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层次结构框架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19-10-17 05:57张红艳陈雅俐
中国电化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校园文化概念

张红艳,陈雅俐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覆盖面的扩大,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学生网民占了25.1%,学历层次在大专及以上的占了20.6%[1]。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网民数量还是非常巨大。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仅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环境,更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其中孕育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元素之间相结合,在高校这一教育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具有信息化特点的新的文化形态——高校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是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具有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双重特征。校园网络文化不仅是一种具有网络文化特色的大学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带有独特大学精神的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交往途径和生活习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阵地,在大学生思想引导、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正在稳步建设中,而建设正向积极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3]。近年来虽然我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相关研究在逐步增多,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标准体系,导致实践中对该建设什么样的高校网络文化理解不一,很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还缺乏系统性,方法还比较单一,大多都是在消极地应对各类网络舆情。因此有必要从高校网络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出发,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提出一套科学、严谨、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的建设路径。本研究拟从高校网络文化概念这一本体论为核心,从文化这一逻辑起点出发,结合网络和高校的特点,来对高校网络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然后以加里·戈茨的概念界定三层次框架理论为基础,对高校网络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结构框架的建立,期望从所建立框架的指标层面提出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的路径。

一、基于本体论的高校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

加里·戈茨(Gary Goertz)认为如果没有有效的概念,那么我们理论的价值就微乎其微。他认为概念本身是关于本体论的,概念的核心特性构成了所观察现象的本体论理论。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是研究存在本质的哲学问题的哲学概念。格鲁伯(Gruber)认为,本体论是对概念的精确化描述,主要用来描述事物本质[4]。内切斯(Neches)认为,本体的主要本质是为了定义组成领域词汇表的基本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这些术语和关系结合起来定义词汇表外延的一项基本规则[5]。由此可见,本体论是一个关于概念化的详细说明,是一个正式的词汇表,它的核心作用就是要定义某一领域的专业词汇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6]。也就是说,概念是本体论的基本元素,将这些词汇概念转而构成其同质化的类及其子类后,在各个类和概念之间加入恰当的关系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本体。所以通过本体论来定义概念,就要明确所定义概念的子类及其之间的关系。

根据加里·戈茨对本体论的解释,高校网络文化最根本的核心概念是文化。《辞海》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在物质以及精神方面人能动创造物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7]。爱德华·泰勒从人种论范畴出发,认为文化是一个涵盖精神信仰、科学知识、道德规范、创作艺术、风俗习惯、法律法规以及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拥有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的一种复杂体[8]。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风俗(来源于人体或心灵的习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需要[9]。换句话说,某一区域或者某一民族能够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是因为文化本质上的某种价值和有用性所驱使其形成独特的文化。有学者认为,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10]。通常认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活动方式及其产品总和,制度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制定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而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基础上所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那么,在网络环境中文化由于受到网络的作用将会形成独特的文化也就是本文所说的网络文化;文化在高校这个大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独特形式也就是本文所指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两个基本子类,而二者在高校这一环境下交叉结合的产物就是高校网络文化,本研究就是要在高校这一实体的基础上通过探讨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来形成高校网络文化的本体论概念。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借助网络技术而存在的一种新质文化。张骥、齐长安认为网络文化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而诞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是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为物质载体,以数字化作为基本技术手段,以虚拟网络空间为传播领域,是人类所创造出的一种新型的活动方式、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11]。罗沛霖认为网络文化是由于超文本、多媒体等新型的技术在因特网上的普及和应用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具有文化艺术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他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技术促进新文化的文化形态。冯永泰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传递为基础,所衍生出的所有文化活动、内涵文化活动及文化观念形式的综合体[12]。于文秀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获取、传播、交流及创造文化信息为核心,影响并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各种文化形式总和[13]。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著的《信息安全字典》中指出,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方式、文化活动、文化观念、文化产品的集合[14]。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网络文化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特征的文化。

网络文化的独特特征来源于网络的独特特征,网络具有开放性、多维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征[15],由此带来的网络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多元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征。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文化可以打破文化传播的地域以及时空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域、意识形态文化能够相融共存。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是指网络使用者在网络平台上也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以及发表观点,使得网络文化更加多元。网络文化的便捷性是指网络使用者既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修改甚至创造网络信息,拥有强大的自主选择及互动交流能力。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是指网络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的虚构身份。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基础,在校园内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新质文化。潘懋元先生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可以反映出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方面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精神氛围和团体意识[16]。张爱芳认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7]。孟庆新认为,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素质为目标的由全校师生在教学和科研各个领域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18]。黄美仪等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发生,向家庭和社会自然渗透和延伸的一切文化现象总称[19]。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形态。

(三)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高校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必然性,它是传统校园文化在新媒体领域的延深,已经成为大学立德树人的新阵地。袁贵仁曾经指出,高校网络文化是在高校中依附于网络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与校园文化在性质、内容和功能上是一致的[20]。由此可见,在定义高校网络文化时必须界定出其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衍生出的文化。关于是何种形式的文化,汪基德认为,高校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硬件设备为载体,师生为主要对象,以网络空间为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传播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生存、活动和思维方式[21]。唐亚阳认为,高校网络文化是在高校校园内,以高校师生为建设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平台,以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的文化[22]。丁义浩认为,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文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网络衍生出来的一切物质载体、制度体系、行为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总和[23]。三位学者的定义形式各有不同,但总体来看,高校网络文化是在网络空间中发生的。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定义,本研究认为,高校网络文化是高等教育过程在网络空间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二、高校网络文化概念的三层次概念结构框架

加里·戈茨认为概念是有结构的,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了概念界定的三层次结构框架,包括基本层次、第二层次和指标层次这三个层次。基本层次就是在理论命题中所使用的概念,它是被仔细观察的因变量,第二层次形成概念的本体论以及因果机制的分析,进而形成加里·戈茨所指称的指称层次,指标层次属于概念测量的可操作化层次。在指标层次上,无论被归于概念名下的是某种特殊的现象、个人或事件都应该可以获得足够多的细节,从而使得数据可以得到收集。在概念构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晰地检视指标、第二以及基本层次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清晰地确证诸种指标当中的那些是现象的结果。

(一)高校网络文化概念基本层次的确定

基本层次是在整个研究中被仔细观察的因变量,在基本层次中存在三个重要的、既独立又相关的问题:(1)否定性一极,(2)肯定性与否定性两极之间连续谱的实体内容,以及(3)肯定性与否定性两级之间或存在、或不存在的连续性(亦即二分的与连续的)。因此概念界定的许多研究不是始于一种概念范围,而是连续谱的一极。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不仅要思考这一光谱肯定性的一极,而且需要思考否定性一极。在基本层次,概念建构者首先需要明确分析否定性一极,然后创立否定性和肯定性两级之间潜在连续谱的理论,接着创立灰色区域的理论,最后决定概念是否应被看作是连续的还是二分的,这一过程不应该受到案例或经验分布的影响。通常案例的经验分布是可以解释的,而不是在概念中所预设。依据这一原则来分析高校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以及“校园文化”是从理论上来讲最为重要的层次,是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层次。这类概念可以在其之前添加形容词的名词,也就是对此名词添加限定,如本研究所要研究的高校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对于所创立灰色区域——高校网络文化属于一个包含交叉的关系,既属于两者却又不等同于两者,是其两者之间所交叉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在这样一种交叉包含的作用下,这两者作用于高校网络文化并与其之间产生一种因果论的关系。结合因果论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分析,本研究将其基本层次定位在网络文化以及校园文化范畴内,对网络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网络文化三者关系示意

(二)高校网络文化概念第二层次的确定

加里·戈茨认为多数概念可以被看作是基于家族相似性结构或必要与充分条件结构的变式,每一个必要条件都是第二层次的纬度,将第二层次的各种纬度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基本层次的凝聚力。也就是说,第二层次是运用概念的本体论来界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第二层次的纬度构成现象本身,这种关系是一种认同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它与基本层次之间存在一种非因果关系。

按照加里·戈茨关于概念界定的必要与充分条件结构,可以来确定高校网络文化第二层次的构成要素。史洁认为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它由智能文化(学科设置、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等)、物质文化(校园营造、文化设施等)、规范文化(校风校纪、学校制度、道德规范等)和精神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精神氛围等)组成[24]。朱自强等[25]认为,校园文化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观念形态层,包括学校中每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与情感方式等,这种校园文化形态是内隐无形的,是校园文化的灵魂;第二是制度层,包括学校中所特有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学校行政和党团学生会等组织机构,是学校精神的外化;第三是物化层面,包括校园的设计布局、校园绿化、图书馆的建设、食堂的供应、学生宿舍的管理、体育文娱生活的丰富多彩及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竞赛、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按照概念界定家族相似性原理,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高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群体的校园文化,所以高校文化也应该包括高校物质文化、高校制度文化和高校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在高校文化前加上限定词网络就构成了网络文化,关于高校网络文化的构成要素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论述。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如学者赵军的观点,认为高校网络文化是一种由高校校园与互联网紧密联系所产生的文化形态,包括网络物质文化、网络精神文化和网络制度文化三个要素[26]。第二类如学者丁义浩的观点,他从新媒体视角出发,将高校网络文化分为网络物质文化、网络行为文化、网络制度文化和网络精神文化四个要素[27]。按照上述论述,网络行为文化可以作为网络制度文化的一个组成方面,所以高校网络文化可以分为高校网络物质文化、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及高校网络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就形成了必要充分条件结构的本体论概念下的高校网络文化的第二层次。

图2 本体论概念下的高校网络文化第二层次

(三)高校网络文化概念的指标层次

在三层次概念结构框架中,基本层次和第二层次纬度基本上还是比较抽象,以至于在真实数据采集中不能提供有效指导,指标层就需要担负起这一责任,实现概念界定的可操作化定义[28]。加里·戈茨认为,指标层次是以指导经验数据的获取为目标,使概念得以充分具体化的指南,常常将可替代性关系作为核心的组织和概念化的工具。在指标层次中,无论被归于概念名下的是某种特殊的现象、个人或事件,研究都将获得足够多的细节,从而数据可以得到收集,对纬度进行归类,或者是依据二分法,或者是更为精细的量表。从概念界定的充分必要路径看,界定高校网络文化必须要将校园文化的研究范畴先了解清楚,以及考虑校园文化三个层次在高校网络文化中所实现的程度。

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是依托于校园环境来进行传播,包括办学中的硬件、软件和学校的建设等。高校网络物质文化是指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系统、校园网等物质基础建设所产生的文化现象。高校计算机网络建设需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等,为了让高校能够依托于信息化手段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对其多媒体设备的配备达到一般先进水平以及对多媒体视听网络室、网络实验室等重要的教育教学设备的建立;为了满足高校师生网络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网络便捷,这就要求对高校加强网络机房的建设;为了使网络信息化更加普及以及网络安全性能更高,这就要求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应达到稳定水平以及能够对网络安全性提供保障。利用高校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以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学生能够从网络平台中下载分享自己所需的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型传播,使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及传播,同时让高校网络物质文化达到最优化。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及其落实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高校网络制度文化是指不仅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与管理方式,还包括通过行为准则、行为引导等培养师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进行信息交流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方面所产生的文化现象[29]。高校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间层次,是为了保障高校网络的良性发展和健康运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法规,包括高校网络运行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政策、规则、法规以及道德约束。换句话说,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管理的自治性特点,它可以促使师生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需要严格按照一套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来执行,如果没有约束而任其盲目发展,那么整个社会的网络发展必将是无序的,这也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学、教育和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校风学风建设以及文化艺术活动。高校网络精神文化是指校园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师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文化现象。精神层面的高校网络文化是指高校师生通过网络而创造的各种艺术、文学和视频等作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30]。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师生所具备的价值观念可以使其对网络信息的正确与否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且以积极的思想来看待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事情。文化判断学者普遍认为,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和应变思维决定着思维方式的完善性。在高校网络环境中,师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和应变思维可以使高校网络精神文化的更为顺利。在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中,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根本,同时要不断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此外还要注重网络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精神建设。在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建设中教育教学精神建设是与国家教育现代化方针一致的,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融合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氛围,对高校师生文化艺术进行培养使其达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建立基于网络信息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网络精神文化。按照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建构出高校网络文化这一概念的指标层次,具体如下表所示。

高校网络文化概念的三层次结构表

三、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及太空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五空间”。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了网络空间的强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网络治理进程中,不断贡献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推进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的系列思想、观点和举措,如关于网络空间发展的四个目标(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和两个坚持(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坚持网络主权理念)等的提出,形成了习近平网络空间治理系列论述[31]。习近平网络空间治理系列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互联网治理认识的深化和经验的提升,也是推进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张波和陈曦认为网络空间中的文化建设内嵌于网络空间之中,并与网络空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网络空间中文化建设的维度与网络空间的构成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32]。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前述关于高校网络文化概念的分解过程中,将高校网络文化这一概念分解成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维度这一思想是一致的。高校网络文化的三个维度分别对应着高校网络空间的物、事、人这三个主要构成要素,相应地,高校网络空间中文化建设的维度也可以划分为物治、事治及人治这三个维度。因此基于习近平网络空间治理系列论述,结合对高校网络文化这一概念的三级分解,本研究从高校这一主体出发,提出如下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的具体路径。

(一)夯实高校网络物质文化——网络文化建设之物治

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这一目标,同时也是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物质要素。当前,高校网络环境中的软硬件设施已经成为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支撑平台。建设高校网络物质文化过程中,学校要做好统筹规划,建立方便快捷的校园网络体系。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高校首先应该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化建设,确保各个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达到较高水平,高度完善教育教学设备,为师生提供方便的网络教与学氛围。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教育管理与服务设备的网络化建设,要建立高校服务平台以及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对教育教学有关行为以及策略进行发布,实现网络化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类校园服务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去,给教学过程提供便捷的服务。高校还要提供便捷、易得的网络设施以及上网设备等具有实体性的物质产品,强化公用网络机房建设,这样就可以确保学生在必要的网络环境下没有物质方面的担忧和顾虑,做好基础的物质保障工作。在确保物质保障工作的基础上,高校需要保障学生在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建设强有力的高校网络防护,定期对高校的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做好防护安全措施。高校校园网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开通各大学习资源账号,实现一个账号多人利用的便捷方式,推进智慧校园网的建设。另外,高校计算机网络应用平台(软件)的建设需要高校成立网络运营小组,建立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对各大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使用进行有效管理。在网络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的建立和使用过程中,就会形成高校独特的网络物质文化。

(二)健全高校网络制度文化——网络文化建设之事治

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建设,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安全有序这一目标,同时也是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事治要素。无论身处何地,制度都是极其重要的存在。在高校网络环境中,制度化保障着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高校需要建立高校网络文化组织管理机构,进行分层管理。高校各级网络组织管理机构要负责监督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评价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状态或行为,并针对存在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提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办法。高校网络文化组织机构不仅要对网络文化监督人员进行培训,还要根据高校的特点建立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办法,对涉及网络文化安全的各类情况进行预测,建立网络文化事故报告,对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对事故进行评定报告,做好防护措施。其次,保证高校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高校需出台一系列相关的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文件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有违高校网络行为准备的行为。对平台运营与使用等情况进行考评,对未达到考核标准的平台或使用行为建立事故报告,对违规违法现象联网立案,可以让师生在合理合法的状态下进行网络信息的传播交流,约束对网络环境具有一定威胁的行为。当高校网络文化组织管理机构依据规章制度履行自身职责的时候,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就会形成。

(三)强化高校网络精神文化——网络文化建设之人治

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建设,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创新发展、开放共享的目标,同时也是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人治要素。高校网络精神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的核心。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理念,这需要与各学校的整体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管理以及校园服务平台建立网络文化板块,宣传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以及网络伦理观。其次,强化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过各类教育活动,使得大学生树立起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在科学思维培养过程中,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得大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具备“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模式。再次,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网络文化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良好的网络文化审美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网络文化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意提炼其所蕴涵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弘扬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强化高校的民族文化意识,完善高校的精神文化境界。最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树立“互联网+教育”方针,融合“互联网+教育”和管理理念,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风气,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精神文化。高校以育人为主旨,现在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树立“互联网+教育”方针,利用网络共享优势,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高校也需要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风气,让师生在合理合法的状态下进行网络信息的传播交流,营造一个干净安全的高校网络环境。高校还需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最大化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与“互联网+教育”时代所需要的教育目标紧密结合。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校园文化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幾樣概念店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