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林
摘 要: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当前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重要发展形式,体现了体育活动创新改革的发展趋势。对于九年级的毕业班学生而言,学校所开展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可以有效缓解其学习压力,并且提升其體质与健康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进其多方面和谐健康发展。因此,针对农村中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以提高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活动措施
体育大课间活动具有非常丰富的活动内容,而且拥有非常灵活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再加上这些活动内容的练习强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利用课间时间来贯彻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这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的体育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学校所开展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中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发展现状
当前农村中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尤其是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中升高的重要学习阶段,学习压力较大。不少学生在走进九年级的班级生活之后,所剩下的活动内容就只有学习活动。这显然无法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反映了当前初三学生几乎处在不健康的学习生活状态中。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初三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其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缓解紧绷的心情,舒缓其压抑的心理,让学生渐渐融入健康生活的氛围之中,形成劳逸结合的学习生活习惯。
只是在农村中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农村中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比较杂乱,学生在参与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容易出现各玩各的现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课间大活动的体育氛围,长期下来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1]。其次,有些农村中学所能够给学生提供的活动场地不多,学生在拥挤的活动场地中投入课间大活动中,无疑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让学生放开身心地参与到课间大活动之中,限制了这一活动的有效性。最后,有些农村中学所组织的课间大活动不够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二、农村中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措施
农村中学需要在认清课间大活动的现状之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
(一)设计具有鲜明主题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农村中学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时,可以定期更换体育活动主题,既可以保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因此,农村中学可以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等选择符合主题的体育活动内容,以提高中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
比如学校设计了“打拳”这一主题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融入的主题活动内容有军体拳、太极拳、岳家拳、木兰拳等。这些内容都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有效保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活跃课间大活动的体育氛围,学校还可以组织小型的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更好地锻炼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二)合理拓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空间
农村中学要解决活动场地与器材不足等方面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带来的影响,就要适当地拓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空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可以合理地对活动区域进行划分,并且整合学校内外的一切活动场所[2]。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改造闲置的场地,使其成为新的活动区域。通过这样的活动空间拓展,可以满足分区活动的需要。此外,在分区活动的过程中,学校要合理分配活动项目。若是活动范围比较小,那么就可以选择对抗性较小的运动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动场地的利用率,并且提高课间大活动的有效性。
(三)挖掘学校体育特色创新大课间活动
农村中学要注重挖掘自身的体育特色,并将其运用到大课间活动的创新改革之中[3]。比如一些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是比较重要的体育活动资源,学校可充分地将其融入体育大课间活动之中。例如学校可以用竹竿来设计撑竹竿的体育活动,又或者用锥子来走高跷。这些活动内容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进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农村中学要积极挖掘更多的体育特色活动资源,将其用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创新创造之中,尽可能地提高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农村中学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它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在农村中学开展这一体育大课间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要正视当前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发展现状,并且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来改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而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奇龙.农村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实践与策略[J].新课程(中),2017(5):51.
[2]唐旅华.浅谈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7):121-123.
[3]罗永新.推动阳光体育,创新农村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探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12):10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