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楠
有一件事,瞒不住了。
最近我们积攒的优秀读者实在太多了,是时候放一波了,真相必须辅之以图。比如有人加我们小编的微信,验证信息是:原来木灵是男生,一凡是女生。这位优秀的读者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的编辑风格有如此大的性别痕迹吗?你这么可爱又这么聪明,可让我怎么办。
我发誓,这是我见过最可爱的读者。
8月的期刊上有一篇文章《风口上的垃圾》,结尾处说了一段话:雷军前几年曾在公开场合说过“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上天”,而马云也在几年后像是回应般表示“风口过去,摔死的都是猪”。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摔死的都是猪?“猪”指的是啥?
猪可能想说我太难了。
这位读者问出了一个很多人想问却不好意思问的问题,我们通常不会这么刨根问底,对于未知的领域问了显得无知,不问就只好一知半解地内化,最后我们就接受了这样的“约定俗成”。很多时候善于发问,可能是一个人长期爱思考问题的外化,也可能是一個人创造下一个“约定俗成”的前兆。
有些读者乍一看可能很正经,再细看,发现这个人原来是个吃货。巧了,我也是。
“娃哈哈食堂的饭好吃不”,这个开场白带着一股香味。好吃不贵才是真美味,从娃哈哈回来以后,饿不饿的我都能想起来食堂干锅、小炒的味道。聊着聊着话题就跑偏了,这位读者,你怎么还想跳槽呢,要不你先过去占个位置,我晚点就到。
我可能再也不能当个普通的小编了,我的志向在五湖四海——里面的鱼、虾、蟹身上。
前面的小机灵鬼们都是“90后”的读者,这位读者有点不一样了,说是“老读者”,真是一点都没有误差。
随手拍几本杂志就是1997年、1998年的,果真是我没见过的气势。这些年可能搬过很多次家,换过很多次工作,但积攒的《销售与市场》杂志却一本也没有丢,沉甸甸的是你宝贵的青春,也是无数个编辑的日日夜夜。
有你们这样的读者,夫复何求呢,如果有人能将我细细珍藏,我有什么理由不竭尽全力屹立在战场。
自打我们把文末编辑的邮箱换成微信后,跟我们聊天的读者太多啦,聊天记录被我收藏起来单独建了一个文件夹。
有读者问我们为什么会把微信留在后面?好像编辑过去一直都是略带神秘的角色,当时的环境要求维护期刊的权威,保持严肃专业的立场,所以编辑不需要人格化。
在去中心化的今天,我们想离读者更近一点,“好的、不好的、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我们都希望听一听读者的声音”,这是我们编辑给出的答复,也是我们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