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能给网络带来什么?

2019-10-17 05:02小白
青春 2019年2期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文学资本

小白

我对网络文学认识不多,但对网络还算了解。很早就连上了网络。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发展各个阶段。大体上讲,我的印象是,从web2.0时代社区到现在大型垄断社交平台,网络文学生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变化从商业上看,可以说是繁荣了。从前一个作品发在网络上,点击数几万作者就很开心了,现在可能是几百万几千万点击数。从线上到线下也完全打通了,线上点击量完全可以换算成线下出版码洋。

最主要原因,应该是资本来了。

资本来了之后,第一个发生的情况是网络写作迅速地类型化了。这个类型化不是通常出版上所说的那种类型作品,惊悚、犯罪、战争、武侠。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一种产品标准化,模块化。资本从其本性上要求稳定产出,要求大量占据市场,要求可控的出品速度和节奏,从目前网络文学的作品样式上来看,是适合资本那种要求的。或者说,也许是太适合了。

就是作者的写作和写作状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网络文学作者大量出现了,少数网络文学作家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吸引了大量写作者。但实际上与上千万从事职业或业余网络写作的统计人数相比,概率近乎福利彩票。而且即使那些成功者,他们的写作状态同样十分艰苦。因为要维护每天点击量,就必须每天写出成千上万字数上线。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知道这个写作量意味着什么。

然后最重要的,什么是好的文学,这个标准看起来稍微有点动摇了。在这之前的文学领域,专业意见在形成好作品的判断中占有很大权重。出版社、评论家、学院、资深读者、包括作者同行,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评论筛选机制。但这一套现在不灵了。在线上,是点击量,流量。在线下出版,许多读者现在更信任豆瓣和goodreads,更信任那种每个读者一人一票的机制。

这种对每个读者一人一票的信任,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实际上来自于因特网上最初那种网络社区共享主义,也就是说:接上因特网的每一个节点、每一台终端都要对它上传的信息负责。在web2.0时代及以前,如果你要在新闻组或BBS上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都首先要确定自己提问方式是正确的,问在了点子上。不然没人会理你。如果你提出了一个正确问题,别人会完整详细地告诉你答案,会问你听懂了没有,然后会再一次解释,不断解释。就像你只不过是向人问了一下路,人家就从车库把车开出来直接送你到那个地方。他要确保上传信息准确完整地抵达接受这个信息的人。这个对提出正确问题的要求,同样是要求提问者对上传信息有一个负责态度,也就是说,提问本身也是一个信息,提问者有责任保证它清晰准确有意义。

一个问题是,那种每个读者一人一票的方式,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有效的评价系统,形成一种文学价值观。在从前旨趣相近的网络社区中产生的那种公投机制,能不能挪用到一个没有边界、不断伸展的大型垄断社交平台上?文学王国中,是不是可以实行这种公投?文学还需要不需要专业读者?传统文学领域,实际上作者们首先是假想自己在为某一些专业读者在写作,在文体形式的复杂性各方面,实际上在作者和专业读者之间,长时间形成了一种互相挑战的机制。有点像是一种猫鼠游戏。我们还要不要那样的写作?如果网络文学取消了那种文本复杂性,那网络文学甚至文学本身,还能不能、以及要不要去处理那些复杂文本,和那些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因为复杂文本实际上是在映射复杂生活。复杂文学文本尽管看似只是偶然出现在17、18世纪以后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但它不仅映射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实际上它也参与建构了这个复杂社会。

另外一个问题是,当社交平台从web2.0发展到脸书,推特,微博,微信这些大型垄断平台。这些平台在表面上仍好像建立了一人一票筛选机制,但在建立同时就已设法让它失效。因为只要愿意,点赞和投票可以买到;因为大家在这个平台上,资本可以通过控制平台搜索来决定什么可以讓人看见、什么不要让人看见;因为资本拥有足够数据库资源和算法逻辑,可以把每个人都关在某个特定得信息泡泡中,让你误以为看到了整个世界。当然,我们还可以期待基于web3.0技术得社区,可以让你既享受到各种便利,也不至于被关进笼子。

所以我们会去讨论,什么样的网络文学才是好的?未来的网络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批评网络文学的人喜欢从题材角度来讨论,说它们都是盗墓修仙宫斗穿越,支持网络文学的人不以为然,觉得那恰好说明你没看过,网络文学五花八门,主题多了去了。

我觉得现在网络文学如果说有什么问题,写什么倒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是怎么写,是它的生产方式。一写就写了几百万上千万字的小说是有问题的,每天都要写一万字的小说也是有问题的。一个依靠巨量字数的催眠文字、门户首页、排行榜操作、热搜和大量水军在关键节点推动聚拢的读者群也是有问题的。随着数据挖掘和计算机算法能力的发展,随着大脑电磁反应扫描数据的积累,随着对多巴胺和后叶催产素这些大脑生物信息传递素活动的分析研究逐渐取得成功,这种写作从类机器写作发展到机器写作,也只是一步之遥。比如一位《收获》杂志的责任编辑,她正在开发一个写作数据库,输入大量数据,希望机器算法将来能提供各种写作模型。我有一次碰到她,她说现在已开发出两种评估算法,故事情节上有V型W型,她给我说了半天,我听得不是很懂。她极其热情,不断介绍V和W。这不是在调侃她,是说按照她这么热情投入地做下去,说不定有一天真能开发出一个什么算法来。那么如果有了这些算法,加上巨量资本运作,它就能很轻易地占用现在这些网络文学读者资源了。我们所需要的网络文学,是不是这些类机器人文学?

我们知道,因特网从本质上讲是控制论,-cyber这个词是从cybernetic来得。它最初的设计思想就是要把每一个终端节点都连接到一起,让中央控制系统有一个更有效的反馈回路。尽管在因特网发展史上形成了一种自由共享文化,提供了一种反制的可能,但它十分脆弱,很可能是一种短暂现象,很可能变成一个支线情节。

回过头去看,先前所说那种每天把成千上万足以催眠的文字砸到读者头上,用首页排行榜热搜把读者圈进来,用水军把读者蒙进来,大资本垄断平台及其周边产业用头部IP这种概念来定义创作和阅读,这样的网络文学,确实是更适合一个控制论世界。但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要去想象另一种可能,是要用想象的方式去提供给人们一种试错机会。

我觉得网络文学首先应该是网络的文学,不是说他要写网络上的事儿,是说它的写作能够为网络带来点什么,好的网络文学本身也应该参与结构一个好的网络。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觉得因特网最好的方面是它的交互性,是它的社区文化,是它的每一个终端都尽其可能对上传入网络的信息担负责任,担负学术、道义和美学责任。这就需要网络文学在生产方式上找到新办法,当然这首先需要资本能做出自我调适,这个确实比较难,因为我们知道,新资本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性格,它不太相信什么东西是好的就是因为它好,它们比较相信,什么东西好是因为我们告诉大家这个东西好。它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得那种扑克游戏,那个扑克游戏规则是每个人要设法抢先把手中牌打光。于是第一个人就说我打一个K,第二个人有两种选择,一是不相信它是老K,把那牌翻出来,如果不是K,证明第一个人说谎了,那么第一个人就要把牌拿回去。如果是K,第一个人没说假话,这第二个人就要把这个K收回去,他另一个选择是自己也跟着打,说,我打3个K,把这个选择权移交给下家。在这个游戏中,证明前一个人说谎有代价,因为如果他真打了3个K,你就要把牌拿回来。那样你手上的牌就会越来越多,你就输了。这个游戏到最后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桌面上出现了几十个K,但一副牌一共只有4个K,因为随着桌面上的假K越来越多,试错代价就越来越大了。这只是个扑克游戏,有些人常常会冒着输牌危险证明一下真假。但如果那是个巨量资本游戏,就很少有人会犯傻去证明了。

所以,另一个可能是,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好的筛选机制,如果资本不能说出好作品是什么,有没有什么人可以帮他们一下?如果一人一票的公投方式失效了,文学王国中有没有一种代表制?在我看来,这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一大难题。

主持人 黄平

责任编辑 李樯

猜你喜欢
因特网网络文学资本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资本策局变
网络文学的诞生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我爱因特网
NASA成功测试首套太空因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