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9-10-17 08:37夏增吉
医疗装备 2019年18期
关键词:探查胆总管胆道

夏增吉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中心医院 (辽宁朝阳 122300)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针对该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多,传统治疗方案为开腹手术,但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易诱发诸多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术后身体功能恢复[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进步与完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逐渐被应用于胆囊结石患者治疗中,目前以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最为常见,但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易导致患者身体电解质流失,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而相关研究指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在该疾病患者治疗中更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2-3]。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男24例,女35例;年龄35~78岁,平均(54.16±5.12)岁;单发43例,多发16例。试验组男22例,女37例;年龄34~79岁,平均(54.24±5.14)岁;单发42例,多发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经彩超、CT检查等确诊为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肝胆内无胆管结石患者;术前检查完善,且符合手术指征患者。排除标准: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胆道畸形患者。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全身麻醉,取头高足低位,采用四孔法置入Trocar,解剖胆囊三角,充分暴露胆囊管及胆总管交汇处,并使用钛夹结扎胆囊管远部,以避免术中胆汁进入腹腔或胆总管。对照组行经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治疗,切开胆囊管汇入部下2 cm内胆总管前壁处,待有胆汁流出后,延长切口1.0~1.5 cm。将胆道镜(武汉天泽伟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SY-SHREK-HD801)置入胆总管进行检查和取石,待取石结束后,确认胆总管下段是否通畅及是否存留结石,确认后使用可吸收线对胆总管切开处进行缝合,并于胆囊管近端距离总管0.5 cm处使用Hem-o-lok夹进行离断,将胆囊切除,留置腹腔引流管。

试验组行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于胆管前臂距汇入部约10 mm处剪开约1/2周径,使用分离钳扩张胆囊管,经胆囊切口处置入胆道镜,经由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并于边缘缓慢注水,边探查边取石,在取石完成后需确认胆总管下端注水是否通畅,以保证无残留结石;退出胆道镜,并于胆囊管切口下方近汇入部上使用Hem-o-lok夹进行结扎,以离断胆囊管,切除胆囊,留置腹腔引流管;针对胆囊管解剖变异或狭窄,可将切口扩大3~5 mm至汇入部,将胆道镜置入胆总管内探查,完成取石后,使用可吸收线对汇合部切口进行双层缝合,并使用Hem-o-lok夹结扎胆囊管,切除胆囊,留置腹腔引流管。

1.3 临床评价

(1)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2)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胆汁漏、胆道狭窄、胆道出血及胆道感染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多于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并发症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236,aP<0.05

3 讨论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开腹、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及腹腔镜下经胆总管切开胆总管探查术等方式,其中腹部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易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住院时间[4]。而腹腔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因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特点成为临床治疗该病患者的首选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多于试验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说明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主要通过切开胆总管进行取石,再实施一期缝合,因缝合过程中反复加针,致使针距过小或用力过大,造成胆管壁损伤,而会增加胆汁漏发生率,而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是经胆囊入路探查胆总管和取石,能够保证胆总管的完整性,减少术中胆总管损伤,继而降低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此外,在完成取石后针对汇合部位实施微切口取石治疗患者,因此部位解剖学特点,在胆囊与肝总管汇合时会形成一个膨大,继而在切开的胆总管处创造了双层缝合机会,利于减少术后胆汁漏的发生,且因第二层缝合可将第一层缝合包埋,不仅增加对第一层缝合的保护,同时减低了术后胆汁漏风险,且不增加胆道狭窄可能[5]。因此,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更适用于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但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适应证较为严格,因此在行该手术治疗前,需严格了解患者胆囊管具体情况[6]。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效果较佳,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探查胆总管胆道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煤矿常见隐蔽致灾因素及其探查技术分析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高频超声探查用于诊断附睾病变男性不育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