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一凡,张明勇,任志军,秦建华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保定071001;2.怀来县农牧局,河北张家口075400)
霉菌毒素是霉菌的代谢产物,许多毒素对人和动物毒性极强,严重的会导致死亡。霉菌极容易在奶牛的精饲料、青贮玉米、其他粗饲料和搅拌后的TMR日粮中生长并产生毒素。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被奶牛采食一定量后,奶牛会出现毒素中毒的现象。轻度的中毒可能导致奶牛的生长发育减缓,同时不能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统,对多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使奶牛发生疾病严重者可出现死亡。河北省内不同养殖模式的许多奶牛场经常出现奶牛霉菌毒素中毒,引起大批奶牛发病,甚至死亡,并且经常发现食入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后,虽然奶牛未发现临床症状,但所产牛奶中存在霉菌毒素,进而危害食用者健康。为了控制霉菌毒素的危害,河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奶牛产业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奶牛疾病防控技术研发与 示范(HBCT2013080204)岗位对引起奶牛中毒的霉菌毒素种类、奶牛霉菌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病理变化和奶牛霉菌毒素中毒的治疗方法及其预防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奶牛霉菌毒素防控技术模式。
饲料原料在生长、收割、收获以及加工、存放和运输过程中,经常存于阴暗、潮湿和密闭不通风或通风不良等适宜霉菌生长的条件下,霉菌大量滋生进而产生霉菌毒素。不同地区不同饲料不同环境都可能导致生长不同的霉菌,进而产生不同的霉菌毒素。通过调查研究,河北省内不同地区奶牛饲料也会受到不同霉菌毒素的污染,最主要的为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毒素。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易存在于全棉籽、棉粕、花生饼粕、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中;赭曲霉菌毒素主要由赭曲霉、纯绿色青霉和鲜绿青霉产生,易存在于玉米、大豆、大麦、花生等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产生,易存在于玉米,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中;呕吐毒素主要由镰刀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常见于小麦、大麦、玉米中。所以在青贮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赭曲霉菌毒素含量比较高,在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中,存在的霉菌毒素主要有曲霉菌属的黄曲霉毒素。
我国规定奶牛精料补充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最高限量为10微克/千克;在配合饲料和青贮玉米中赭曲霉毒素A含量不得超过100微克/千克;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含量不得超过500微克/千克。犊牛和泌乳牛配合饲料中呕吐毒素含量不得超过1000微克/千克;成年牛的配合饲料中呕吐毒素含量不得超过5000微克/千克。
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最高限量为0.5微克/千克。
奶牛摄入少量霉菌毒素即可使免疫系统、肝脏、肾脏等组织器官受到损伤,产生变性、坏死,进而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使免疫组织器官活性降低、抗体生成减少,降低免疫应答,极易引起疫病的继发性感染。
若奶牛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其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器官的排泄处理速率会严重下降,毒素将不能及时排除,致使这些毒素蓄积,引起全身中毒。其他的细胞碎片及代谢产物也会对奶牛造成伤害。
霉菌毒素会损伤奶牛的生殖系统,使奶牛的繁殖机能受到危害。玉米赤霉烯酮作用类似雌激素,饲喂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会使机体性功能紊乱,致使奶牛卵巢机能障碍,怀孕母牛出现流产、乳腺增大,后备母牛出现假发情、屡配不孕,公畜采食后还会出现精液品质下降。
泌乳期奶牛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后,会导致消化道、肝脏系统紊乱,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及乳品质下降。研究表明,泌乳期奶牛采食含有≥120微克/千克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繁殖性下降30%,产奶量下降25%以上。
调查发现,奶牛TMR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1≥100微克/千克,赭曲霉毒素A含量≥500微克/千克,玉米赤霉烯酮毒素≥1300微克/千克,呕吐毒素≥2500微克/千克。犊牛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100微克/千克,赭曲霉毒素A含量≥400微克/千克,玉米赤霉烯酮毒素≥1100微克/千克,呕吐毒素≥1000微克/千克。牛食入一周后,出现严重症状,部分奶牛发生死亡。
霉菌毒素中毒后,奶牛易发低血糖症和腹水症。因为霉菌毒素损伤肝脏使糖原储备降低,对胰腺损害使高血糖素分泌减少,引起低血糖症状,奶牛四肢无力、瘫倒不起,静脉注射葡萄糖无效。其次,霉菌毒素对血管壁有损伤作用,使血管内压力升高,腹水增多,加重心脏负担。此外,霉菌毒素中毒时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处理和代谢死亡的病毒碎片、蹦碎细菌及其分解产物(如内毒素)的效率下降,致使它们在机体中延时、滞留、积聚,引起奶牛发病。当奶牛体内霉菌毒素蓄积到一定程度时,多个内脏器官受损、衰竭,致使奶牛死亡。
以黄疸、内出血、水肿和神经紊乱为明显症状。奶牛黄曲霉毒素中毒一般为慢性,主要出现厌食、间歇性腹泻、前胃弛缓、泌乳量减少,早产流产等临床症状。犊牛生长发育迟缓,食欲不振,常游走不定,有的眼角膜混浊,单侧或双侧眼睛失明,有的腹泻,严重的会致死。剖检可见肝肿大、变性、黏膜黄染或苍白等主要病理变化。
赭曲霉毒素对肾脏的毒害作用大于肝脏,以口干舌燥、多尿、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消瘦、死亡为主要特征。剖检主要病变为肾脏苍白肿大、变大,肾小管、肾皮质变性,肾间质纤维化等。
中毒后,母牛最易出现不喜食,腹泻;外阴肿胀,子宫阴道炎症,排出大量分泌物,严重时阴道外翻、子宫脱出;中毒的后备母牛会出现生殖激素分泌紊乱,不发情;经产母牛出现假发情,或屡配不孕;怀孕母牛出现胎死腹中或流产。剖检主要以阴户黏膜水肿,子宫肥大为特征病变。哺乳犊牛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腹泻,排出乳白或黄白色稀便,严重者粪便带血,有的犊牛精神沉郁,四肢无力,逐渐消瘦甚至脱水,进而发生死亡。
主要以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被毛粗乱及多个器官出血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奶牛主要出现厌食、行动迟缓、共济失调,粪中带血,体温低等症状,最后以死亡告终。剖检主要病变为胃肠黏膜出血、坏死、脱落等。
依据临床表现、病史和饲料出现霉变现象,可初步怀疑为霉菌毒素中毒。应立即停止饲喂发霉饲料,并采取饲料样本送实验室进行霉菌及毒素鉴定。
首先对饲料中霉菌的含量进行测定。当饲料中霉菌数量超过105个/克,霉菌毒素含量达到禁止饲喂量时,即可确诊为霉菌毒素中毒。测定毒素的含量采用荧光密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射线衍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
一旦有奶牛出现中毒,应马上停止饲喂发霉饲料,更换正常的饲料,适量添加新鲜青绿多汁的饲料,或在饲料中添加足量的毒素吸附剂。如按饲料重量1千克/吨添加大蒜素,能有效减轻霉菌毒素的毒害;也可在奶牛日粮中添加霉菌吸附剂(如活性炭),每吨精料可添加5千克;或者在产奶期奶牛精料补充料中每吨添加干活酵母240克,酵母细胞壁内层葡聚糖具有吸附霉菌毒素作用,并促进瘤胃微生物生长发育。
奶牛刚出现中毒征兆时,在初期阶段尽快进行排毒,可灌服硫酸钠250~400克,液体石蜡300~500毫升。或灌服人工盐250克。也可用绿豆300克、盐20克、水2500毫升,煮成绿豆汤后让病牛自饮。
奶牛霉菌毒素中毒治疗无特效药。在出现具有神经症状的脑水肿时,按照奶牛体重1克/千克实施颈部静脉注射20%甘露醇,每天2次,持续用3~4天。赤霉烯酮毒素引起的阴道脱垂或直肠脱出时,用1%明矾水、0.1%高锰酸钾溶液常规消毒后实施外科缝合固定。出现兴奋不安等神经症状,苯巴比妥0.25~4克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肌注,1次/天。
奶牛出现腹部肿胀、排便稀时,可用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毫升+生理盐水500毫升+12.5%维生素C 40毫升+10%乌洛托品注射液50毫升,1天1次,静脉注射,持续用3~5天。同时肌肉注射10%安钠咖20毫升(规格:每支0.25克/毫升)或樟脑磺酸钠(规格:每支0.05克/毫升)10毫升,连用1~3天。
为了控制继发感染,应以10~30毫克/千克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青霉素(160U)、链霉素(160U)等抗生素(切忌使用磺胺类药物),每日2次,连用5~7日为一个疗程。
预防霉菌毒素中毒最重要的就是禁止饲喂霉变的饲料。若发现饲料霉变则要马上停止饲喂,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饲喂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每次添料量,防止剩余过多的饲料而发生霉变。
防霉关键在于严控饲料的水分含量,一般要求玉米、青干草、苜蓿、高粱、稻谷等的含水量应不超过14%;经常使用的大豆饼粕的水分不超过13%,糠麸类或者甘薯类也为同样的上述标准;饼粕类饲料(棉籽饼粕、菜籽饼粕、向日葵饼粕、亚麻仁饼粕、花生仁饼粕等)的含水量应不超过12%;青贮玉米的含水量应不超过65%~75%;此外,还须注意饲料中添加防霉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防霉剂是苯甲酸、山梨酸及双乙酸钠等。其中苯甲酸作为防霉剂常用剂量为0.0005%~0.0025%。
若饲料霉变,无法使用防腐剂来去除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用脱霉剂使饲料脱霉。添加到饲料中的脱霉剂可以通过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并且不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直接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市场上的吸附剂主要有蒙脱石、甘露低聚糖,水合铝硅酸盐类膨润土等。纳米蒙脱石加入饲料用于单纯脱饲料霉菌毒素的添加量为1~2千克/吨;若饲料明显发霉,添加量为3~5千克/吨。甘露低聚糖的添加量为0.5~1千克/吨。
随着奶牛业的发展,牛群的扩大,奶产量的提高,伴随而来的是饲料用量的扩大,饲养技术的改进,管理的提高,饲料的开发与利用和添加剂饲料的补充等。但是由于管理和饲料上的不足,奶牛霉菌中毒疾病也逐渐增多,而且市面上对此类疾病没有特效药物。为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结合奶牛霉菌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病理变化,形成了奶牛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控模式,为解决奶牛霉菌毒素中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