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研究 面向未来重塑学校

2019-10-16 05:57刘可钦郭莹
人民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班组变革班级

刘可钦 郭莹

现在的小学生到2049年时会是什么样?我们曾发出这样的畅想。当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以分秒的速度更迭,转瞬间“新知”就变成了“旧知”。那时的教育应该什么样?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需要今天的学校培养出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这是一所学校面向未来进行新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的起点和归宿。

2011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开启了“面向未来,重塑学校”的研究与实践,一场结构性的系统改革静悄悄地启动。若干年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这样评价:“面向未来,重塑学校,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变革之路”。

与其小修小补,不如系统变革

传统名校往往有着悠久历史的沉淀,也容易陷于传统学校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单一形态的班级授课制较难创造更加多样的学习关系。教学空间固定;学习资源脱离真实世界;教师多单兵作战,很难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个性差异难以获得充分尊重,社会交往缺失。

单一的分科教学较难帮助学生形成对真实世界的整体认知。传统分科教学背景下,容易忽略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联系,忽略儿童对真实世界的整体感知,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

单一固化的教学空间结构难以支撑多样综合的学习方式。学校传统的空间格局是为满足班级授课制需要而设计的,强调整齐划一和效率,相对而言缺乏对学生人际交往、综合性和跨学科学习等多样需求的支持。

封闭的学校结构不利于形成对“教与学”多样生态的支持。学校开放性不足、家校关系单一,不利于学校主动获取社會教育资源,不利于形成家校一致的教育理念,学校也难以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有问题,就有变革的动力。

要变革,首先要建立面向未来学校变革的价值理念系统。

2011年7月1,中关村第三小学开启“面向未来,重塑学校”民主对话,引导教师站在更高层面重新定义学校:未来学校,应该是教育孩子、团结人们、引领社会的地方;学校应建构起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等联结起来的多样化学习关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与可能,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空间与资源;学校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养成行为品质,让学习与社会需要一致,成为真正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人……

历时一年的研讨与聚焦,一幅有关未来学校的蓝图开始在教师心中呈现,最终形成《学校发展纲要》。这个理想是无法仅依靠过往经验和管理中的小修小补就能实现的,我们需要寻找一个能够撬动整体的改革支点,甚至是一组支点,搭建学校发展的完整架构。

2012年,中关村第三小学获准筹建新校区,我们找到了那个支点。

用一座建筑,打破百年授课模式

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也许与我们印象中的学校完全不一样。

从第一张图纸开始,校长与团队教师就将未来学校的设想蕴含其中: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核心,突破相对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固定的教学内容、封闭的学校生活,从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组织形式、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结构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变革,创建一所扎根中国文化、融通中外先进办学思想的新型学校。

经过1000多个日夜,一座土楼式半圆形建筑落成,这是一个3.0版的新校园。传统的“一条走廊、两排教室”的物理空间模式被“三室一厅一卫”的“家”模式所取代——三间教室共享一个大厅,教室问的墙可以合并与分割。新的建筑模式打破了传统校园建筑一个个独立、固定的空间,形成多样空间的组合。

更重要的是,空间结构的变化带来教育关系的变化,为新的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提供了可能性,新教育理念的接入引来课程设置的颠覆与重构。学生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座位上,可以走动、讨论、操作、表达、展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转换变得更加自如。物理空间的变化和重组打破了几百年来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模式。这里处处都是教室,让学习发生在足迹所至。

同时,建筑本身也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从50幅中外名画中抽取的色彩搭配构成了各楼层的主色调,实现简单大气的格调浸染与美学熏陶;建筑中的一部分管道和设备管线暴露出来,让学生直接了解建筑物的“神经系统”。这样的校园空间既是学生生活的所在,又是学习的有形课程。这里一切都是新的,又充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用“班组群”实验,舒缓改革实践中的不安全感

与新校舍建设同步进行的是对教育教学的探讨。在这座灵活的建筑中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班组群”,这又是学校系统变革的一个里程碑。

其实,中关村第三小学师资优良、学业优秀,如果按惯性继续朝前发展也可以继续优秀,一定要做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吗?学校教师有自己的顾虑和担忧。为了舒缓深度变革给教师带来的不安全感,学校在老校区的传统教学空间里组建了四个“班组群”,作为最小实验模型同步开展验证性研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大家便“摸着石头过河”,几位教师共同管理学生,研究群体问的项目学习。通过不断的案例分析与研讨,教师们逐渐取得了对变革目标的共识与认同,真实地感受到变革的价值和路径。

后来,“班组群”被定义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组织形态,突破了原来以单一“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发展成了不同年级灵活组合的多元、柔性的组织形式。来自三个连续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不仅可以与同龄同学共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整体发展需要与其他年龄段学生共同学习。学生既有班级内的学习,也有基于“班组群”的跨龄、跨学科学习;既有班级内的生活,也有“班组群”内大小孩子的共同生活。来自不同学科的7位教师组成“家庭式合作团队”,以“班主任+导师”的形式共同负责一个“班组群”的100多名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这种班级管理方式突破了分科教学和个个人包班教学的“两极思维”模式,既体现出分科教学的优势,又有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既有班级授课下的传统教学,又为合作、探究为主的项目学习提供了空间便利。

如今,教师们早已达成共识,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来自三个连续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共同学习,他们会在真实的相处中建立更多元的同伴关系。与此同时,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家庭式合作团队”,由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变为团队协同负责,这一变革对于多样学习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用真实的学习,重构生态大课程实践体系

3.0版的学校空间设计对应着“真实的学习”课程规划。

中关村第三小学如今的课程结构图有些与众不同。原有十几个学科整合成六大课程群:语言类(中文、英文);数学、科学、技术与工程类;历史与社会科学类;视觉艺术类(美术、手工、摄影、微电影);表演艺术类(音乐、戏剧、舞蹈);健康生活类(体育等)。在教与学方式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内容,采用启发式的“直接教法+小组合作+团队探究”等多样综合的学习方式,形成“有问题,有互动”的教学文化。在学时安排上,以90分钟的大板块学时代替单一的40分钟一节课的固定模式,两个或多个学科教师可根据每天的学习内容和进程灵活协商若干不同时间段的教学组合。

新的校舍、新的学生组合模式,课程到底该怎么教?“整合”与“重构”是关键词。学校需要重建生态大课程实践体系,模糊学科边界,整合资源。

中关村第三小学的教师清楚地记得,在新校舍启用前那个燥热的暑假夜晚,大家在密云集训,讨论生态大课程改革。几乎所有学科教师都在固守自己的“领地”,数学老师、英语老师、语文老师说的都是相似的话——“课不能这么上!”“数学和英语怎么能同时上?”教师们是真的恐惧和担心这种跨龄、跨班的新学习方式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一直教高年级的教师可以教好低年级学生吗?一个班的学生都管不过来,怎么管好“班组群”?

改革总是需要排头兵。数学老师李京华在设计“认识体积”一课时,科学老师吕京荣正在设计“物体的浮沉”一课,两个人一聊,发现数学课需要通过一个物体浮与沉的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体积,这个实验正是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两个老师一拍即合,合作上了一节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整合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校立即把这个经验放大,研讨引导不同的组合诞生。有了范例参考,教师们也终于放下疑虑,开启征程。

改革路上的困难依然很多。面对这场改革,校长刘可钦说:“改革的方向大家是认同的,方向对了,路就不怕远。”

慢慢地,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案例,为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分科学习、“班组群”内的跨龄学习以及跨学科的项目学习等学习内容与形式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性的方案,将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積淀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毕业年级的学生每年都聚焦多个领域研究并撰写毕业论文300多篇,论文答辩由中国教育新闻网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24000人次。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学校已经成为教师共同学习的实践场所,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逐年提高,研究以及发表文章范围涵盖课程、教学、学校发展等诸多方面。

用开放,形成良性教育生态系统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发现了很多来自家庭、社区的问题。因此,学校把阵地前移,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前移至社区。学校做了一个开放的决定——“走出去”,教师定期进入社区,通过座谈、分享、讨论的方式,与家长和社区代表进行深入沟通,尽最大可能扫清学生入学后的各种家庭问题,让教育更加务实。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形成一个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环境有助于学校系统变革的进一步深入。

2017年3月,“三小老师进社区”公益行动启动,到2018年上半年,该活动已经定期举办了3季,近百名三小好老师走进11个社区、4个机关单位,近千名家长参与,活动辐射学校现任家长、准家长,甚至有很多外区家长慕名而来,活动让他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除了“走出去”,还有“请进来”。在社区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中关村第三小学通过邀请居民“进入学校,回归课堂”,实现学校对社区的反哺,实现社区居民对教育资源的共享,这便是“周末公益艺术课”。3年时间,43期周末艺术课共吸引了2万多名家长走入学校,共同学习。除了本校学生和家长,社区中其他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也是活动的忠实“粉丝”,这些公益活动为基础薄弱学校的师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

此外,中关村第三小学成立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实行轮值主席制,有明确的工作原则和工作内容,建立多元主体治理的有效路径。

用变化,创造更多的可能

经过一次温和的变革,学校的生活样态也发生了无声的变化。

共享、自助、开放这些现代社会里公共生活的词汇,正在通过一个个细节走入孩子的学校生活。钢琴被摆放在每个楼层中,路过的学生都可以弹奏一曲,因此校园里总是有美妙的音乐传出;食堂里的打饭老师换成了学生,同学问相互服务,自助饮食;校园建筑的玻璃上,随处可见学生的涂鸦作品,玻璃画让学生自由表达;喜欢植物的学生可以一个人开办一场展览;学校的小菜园开放给学生和家长,他们通过“土地招标”获得使用权,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种植知识,还可以锻炼同伴交往能力,就连吵架都是真实学习社会交往的一部分;学校甚至为学生建了一个成长博物馆,专门收藏孩子们挑选的自己成长中有意义的物品。

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有可能。

对教师而言,推倒了教室的物理围墙,教师间的心墙也在逐渐消失。过去,教师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问:“我们班怎么样?”“教不同的年级,我该怎么备课?”现在,群组的教师们关心的是“我们群的孩子怎样更好地发展?”“语文学科还能与哪个学科融合,学生会学得更好?”

一场变革悄悄开始,它在无声无息问慢慢影响着校园中的人和事,未来的教育会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邢星

猜你喜欢
班组变革班级
班级“无课日”
卷首语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夯实班组文化
浅谈企业如何扎实推进”五型”班组建设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