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进军
例1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 一1827年3月26日)生于德国波恩,随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学习作曲。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技巧"动机"展开式的乐段写作和完善的奏鸣曲式结构,将作曲技术推到顶峰阶段,至今成为全世界各专业学校学习音乐的师范列题。
贝多芬《c 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作品第67 号。和贝多芬本人一样,这是一曲集中表现活力、斗争和胜利的音乐,是一部热望未来的作品。它主要表达的意思为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向命运屈服,《c小调第五交响曲》创作于自己完全失聪的情况下。
例2
《c 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完成了贝多芬的第二创作阶段,被人们称作"英雄阶段"的时期,使用"标题"为音乐表达方向,这一时期是贝多芬探索性创作最旺盛的时期。《c小调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演奏时长约7 分22 秒,乐曲开始的主题运用下行大三度的音型作为音乐"动机"的主题原素,紧接着以收缩的小三度为模进。经过模进之后,音乐主题就已经被牢牢确立下来,贝多芬称之为"命运的敲门声"。由和弦组成整首乐曲的前四小节。由其音型和速度等特点决定了这一乐章为每小节一拍(合拍)指挥图式为4/4 拍的基础图式(如图一所示)
第1-5小节用两个第四拍转到第一拍的图式来完成。(如图二所示)
起拍要准、巧、果断。拍转到3拍时正好将强拍位置留给延长音小节上,从而达到主题所需要表现出阴暗、冷酷、威严、以及很强的力度在弦乐组与单簧管声部中齐奏。(如图三所示)
第6小节中的第2 小提琴开始重复主题,随后主题动机在其它声部穿梭、形成了急促、不安、厄运在四处蔓延,随着力度渐强,这种不安的情绪也更加强烈。指挥图式在第6小节给第二小提处挥第4 拍预备图式,转到第7小节为第1 拍图式。图中所示数字为四四拍的拍子图示的序号(如图四所示)
例3
例4
第11小节-18小节延用四四拍子图式。强调第二小提琴声部的动机音,随着力度不断增强,命运主题在管弦声部合奏的轰
例5鸣中再一次出现,形成三个小节强烈的柱式和弦。19、20、21小节中的柱式和弦使用4拍子图式中的1、2、3拍来完成。这三小节的声音逻辑也符合4 拍图式的动作。第22小节乐队齐奏动机主题、使用乐曲开始处的图式(如图一所示)。随着命运动机由一提琴声部的下行传递 ,木管声部以柱式和声形式加入,音乐变得更加激烈,第38小节与第39小节挥两拍子图式、第40小节继续使用4拍子图式,第56小节和58小节两个强有力的合奏和弦将惊慌不安的音乐拦截住。瞬间的沉默之后嘹亮的园号似号角性地将乐曲带入了抒情性的第二主题呈现,这是作曲家内心的写照,在这安逸、温暖、祥和的音乐中表达了作曲家渴望安宁的心境。第83小节第二主题的开始处,这个地方应是4 拍图式中的第4 拍位置。(如图五图六所示)
此时,低音声部的命运动机持续出现,而坚定有力的旋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将它淹没,形成了英勇拼搏的战争场面。第125小节,木管组与弦乐组再次交替出现命运主题搏斗场面在厄运的挣扎中音乐已经进入到展开部。
例6
古典乐派的音乐作品稳重守制,逻辑均衡,旋律特别强调均衡和简洁。贝多芬《c 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在写作上完全继承了古典音乐的创作风格。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指挥并不需要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特别在速度方面要保持克制,在忠实原作基础上再现音乐艺术。
指挥运用四四拍的图式指挥这部作品符合音响逻辑,符合旋律乐句与乐段的结构,更有利与背诵总谱。多年前,随恩师刘大冬教授学习这部作品时,先生手把手的教授关于图式划分及乐段、乐句结构方面,声部进入时后预备拍及声响平衡的若干问题,至今历历在目。
学习古典音乐作品的指挥图式,更多需要去音乐厅观摩,成功的指挥大师的图式进行,研究图式划分的逻辑性,更多的因为音乐后面出现需要,而在前面或者当前的小节上做出必要的拍数变化。坚信,只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古典音乐的结构与风格特点,就会感悟到音乐的真谛,从而达到准确自如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