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宏
摘 要: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教师要摈弃传统“大包大揽”“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新课程理念为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营造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积极思维
独立思考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从小抓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显然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这一目标。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兴趣,快乐思考
要想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实效性,让学生乐于思考,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基于兴趣的独立思考,学生才能以思考为乐趣、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观探究。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他们的名称。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直观思维为主,于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独立思考,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画的优势,用课件为学生出示他们喜闻乐见、绚丽多姿的生活图形,如文具盒、魔方、足球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事物中抽象出具体图形。学生立刻感到眼前一亮,被屏幕上的图画深深地吸引,引发他们对图形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再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积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开始独立思考。通过思考他们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如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长方体的6个面基本上都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随着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的发现也越来越多。就这样,通过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精心提问,主动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运用提问的艺术,让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带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如何退位,就会让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中,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散。为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保持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我这里原来有15支铅笔,小朋友拿走了9枝,还剩下多少支?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5-9。(2)这个算式与你以前学的减法算式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不够减。(3)你能想办法解决吗?在教师一步步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只见他们有的用摆小棒的方法,从15根小棒里一根根去掉9根,最后发现剩下6根,得出结果;有的学生把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先把5跟全去掉,再从10根中去掉1根;还有的学生更聪明,直接把15根分成9根和6根,去掉6根后,刚好剩下9根。学生当然都觉得第三种方法简便,教师顺势得出“破十法”,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动手操作,积极思考
動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知道,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动手操作,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中“买卖交易”的情境,组织学生角色扮演“顾客”与“商家”,演绎买卖商品、问价、找钱的过程。学生利用学具,在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不仅认识了元、角、分等人民币,并在动手中思考,1元能换成几角、1角能换成几分,理解人民币之间的单位换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成了知识的探究者,动手操作与独立思考也得到了紧密的联系。
总之,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康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2).
[2]周媛.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5).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