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语言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提高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关系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也是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艺术;应用
在常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循规旧守按照固有的教学程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以“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传授语文知识。这两种形态的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气氛呆板沉闷,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有必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教学方式和模式不断更新,其中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将它作为课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归纳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供教育同仁参考。
一、导入语的仔细斟酌,有效奠定教学基础
导入语言作为语文新课教学中的开场白,它的引入直接影响着下面教学的有效开展,往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倍功的效果。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开场白运用语言得当也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较为巧妙地在语文课上引入导语,导语的成功运用是极富有感染力的,为学生创建并导入悬念,开端的有效组织起到引人入胜的绝佳效果,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进入语文教学场景中,能够让学生很快能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入良性状况,学生并能以昂然的情绪进入新课学习,他们受到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能够积极地去思考。导入语有效奠定了教学基础,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新课的教学活动。课堂导入语的有效运用,能够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和魅力,从而创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引入背诵段落,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朗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将这种散文意境导入课堂,让学生感受这种温婉、清丽而含蓄的荷塘月色之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致。
二、幽默性语言的应用,激活语文课堂氛围
幽默的语言能给人们带来欢乐,也能化解误会和隔阂。幽默语言艺术的魅力不言而喻。教师假若能将幽默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势必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能达到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幽默性语言的引入也是一剂调节课堂紧张气氛的“良药”。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中学习,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强初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把握课堂机会,创设幽默语言环境,令学生在不断欢笑声中畅游语文知识的海洋,从而轻松获得知识。例如,教师不但可以在讲解课文时运用幽默语言,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还可以穿插一些幽默小故事来激活语文课堂气氛。如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乞讨老人身边木牌“我什么也看不见”這句话前加上“春天到了”,结果就大相径庭的故事。让学生笑一笑的同时,领略语言的魅力,体悟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三、提问语言的精心构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语文课堂缺乏青少年喜爱的活跃、生机的学习氛围。其次常规教学活动中,基本是一个模板,普通按照在教师介绍作者生平和文章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将生字词找出来学习,最后几乎全部由教师“一言堂”式地把课文分析一遍,最终留几分钟布置作业,结束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任务。学生对此教学模式早已习以为常,陈旧俗套的初中语文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显然也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式教学普遍被教师所应用,并经教学实践证实有着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对提问语言艺术化的精心构建有效改善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上得以应有的体现。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添加有效的提问,积极启发学生自主去思考,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规避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权地位的现象,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主动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否充分有效调动学生集中思考的注意力,这与教师预先精心设计的问题有着很大关系。俗话说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话术,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运用语言艺术化的方式去构建问题,提高提问的技巧去启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随之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进,一直倡导的改良和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理念深入人心,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勇于开拓和创新。近几年来,语言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何在建立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讨论的话题。本文就语言艺术如何高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思考和讨论,期望对同仁朋友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冯莉.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语言艺术[J].新课程(中),2015(9):94.
[2]张小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管窥[J].成才之路,2012(33):23.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