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为慢性炎性疾病,与白细胞抗原-B27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症、脊柱附着点炎症,早期出现腰背僵硬、疼痛,晚期可出现脊柱强直、脊柱畸形及脊柱功能障碍。推拿整脊运动手法可松解韧带,改善脊柱关节活动度。但仅采用推拿整脊运动手法治疗效果欠佳。AS属于中医“腰痛”“骨痹”范畴,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阳亏虚,寒湿内盛,加之外感风、寒、湿等六淫外邪和痰、瘀,经络瘀阻,筋脉失濡,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痹痛。本文以我院AS患者为对象,探究温阳通督针法联合推拿整脊运动手法治疗AS患者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82例A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9~58岁,平均(43.21±6.84)岁;病程1~10年,平均(5.38±2.16)年。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0~57岁,平均(43.54±6.52)岁;病程1~11年,平均(5.79±2.37)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AS诊断标准[1];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脊柱肿瘤、腰椎结核;其他风湿病;关节严重畸形;精神疾病;针灸禁忌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施以推拿整脊运动手法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双手拇指按压两棘突间做前后运动200次,然后双手拇指放在棘突旁侧,向对侧推动200次,继之双手拇指放在棘突旁侧,向对侧45°方向用力推动200次,最后双手拇指按压棘突旁小关节,向腹侧直线用力,起伏按压200次。自环椎至骶椎,频率60次/min,动作由轻至重,1次/d。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温阳通督针法治疗选穴:第一组穴位:华佗夹脊九针、正筋、正宗、正土(董氏奇穴)、环跳、承扶、委中;第二组穴:涌泉、太溪、阳陵泉、阴陵泉、肩井、百会;第三组穴:足三里、三阴交、绝骨、曲池、合谷、太冲、关元、命门。操作方法:采用0.35 mm×0.50 mm、0.35 mm×0.75 mm的毫针,常规消毒,3组穴位交替应用,留针30~40 min,每日1次,15 d为一个疗程,休息1周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背痛、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对日常活动无明显影响,红细胞沉降率水平降低>90%,X线示骨质病变有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脊椎活动范围扩大,红细胞沉降率降低51%~90%,X线示骨质病变轻微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缓解,红细胞沉降率降低<51%,X线检查显示骨质病变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1)对比2组临床疗效。2)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价对比治疗前后2组脊柱功能[3],评分越高,脊柱功能越差。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5.61%(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BASFI评分治疗前2组BASFI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BASF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BASF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BASFI评分对比 (例,
2.3 典型病例患者,男,35岁,2016年4月28日初诊。主诉:骶髂关节疼痛5年余,伴颈项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行动不便。患者于201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尤其是骶髂关节处疼痛明显,随后病情日渐加重,致肢体活动受限,至某骨科医院住院治疗。通过检查HLA-B27(+)、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确诊为AS,给予吲哚美辛肠溶片口服;同时给予其他方法治疗(具体方法不详),治疗1个月后出院。近来颈腰部疼痛难忍,并出现膝关节肿痛,双下肢活动不利,自诉服西药后胃脘疼痛不适,故来我科治疗。刻下症状:患者神清,诉骶髂关节疼痛,颈、腰部酸痛明显,若坐位则疼痛加重,双膝关节明显肿痛,行走极为不便,胃脘不适,睡眠欠佳,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濡涩。检查脊柱:脊柱侧弯,颈椎、腰椎旁有明显压痛感,骶髂关节处酸痛,双膝关节红肿疼痛,腰背部肌肉僵硬,颈部、脊柱活动度受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生理曲度轻中度改变,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L4-5椎体轻度骨质增生样变,骨盆正侧位X线片示骶髂关节边缘密度稍高,通过检查HLA-B27(+)、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西医诊断:AS。中医诊断:痹证(寒湿痹阻型)。治疗原则: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温阳通督,补益肝脾。针灸,第一组穴位:华佗夹脊九针、正筋、正宗、正土(董氏奇穴)、环跳、承扶、委中;第二组穴:涌泉、太溪、阳陵泉、阴陵泉、肩井、百会;第三组穴:足三里、三阴交、绝骨、曲池、合谷、太冲、关元、命门。操作:采用0.35 mm×0.50 mm、0.35 mm×0.75 mm的毫针,常规消毒,三组穴位交替应用,留针30~40 min,每日1次,15 d为一个疗程,休息1周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督脉灸,取穴以背部督脉为主,取督脉后正中线,上自大椎穴,下至腰俞穴的脊柱段,共计13个穴位,用铺灸法,将附、桂枝、桑枝、川乌、草乌、肉桂、丁香等药各等量,粉碎成药粉,然后加入少量麝香,将4~5斤生姜打成泥状,患者取俯卧位,裸露背部,用75%酒精在施术部位常规消毒,自“大椎穴”到“腰俞穴”脊柱段,沿督脉正中线铺上适量中药粉成带状,然后将姜泥放在中药粉上厚约2 cm,宽约4 cm,继之以艾绒捏成小团状置于姜泥上点燃,艾绒燃烬去灰,重新放置艾绒,灸后移去中药粉及姜泥,用干毛巾擦干,施灸结束。每周1次,此法具有益肾壮督、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功效,灸面大,艾绒多,火力足,温通力量强,以打通督脉。推拿整脊运动手法:患者在治疗床上取俯卧位,脱去上衣、铺上治疗巾,松开腰带、全身放松,采用推拿整脊运动手法(推、揉、提、捏等),自颈椎、胸椎、腰椎、臀部至足根后侧反复20次,让关节充分放松、打通足太阳膀胱经脉,然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置于脊柱两侧,沿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肺俞、心俞直至膀胱俞进行推按,顺双下肢膀胱经和足少阳经,自臀部至足跟推按20次,然后推大椎、命门、腰阳关、腰俞、肝俞、脾俞、膀胱俞、八髎穴、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在做推拿整脊运动手法时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通过推拿整脊运动手法,使局部肌肉放松,松解韧带,改善脊柱关节活动度。治疗期间嘱患者停服一切西药,通过采用针灸、督脉灸及推拿整脊运动手法,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病情稳定,活动尚可。治疗5个疗程后查体,患者颈腰及骶髂关节的疼痛消失,颈腰部活动自如,能胜任工作,复查脊柱和骶髂关节X线片显示无发展。
3.1 关于AS的中医治法AS病因不明,临床以侵犯骶髂关节和脊柱中轴关节为主,病理特点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的炎症。其起病隐匿,常反复发作,可累及整个脊柱,导致脊柱强直,患者易出现驼背、残疾,影响AS患者生活质量。AS属于中医“脊痹”“腰痹”“骨痹”“竹节风”“大偻”范畴。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内经素问吴注·卷一》[4]注:“开阖失宜,为寒所袭,则不能柔养乎筋,而筋拘急,形容偻俯矣。”阳气亏虚,卫外不固,则玄府开,腠理疏松则寒邪入侵筋骨,发为大偻。有关研究认为,本病以肾虚为发病之本,风、寒、湿、热、痰、瘀侵袭人体,经络痹阻不通,筋脉、骨节失养致病[4,5]。脊柱为督脉所在,督脉总督一身阳气。先天不足,则髓生化无源,督脉失养,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六淫之邪和痰、瘀侵袭,致督脉失调,经络瘀阻,气血不畅,则发为痹痛。基于本病病机,治宜温阳通督针法联合推拿整脊运动手法,温肾助阳壮督、散寒祛湿、通督活络、活血化瘀。有关研究表明,针灸可改善患者症状,控制病情进展[6]。温阳通督针法针刺督脉俞穴,可振奋阳气,通调督脉,消肿止痛;针刺膀胱经俞穴可健脾和胃,调补肝肾,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张淑君等[7]研究显示,温阳通督针法治疗AS患者,操作简单,疗效良好,安全性高。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BASF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温阳通督针法联合推拿整脊运动手法治疗AS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脊柱功能。
3.2 关于温阳通督针法的解析第一组穴:华佗夹脊九针具有温督通脉之功,直达病所;正筋、正宗、正土三穴在足后跟筋中央,有通气醒脑,清热止痛之功效,又全息对应脊柱,对治疗腰脊椎病、颈项筋痛均有速效之功;环跳穴为足少阳经与足太阳经之交会穴,起疏通经脉、振奋阳气之功,对元阳亏损导致的下肢厥逆、冰冷等症有奇功;足太阳膀胱经之委中穴,刺血拔罐,使邪外出,通络止痛;承扶穴亦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关卡之位,刺之疏通经络,通行气血,滋养整条膀胱经之经脉。本组穴位温督通脉,通气醒脑,振奋阳气,滋养经脉,扶正祛邪之功效显著,针后患者即神清气爽,周身轻松,脊柱舒展,四肢有力。第二组穴位:涌泉穴,足少阴肾经井穴,肾为先天之本,因而针刺涌泉有补肾填精之功;太溪,足少阴肾经的原穴,肾藏精主骨,为元阴元阳之所在,故针太溪,具有极高的补阳壮骨髓之功;肝主筋脉,肌肉僵硬,用筋会阳陵泉,舒筋活络,条达肝阳,与肩井穴共用引水滋养筋脉;阴陵泉为脾经水穴,健脾,有滋水涵木之意;肩井穴,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针灸大成》谓该穴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失精劳症;百会穴,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各经气汇聚之处,能贯达全身,升举阳气。本组穴位,共奏补阳壮髓,滋水涵木,条达阳气,使全身经气周流不息,筋脉得养,筋骨得滋润。第三组穴位: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合”者,如百川汇合入海之义。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为土穴,六腑之气,下合于此,由此,激发身体阳气;三阴交,肝脾肾交会,主阴血,阳不足,血当补之;绝骨穴,足少阳胆经穴,八会穴之髓会,能填精补髓;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属土,多气多血,能生气血;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多气多血,能升清降浊,有宣通气血之功;太冲穴,肺经之原穴,输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运行,太冲与合谷并用,能宣通拘挛之筋脉,通闭塞之气;关元穴,属任脉,足三阴肝脾肾经与任脉之会,为小肠募穴,内藏元气,起调节阳明,沟通四脉之功,使真气充实;命门穴,命门蕴藏先天之气及两肾间的动气,用灸法能大补先天之不足(关元与命门,一阴一阳,阴阳互根互用)。本组穴位,既补后天脾胃之本,又补先天之不足,因之有生化气血,调畅气机,宣通闭塞之气血之功。
3.3 关于推拿整脊运动手法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为慢性炎性疾病。推拿整脊运动手法旨在将久病形成的骨桥等韧带进行松解,起到舒筋活血,疏通经络,增强背部肌肉及皮肤的营养,缓解肌肉晨僵,增进脊柱运动的灵活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纠正及预防脊柱关节畸形的作用。
总之,推拿整脊运动手法在于舒筋活血,疏通经络,缓解肌肉僵硬,增进脊柱运动的灵活度,是治标;温阳通督针法温肾助阳壮督,散寒祛湿、通督活络、活血化瘀,则是治本。二者合用,则标本兼顾,自可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