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浩民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 (天津 301800)
副鼻窦肿瘤是鼻咽喉肿瘤中常见类型,以恶性居多[1]。目前针对该疾病患者,临床上常采用手术切除方式,而术前明确病变情况,有效鉴别肿瘤良恶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CT影像学技术得到逐步应用,已成为诊断副鼻窦肿瘤的主要手段[2-3]。为进一步了解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对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副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副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19~68岁,平均(34.27±5.09)岁;患者均以鼻分泌物增多、鼻涕带血、隆起疼痛、溢泪、眼球突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具有完整的CT检查、临床病理诊断及影像学资料。
患者均行CT检查,选用64排多层螺旋CT及16排螺旋CT机;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电流200 mA,层厚、层间距均为2 mm;检查过程中对肿瘤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密度、骨质破坏、囊变坏死等进行密切观察;所有检查及阅片均由2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完成并达成统一意见。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及对组织形态观察,同时按照组织学类型及生物学行为判断副鼻窦肿瘤良恶性。
(1)统计并比较CT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CT检查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2)统计副鼻窦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特征,包括边界、生长方式、形态等。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6例副鼻窦肿瘤患者中经病理检查证实恶性35例(恶淋巴瘤4例,囊性癌4例,鳞癌14例,腺癌10例,类癌3例),良性21例(乳头状瘤3例,骨瘤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血管瘤9例,神经鞘瘤1例),CT检查确诊恶性肿瘤31例,良性肿瘤19例,灵敏度为88.6%(31/35),特异度为90.5%(19/21),准确性为89.3%(50/56)。见表1。
表1 CT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例)
在经CT检查确诊的50例副鼻窦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患者CT影像学表现以形态规则、边界清楚、无骨质破坏、无囊变坏死、呈膨胀性生长居多,恶性肿瘤患者以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骨质破坏、囊变坏死、呈浸润性生长居多,良恶性肿瘤各CT影像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副鼻窦肿瘤为常发于筛窦、额窦的耳鼻咽喉科疾病,由于鼻窦解剖部位较为隐匿,在发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以流脓涕、反复鼻塞等为主,难以诊断[4]。目前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鼻窦壁骨膜增生、内分泌紊乱等存在较大相关性,若未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引发脑积气、鼻窦炎、颅内感染等多种并发症,故需加强重视[5]。
X线片为临床用于检查副鼻窦肿瘤的最基本方式,但因颅面骨骼重叠,可能影响其图像清晰度,不利于疾病判断[6]。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本研究对56例副鼻窦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CT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较高,同时在经CT检查确诊的50例副鼻窦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患者CT影像学表现以形态规则、边界清楚、无骨质破坏、无囊变坏死、呈膨胀性生长居多,恶性肿瘤患者以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骨质破坏、囊变坏死、呈浸润性生长居多,表明CT检查在副鼻窦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CT检查可避免骨骼重叠问题,进而较为清晰地显示各鼻窦结构,且对骨质显示较为良好,尤其在多方位、多层面成像方面;同时CT检查可反映上额窦前壁骨质改变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肿瘤与周围淋巴结的关系,以判断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等;因此,CT检查在副鼻窦各种病变诊断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7]。需注意的是,副鼻窦肿瘤的CT表现有时呈不典型性,通常良性肿瘤在呈广泛生长或侵袭性破坏时与恶性肿瘤鉴别难度较大,同时CT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病变性质、部位及范围,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而无法对大部位肿瘤进行组织学诊断,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并做体格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等,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8]。
综上所述,在副鼻窦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CT检查具有较高优势,其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生长范围、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疾病做出准确判断,从而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
表2 副鼻窦良恶性肿瘤CT影像学特征比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