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实验小学 魏 菲
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者或观察者对课堂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达到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在教师专业生活中,课堂观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是观察他人的课堂,而今天,我选取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片段,看自己上课,希望通过课堂观察这条路径,透视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选取了两个观察点:
学生的参与度是判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落实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的主要标准。参与度又分为参与广度和参与深度。
参与广度是指学生有没有全体参与。在近9分钟的活动中,我看到全班28人,无一人完全游离在活动之外,仅有1到2人有偶尔的分神,可见,学生全体、全程参与了教学活动。
参与深度是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和主动程度。我们可从三个方面评判学生的参与深度。首先是看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充分。在9分钟的活动中,除去教师的提问、讲解以外,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约为6分钟,学生独立活动时间占活动总时间的66.7%。教师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活动,而非浅尝辄止,充分满足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
其次,看学生是否带着积极的情绪参与活动。我们来看一个小细节:教师提示———“可以结合活动要求和课本60页的中国省级区划图做准备”。听完后,28人中27人立刻行动起来,查看课本中的中国省级区划图。接着,找到目标的同学小声欢呼着;没有看懂中国省级区划图的同学跟同桌讨论起来;延迟投入活动的那位同学的专注度并不比其他同学低,看懂省级区划图后,还充当了小老师,为不会看地图的同桌进行讲解。
可见学生从情感上愿意参与教学活动,能够情绪高涨地开始学习。为什么学生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为该项自学活动是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认知空白点设计的,自学结果影响着接下来的小组活动,就像闯关游戏一样,看不懂地图则无法顺利进入下一步。这样环环相扣的活动,时刻牵动着学生的心。为了能顺利地参与下一步活动,不拖小组的后腿,填补自己的认知空白点,学生兴致盎然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由此我们可知,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规律、年龄特征来设计活动。
再次,看学生能不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来看一个小细节:在地图上找出内蒙古自治区,并说说它在江苏省的什么方位?首先,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地图,准确地找到内蒙古自治区。因为该地区面积比较大,学生比较容易找到。接着表述内蒙古在江苏省的哪个方位。针对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稍作思考。经过短暂思考后,有的同学将坐标画在江苏省旁边,以此来确定内蒙古的方位;有的同学对方向标比较熟悉,不需要画,可以在脑中成像,念念有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明确了方位;也有的是两人合作的,一人指内蒙古,一人指江苏,结合方向坐标,讨论得出内蒙古在江苏省的北方。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表达,思维得到启迪,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有了真正的收获。这样参与是有效的参与。
对于学生层面的观察主要关注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我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生程度、行为持续的时间、接收指示与作出回应所间隔的时间等。
在9分钟的活动中,教师共提了6个问题。知识性问题“我国有四个直辖市,你知道分别是哪几个吗?”“除香港外,另一个特别行政区是哪里?”“内蒙古的全称是什么?”共3个,占一半。理解性问题“为什么想和来自北京的同学做朋友?”“为什么想和来自草原的同学做朋友?”共两个,占三分之一。运用性问题“你会怎样跟远方的朋友打招呼呢?”共一个。其中,知识性问题最多,理解性问题次之,运用性问题最少,三种类型的问题皆有兼顾。6个问题中,举手人数最少一次是7人,占全班总人数的1/4;举手人数最多的一次是20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1.4%。全班28人,有17人次独立回答了问题,回答人群的分布覆盖了每个小组。由此可见,9分钟里,一半以上的学生获得了和老师对话的机会,占60.7%,可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注意到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虽然教师注意关注到了每个小组,但是具体到各组的关注度又是如何呢?我们来看一个图例。
从图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师生交流的频次。在回答问题的17人次中,获得最多机会的是靠近讲台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其次是第四小组,该组在第一小组的后方,在教师的右手边;位于教室左侧的第三小组,虽然也靠近讲台,但得到的发言机会较少,只有2人次;而位于最后排的第五小组,只有一人获得发言机会。
从纵向看,教师右手的一、四两个小组共获得9次发言机会,占发言总数的52.9%,可见,教师比较偏爱请右手边的学生发言。
从横向看,靠近讲台离教师近的一、二两个小组,共获得发言机会10次,占发言总数的58.8%。可见,在教室前排的同学会获得更多的发言机会。
再深入地看,在第一小组回答问题的5人次中,有一名同学获得了两次发言的机会,因为他的座位离教师行经的过道最近。当教师站在过道中时,该同学就在教师的右手旁,他一举手,教师只要略一低头就可以和他轻松交流。看来,教师还喜欢请站位方便的学生回答问题。
教学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关注全体学生,课堂观察将自己的教学习惯放大,突显出了明显的教学问题。教学中,我会习惯地与偏向教室前排、自己的右手边、靠近自己的学生进行交流。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努力纠正自己的教学习惯,多关注左侧的学生,将眼光放远,多关注教室后排的学生。让教育的阳光普照课堂,洒在每一个学生心上。
以前我们看课,始终停留在浅层次,总是就课论课,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听课时,我们也只注意探讨教学环节,记录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很少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细节。这次课堂观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真正的课堂观察,应该是从现象入手,探寻其本质意义。此次课堂观察让我明白: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细微处见本真。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运用数据,用事实说话,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及时给出科学合理的改善方案。
不论自然科学研究亦或社会科学研究,观察法都被认为是一种经典方法。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原理,通过演绎最终落脚点仍回归于观察。近代社会科学家马克思·韦伯也指出,所有的社会研究必然始于观察且止于观察。无论何时何地开始对何机构开展研究,细致与长久的个体观察必不可缺失。考尔德希德说:“成功且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能创造性地反思事业中的重要事情。”教育真实发生的地方首当其选在课堂,有效的课堂观察不仅可为课堂研究、教学研究提供确凿且及时的资料,而且也是其最真实有效的出发点。课堂观察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装饰或者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优化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升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实现上课人与听课人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