问题:“当正方形个数为n时,火柴棒的根数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方法,将学生的思维方式聚焦在探究方法上,于是学生开始思索、实践、猜想,并积极探究猜想的依据.当学生猜想出不同表现形式的结果,笔者的一问:“结果应是唯一的,怎么会有这么多形式?”这个问题将学生引向了深入,再次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产生问题.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更要倍加呵护尊重,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4.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对一些问题要有意识把机会留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既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积极性,使其在难度更大的情境中得以发挥,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能“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对搭正方形所需的火柴棒数量规律,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各自的活动中得出看似不一样的答案,对每一卓有成效的表现,包括学生的不同答案、不同的思考分析方法,甚至是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都给予热情鼓励,教师也不急于提示,而是重新以问题的形式还给了学生,“既然是正确结果,应该是唯一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形式呢?这位同学的疑问很有道理,等我们学了这一章后面的内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通过这个开放性情境的探究,不仅使每名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课堂教学会结束,但学生的思维仍能在本课外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