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重建在踝关节骨折术前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2019-10-17 08:37赵波
医疗装备 2019年18期
关键词:符合率踝关节分型

赵波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放射科 (天津 300250)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目前临床主要根据Lange-Hansen分类法将其分为旋前外展型(PAB)、旋前外旋型(PER)、旋后内收型(SAB)、旋后外旋型(SER)4个不同类型。临床早期鉴别踝关节骨折的具体类型,对临床医师判定踝关节骨折严重程度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尤为重要[1]。X线是临床上常用于骨折诊断的方法,但因踝关节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常伴随韧带损伤、关节面坍塌及骨折移位等情况,导致X线检查无法将骨折部位具体损伤情况较全面地展现出来,难以对骨折类型进行评估,易出现漏诊及误诊[2]。螺旋CT重建与X线检查相比能够更加立体、客观及多角度地展现踝关节骨折具体情况,为患者术前治疗方案制定及术后固定效果的评定提供依据[3]。本研究旨在探讨螺旋CT重建在踝关节骨折术前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其中男57例,女35例;年龄22~76岁,平均(42.15±5.97)岁;交通伤32例,扭伤28例,摔伤18例,坠落伤14例。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术前确诊为非外伤诱发的踝关节损伤;术前均行X线及螺旋CT重建检查。排除标准:多发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患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伴有踝关节手术及骨折史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1 d接受X线及螺旋CT重建检查。(1)X线检查:采用SIEMENS DR摄片机对患者患侧踝关节进行X线扫描检查。(2)螺旋CT重建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检查,患者取仰卧位,自足部远端开始向近端扫描,周围扫描为胫骨下段1/3处至足部;设置扫描参数管电流为220~250 mA,管电压为120~135 kV,层厚为3 mm,螺距为0.75 mm,重建层厚为0.8 mm;扫描检查完成后将所有检查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主要包括矢状位和冠状位多平面重建,大密度投影及表面遮盖成像。影像检查完成后,由我院2名资深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判断,若出现分歧,可由2名医师共同阅片最终给出一致意见。

1.3 临床评价

以手术骨折分型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X线与多层螺旋CT重建在踝关节骨折分型中的诊断符合率,并对患者术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进行评价。(1)踝关节骨折分型:根据Lange-Hansen分类法将其分为PAB、PER、SAB、SER 4个类型。(2)术后疗效评估:复位质量,术后主要通过影像分析骨折部位任意方向是否发生异于正常解剖位的移位、关节面台阶是否修复以此判断复位质量,若影像中测量关节面台阶在2 mm以上则为非解剖复位;内固定质量,根据内固定螺钉置入位置是否合适判断术后置入质量,若螺钉穿透关节面并进入关节腔或约1/3长度外露则为置入不理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及螺旋CT重建诊断结果

螺旋CT重建在踝关节骨折分型中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X线及螺旋CT对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的符合率比较

注:与X线比较,χ2=4.410,aP=0.036

2.2 术后解剖复位及固定质量评估

螺旋CT重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解剖复位及内固定适宜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对踝关节骨折术后解剖复位及固定质量的评估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踝关节结构较为复杂,其稳定性主要由骨骼和韧带共同维持,而踝关节韧带多呈内侧集中、外侧分散的特点,加之韧带周围软组织较为菲薄,因此较大外力及剧烈运动会导致踝关节损伤,严重者出现骨折[4]。而不同的骨折类型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术前有效确诊踝关节骨折类型,可为后期手术内固定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5]。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螺旋CT重建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并获得广大医患人员的认可[6]。本研究结果显示,X线诊断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的符合率及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解剖复位、内固定适宜的检出率均低于螺旋CT重建诊断;说明与基础的X线诊断相比,螺旋CT重建在踝关节术前分型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能够为术后关节复位及内固定评估提供更加客观的影像学依据;究其原因为螺旋CT重建弥补了X线检查的不足,通过结合矢状位、冠状位及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等多平面重建技术,将踝关节骨折、关节面、骨碎片、韧带损伤及脱位等情况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来,克服X线检查过程中受到的伪影影响,并通过X、Y、Z轴进行任意旋转,从不同视角更加全面地了解骨折线的具体走向、骨碎片分布及关节面损伤情况,为术前临床医师诊断评估具体骨折的类型提供更加确切的骨折解剖位情况,以明确手术入路途径,制定适宜的内固定方案。其中矢状面及冠状面多平面重建能够将踝关节部位隐匿性骨折及微小骨折细节通过影像显示出来,可为判断骨碎片及骨移位情况提供有效依据,并且能够将术后踝关节内部固定器置入情况清晰显示出来;而最大密度投影能够将术后内固定金属及石膏等结构显现出来,利于对踝关节整体形态的观察及对骨折线走行的判断,在术后内固定质量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7]。

综上所述,螺旋CT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分型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且对术后复位及内固定适宜的检出率较高,可为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诊疗提供更加直观的诊断信息。

猜你喜欢
符合率踝关节分型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