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诊断改进的探索

2019-10-17 02:55胡婷婷杨素苹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资源库心理学课程

胡婷婷 杨素苹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4)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系列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诊改层面中,课程是质量生成的基础环节,课程诊改是教师、专业、学校层面诊改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性指标[1]。随着诊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关于课程诊改的实践研究较少,尚处于摸索阶段[2]。

本研究依据系列文件精神,对照《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课程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中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部分诊断系统组成的16个诊断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规划,诊断《学前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分析改进效果,以期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1 课程基本情况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学科。本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开篇位置,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征,能初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学前教育中的问题,是集“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既强调基本理论,又注重心理学知识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 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学院课程诊改工作组的带领下,通过督导专家听评课、企业调研、学生座谈、毕业生反馈、课程组教师自评等方法,对照课程质量保证体系五大诊断系统,对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学前心理学》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见表1。

3 改进措施

针对表1中列出的《学前心理学》课程存在的五大系统问题,采取了以下相应诊改措施:

3.1 在决策指挥上的改进措施

为强化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对接,将职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具体到每一个教学模块中,课程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课程内容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实习表现,明确每一教学模块的重难点内容。

表1 《学前心理学》课程在五大质量保障体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在质量生成上的改进措施

3.2.1 深入开展课程内容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避免教学内容重复。通过与《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课程组的交流沟通,列出课程重复内容。针对这些重复内容,采取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结合课程特点讲授法,不同学科结合课程特点讲授的侧重点不同;二是综合考虑课程内容、课时等因素,采取课程互让法。在讲到学生在其他课程学过的内容时,采用集中复习或小结的方法,简单有效地引向新的知识体系。

细化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整合,准确把握考试重难点。首先,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试大纲和试题。将每套真题中与本课程相关的试题按课程模块进行归类,在教研活动中讨论总结出考试重点难点。其次,通过课堂讲解重难点,答题思路训练,学生经验分享,课后真题练习,开展线上个性化辅导等方式进行重难点融合。最后,保持期末考试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统一,将期末考试当成是模拟的职业资格考试,保持题型的一致、重难点的吻合、计分标准的统一等。

3.2.2 坚持科学的过程性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单方面评分主观性较强等原因导致过程性考核难以量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课程组从两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小组教学中每组推选出组长和记录员,分别负责组织、记录本组成员线下课堂活动,作为主体参与教师的过程性考核。第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学平台为过程性考核提供学生每节课自评成绩、生生互评成绩,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过程。多主体、痕迹化的过程管理,不仅为过程性考核量化提供依据,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2.3 多层面共同努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学院和教师个人多层面共同努力。学校层面制定相关制度,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热情,将信息化教学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之一。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针对专业特征提供相关培训,如聘请超星等专业公司为教师做培训,邀请在信息化国赛中获奖教师分享经验等。最后,课程组教师主动参与相关培训,认真钻研学习、交流,在实践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3.3 在资源建设上的改进措施

3.3.1 加大硬件投入,为资源库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硬件设备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物质基础。学校不断加大在硬件方面的投资:建设校园网络系统,保证师生在校园里可以无线连接手机、电脑,随时访问教学资源库;学院建成2间多功能录播教室,供教师录制课程使用;为教研室配备充足的备课电脑,方便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等。

3.3.2 借助软件平台,为网络学习空间提供支持系统

借助智慧职教平台建设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并率先使用智慧职教推出的职教云教学软件。该教学平台不仅具备线上学习、师生互动功能,还可以上传个性化教学资源,直接导入智慧职教资源库资源,为本课程的网络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资源支持。

3.3.3 加强师资培训,为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资源库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工作。针对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但搜索资源、制作资源、操作资源库系统等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力较差的现状,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资源库建设工作研讨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论坛、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等途径增强教师建设资源库能力,为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3.4 在支持服务上的改进措施

3.4.1 引进和培养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专任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学校引进一名教授任专职教师,给课程组带来了宝贵的教学、科研经验。为弥补企业工作经验缺乏的问题,所有专职教师至少每周半天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相适应。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共同研讨,提升课程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4.2 加快实训室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从筹备建立心理学实训室起,学院领导和课程组教师就建设经费、选址、设备、装修、达成效果等问题进行多次沟通协商。通过市场调查、去其它高校参观学习等方法,考虑到我校实际情况,最终决定建立儿童心理与行为观察实训室,为《学前心理学》的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4 诊改效果

经过系列诊改,《学前心理学》在五大质量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4.1 在决策指挥上的诊改效果

完善了课程标准。完善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突出了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详细规定了每一教学模块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明确了每一教学模块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加强了课程考核的科学化管理,将课程考核分为课堂单项考核、综合实践考核和期末笔试考核,并细化每项考核的关键点。

4.2 在质量生成上的诊改效果

4.2.1 对相关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作了具体协商

通过与相关课程组的合作备课,对重复的教学内容作了具体协商和说明。依据学科性质,将不良情绪、口吃等较多受心理因素影响的问题,划归到心理学内容。与生理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多动症、发育迟滞、孤独症等则划分到卫生学。和心理学中思维发展、社会性发展关系密切的皮亚杰认知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由心理学课程重点讲解,而维果斯基历史文化发展观、加德纳多元智力等划分到教育学组。

4.2.2 明确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融合思路

通过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的研究,课程组将与本课程相关的真题归类到相应的教学单元,编制《教师资格证笔试—学前心理学科目真题手册》。依据考试大纲和真题手册,总结考点,编制《教师资格证笔试—学前心理学知识点》。课程组教师共同努力,明确了研究真题—总结知识点—讲解重点难点—答题思路训练—课后真题练习—个性化辅导—考试检验的思路,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融合落到实处。

4.2.3 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提高

在2017-2018连续三学期学生评教活动中,所有《学前心理学》课程组教师得分均在90分以上,学生对任课教师认可度高。随机抽取242名授课对象进行调查,发现《学前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满意度达91.2%,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满意。在座谈中,学生认为课程中的小组任务、情景模拟和上台讲授等活动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和思维能力。

4.2.4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在教学比赛方面,2名教师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日常教学中,课程组教师更是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自制微课、QQ群等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学校推广使用职教云以来,《学前心理学》在教学平台上的活跃度一直稳居榜首。

4.3 在资源建设上的诊改效果

4.3.1 建立了共享的课程资源库

以智慧职教平台为依托,建立共享课程资源库。资源库包含教师上传的课件、练习题、实践案例、微课、教学相关视频动画、课外拓展资料等,同时也导入了智慧职教中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优质资源,供课题组教师和学生使用。

4.3.2 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学习空间

课堂教学中,使用职教云的手机APP云课堂,实现信息化教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记载学生学习表现,让学生“看得见”自己每节课的分数,有效解决教学过程难以量化的难题。同时,强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功能,如在线讨论、投票、小组PK、投屏、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 在支持服务系统上的诊改效果

4.4.1 师资水平逐步提高

首先,引进新教师,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现在课程组有5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助教3名。其次,深入企业锻炼丰富了教师一线工作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发展契合度。课程组教师认真的态度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再次,课程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在学校、学院教学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奖。

4.4.2 实训室建设初见成效

儿童心理与行为观察实训室基本建成,实训室配有心理测试系统、沙盘游戏、智能宣泄仪等设备,兼具教学、实训和咨询服务三种功能。借助测试软件、实地操作、现场分析、亲身体验等方式,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对幼儿心理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幼儿行为的指导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诊改举措,诊改组已经形成了“全员参与”、“人人参与”的诊改氛围,任课教师从课程、个人等方面进行全员、全方位诊改,对教学质量改进和课程建设水平提升起到明显推动作用。

课程诊改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作,诊改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课程诊改组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如课程资源库建设才刚刚起步、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需与时俱进等,后续工作中,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诊改,形成常态化“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质量螺旋[2],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资源库心理学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五女拜寿》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