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时楼小学 李 浩
《道德与法治》共18 册,其中小学12 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初中6 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9月1日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思想道德与法制的教育。然而,小学生年龄小,缺少基本的道德判断,需要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基于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步形成道德与法治意识。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探究的动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中利用问题引思是教师教学的手段和艺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须结合儿童的认知能力,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思考。思考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我们小点儿声》时,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认知,教师针对当时吵闹的气氛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声音?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公共场合为什么要小点儿声?平时的班级中什么样的声音让你最反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最后,在师生讨论中得出结论: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是不文明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认为,矛盾冲突能引起思维活动。虽然儿童的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心理发展水平在不断加快,当发生矛盾时认知期待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矛盾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矛盾情境:在某视频平台转播或者分享一次链接,用户就可以获得0.6 元收益。请用您的爱心来帮助一个脑瘫患者,使其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这样的情境能够促使学生思考爱心与网络的关系,健康地与网络交往。网络诈骗让人防不胜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容易被定性为诈骗,让小学生对网络产生误解。因此,不妨在教学中创设一些矛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考动机,帮助学生理解:虽然网络上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素材,但不能全盘否定,应理性对待网络人际交往。
现代教育理论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取长补短,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制造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其思维得到碰撞。实践证明,在碰撞思维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求异思维。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建立数个讨论交流小组,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有效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有效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大家排好队》时,课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讨论的话题:生活中哪些地方要排队等?为什么要自觉地排队?自觉排队体现了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起见,献计献策。教师旨在借此活动,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列举的事例体现了假丑恶与真善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甄别,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只有升华人的道德情感,才能培养人的道德意志,进而逐步地形成道德水准。教师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帮助学生辨析是非,达到创新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以《小小发明家》一课为例。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白动手与动脑的意义;接着,强化动手与动脑在科学发明中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谈谈“砖”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砖也有诸多缺点,如增加了高层建筑物的重量,隔音效果差等。此时,引导学生改造设计,互相启发,努力寻找新的发明方向。最后学生给出了诸如空心砖、塑料砖等新想法,通过训练增强了思维的发散性。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活小学生的思维,既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科知识,又能形成道德与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