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理念下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

2019-10-17 07:12曹文兵
江苏教育 2019年58期
关键词:小海豚幸福教育校本

曹文兵

学校教育无法回避三个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只有想明白、说清楚,才能做扎实。解答的策略也有三个:基于教育规律;基于教育方针;基于学校、学生实际。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的“幸福教育”实践也不例外。

一、“幸福教育”的校本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

我们认为,“幸福教育”的内涵至少包括这样两个层面:一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乐在其中,获得幸福的成长体验。二是培育儿童核心素养,让儿童学有所成,获得走向未来社会幸福生活的能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根本价值追求。

实施“幸福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幸福校园”“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发展“幸福教师”“幸福学生”,五位一体,和融共生。具体而言,“幸福校园”应该是有益师生身心、促进生命蓬勃生长的花园、学园、家园;“幸福课程”至少应该包括丰富性、选择性、进阶性等特质,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需要;“幸福课堂”必定是民主的、挑战的、生长的,是有利于学生幸福成长的舞台;“幸福教师”一定是校园里阳光、自信、成长的专业群体;“幸福学生”一定像校园吉祥物小海豚那样,由内而外呈现出纯真、聪慧、健美的特质。

实施“幸福教育”必须聚焦“幸福课程”,坚持“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因为课程是学校教育重要的载体。学校教育教学行为涉及教什么、怎么教两大核心问题。首先是教什么。开设哪些课程,这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和相关课程实施纲要、标准的基础。其次是怎么教。各地各校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和可能,在开足开全上好各门课程的基础上,为提升课程实施品质采取的校本化、师本化课程实施行为策略,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需要。

二、“幸福课程”的校本实践

聚焦“幸福课程”,开展“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学校需要直面问题与挑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建设物型文化让幸福元素充溢校园

1.“打开”空间,让校园环境弥漫教育的芬芳。

学校将校园绿化打开。师生可以徜徉在花草树木间,亲近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株树木,流连于“四园一亭”,亲近园中近百种大小灌木,仔细辨识数十种花花草草。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处景观、每一片树叶都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学校将图书馆打开。三层的图书馆阅览室面向全校师生,实行全天候开放。空间上,呈现完全开放格局,实现资源的完全共享;连廊将图书馆与教学楼、行政楼层层通联,方便师生自由出入;降低图书陈列高度,方便学生随手取放。

学校将校史打开。学校建设开放式的“校史馆”——校史长廊,将发展历程上的重大事件、感人故事呈现在中心广场四周的廊柱和墙壁之上,让学校历史文化融入现实的校园生活中,让学校创业精神与师生成长一路相伴。

2.地面、墙壁展露笑颜,让幸福成长看得见。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共识。说什么话、怎样说话则各不相同。我们说的不是名人名言警句,不是宣传口号,而是一系列学生最喜欢的话语。如:“从中国出发”国际理解系列——故乡美景与美食、二十四节气与民俗、中国56 个民族服饰、世界各国的国旗、境内外研学活动成果展示。“小海豚形象展示系列——月度德育海报(校园特色活动、月度优秀学生事迹)。幸福球特色文化系列——足球、篮球、乒乓球文化墙。“小海豚”剧场艺术教育系列——“小海豚”大舞台、学生艺术作品展览。“小书虫”全科阅读系列——经典少儿读本推介、“阅读之星”展示。聪慧“小海豚”创客系列——前沿科创成果推介专栏、优秀学生获奖信息播报。校园里的每一次用心行走,都可以成为课程学习的幸福经历。

3.文化制作特色鲜明,实现“幸福教育”校本化。

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征集校园吉祥物、主题教育活动LOGO、楼宇名称、花木吊牌、路引提示、园林文化解读等各类小制作的创意设计,全员参与,感受学校文化,体验成长快乐。另外,在校园改造中,学校优先安排资金,为各年级更新多媒体教学设施,配置可自由调节高度的新式课桌凳。学校以满足课程建设需要、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为第一考量,根据各年级教学区分布情况,分散就近装备音乐书画等功能教室。

(二)建构校本化幸福课程体系

1.“幸福课程”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幸福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丰富性、可选择、有梯度,课程设置适合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需要。

思维影响行为,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基于“幸福教育——促进每个生命幸福成长,培养纯真、聪慧、健美的幸福少年”的办学主张,绘制出“幸福课程”图谱,具体包括礼仪与修身、生命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五个板块,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两个大类;校本课程分为学校特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两类;学科拓展课程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

校本化课程开发实践,离不开教师的理解和参与,需要让教师从茫然无助、被动应对,逐步走向积极参与、自觉实践,并保持足够多的学科推进面、教师参与率。学校的课程开发实践,同样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要让各年级学生家长从质疑、担忧逐步走向理解和肯定,并保持较高的满意度,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社会性新要求。

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和路径的创新实践,需要切合课程、教师、学生等诸多核心元素的实际,分别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需要发动全体学科教师参与,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中攻关,制订各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案》,并分别绘制出各学科课程图谱,不断谋求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行动新突破。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空间有多大?我们认为只需要在内容或路径上进行创新,学生就可以获得幸福的成长体验。我们知道,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不是仅仅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在学生科学而丰富的听说读写实践中得来的。比如,语文学科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就是立足整合教材单元,聚焦一个议题,以一篇带动多篇;通过比较阅读,落实一组任务群,训练审辩式阅读思维和表达,实现阅读教学量和质的飞跃。现在,学生每学期阅读教学量由原来的二十七八篇增加到七八十篇,他们的实际获得可想而知。再比如,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的“小海豚德育剧场”项目借助课程实施路径方式的创新,以教材单元内容为蓝本,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编剧本、演戏剧的形式,实施课程教学,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深得师生欢迎。目前,这项实践已被确立为“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

3.校本活动课程化建构。

一是教育活动课程的系列化。实现校本活动课程化建构,需要依据学校“幸福教育”总体培养目标,对学校众多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创生,统筹安排到全学段12 个学期。按照课程结构化的规定,学校对校本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项目进行课程化建构,分别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保障等课程要素加以完善,将学校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化,形成八大校园文化节系列课程。

二是特色校本课程的常态化。学校将家长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校园、课堂,创设家长微课程,确立了解社会、适应环境、生活自理、健康休闲、信息发展五大课程学习模块。学校坚持“从中国出发”,创设“小海豚看世界”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分为“小海豚”传统节日课程、“小海豚”英语活动课程、“小海豚”交流实践课程三大板块,将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和“国际视野”这两大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学校发展“幸福星期三”社团活动课程,形成主题教育类、兴趣活动类、实践体验类等三大类127 项选修课程,组合成若干个校本课程群,每周三下午全面实施,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传统校运动队训练基础上,学校创设“幸福球”特色文化课程,开设乒乓球、足球、篮球课程,实现普及性课程教学与特长类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同时,学校打破传统校运会与日常体育教学脱节、“少数人场上跑、多数人场外看”的不足,引进全国学校体育联盟资源,创设“全员运动会”课程项目,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全面改进,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规则意识、团队合作意识。

(三)形成独具特色的“幸福课堂”基本样态

1.“幸福课堂”认识更加理性。

“幸福课堂”需要突显民主性、体验性、生长性特点,追求“五味调和”:儿童的味道,坚持儿童立场,保持童真童趣;学科的味道,坚守学科本色,内容形式相谐;生活的味道,基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着力实践与体验;文化的味道,体现自由、开放、民主,饱含爱心、耐心、恒心,倡导自主、合作、分享;成长的味道,在挑战与创造的实践中,实现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育与提升;更添“幸福的味道”,在幸福的实践中感受幸福、体验成长。

2.“幸福课堂”范式初步建立。

“幸福课堂”着重体现三个方面的融通,即学程融通、学法融通、学教融通,形成四步双控教学范式(见图1)。

(四)创新“幸福课程”评价体系

1.确立“幸福教育”评价原则。

图1 “幸福课堂”四步双控教学范式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主体包括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学生自身、同学;坚持评价方式的互动性,强调主体参与,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坚持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不只关注学习成绩,更多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关注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潜能、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坚持评价过程的动态性,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使学生不断感受到自身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提高和发展的愿望。

2.建立“幸福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项目分为课程开发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两大板块,“课程开发评价”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的意义,是否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联系,成为必要补充,是否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素养提升;二是目标定位,着重评价目标的明确性、层次性、适切性;三是课程内容的评价,教材框架的清晰度、序列性,教材内容的科学有效性;四是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方法的科学性,过程的激励性。“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则从理念呈现、教学过程、实施成果三个方面分为13 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3.研制“幸福课堂”评价标准。

学校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生态”三个维度,明确24 项具体要求,关注教师课前、课堂的“诊学”“导学”;关注学生的“先学”“合学”“讲学”“后学”中问题的探究与生成、问题的解决与升华,探究过程的合作、交流与分享;关注课堂生态的民主性、开放性、挑战性和生长性。

三、基于“幸福课程”建设实践的反思

第一,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须依据教育方针、课程标准。课程体现国家教育方针,致力于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 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我们要从两个层面理解和把握。一方面,这既是基础性、保障性要求,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基层学校、亿万学子,是刚性要求,体现着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国家意志,“必须维护国家课程的刚性、权威”(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严华银语),开足开全上好各门课程,不可以短斤少两、偷工减料。另一方面,《纲要》体现了新课改的创新性,赋予了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管理的自主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是校本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政策依据和行动理由。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目标,包括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就课程资源、单元进度、授课顺序、教学方法等课程议题进行自主决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平语)。

换言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吃好主粮,提供全面营养,保障身体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是滋补品,作为主餐的必要补充,是更高品质生活的体现。

第二,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须依据学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一方面,课程不仅体现国家教育方针,还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哲学,与学校的核心文化密不可分。课程是学校教育元素中核心的部分,一所学校的特色、品质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与品质。学校教育必须高度关注课程建设,学校品质提升应该从校本化课程建设入手,提升学校课程对于本校学生全面成长、个性化成长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课程校本化也是教师专业品质提升的需要。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课程理解力、实践力、创造力。

因此,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必须以学校的核心文化为灵魂,坚持问题导向、学生需要,坚持校本实际、资源可供,坚持统筹安排、系统建构,让学校的核心文化统领全域,一以贯之。

第三,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应以核心课题为统领,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以学校文化为源头,设立学校核心课题;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形成学校微课题群;以微课题研究实践为抓手,引领课程改革、课堂改进;以课程改革、课堂改进,促进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以师生幸福成长为目标,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特色,助推品质全面提升。

这样的课题研究,覆盖学校教育实践全领域;这样的“幸福教育”实践,将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小海豚幸福教育校本
鲨鱼来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小熊和小海豚
小海豚过生日
人工呼吸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