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扣香
李亮博士说,统编教材,理直气壮地宣传。于是,翻阅着,研读着,寻找着这份“理直气壮”,感受着这份“理直气壮”。譬如,每个单元导读的设计都是那么引人入胜,文字唯美,目标清晰,无须大段文字表述,巧妙地用“三个一”来呈现,即“一句话”“一幅图”“一个标签”。
不妨一起欣赏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单元导读页”:“一幅图”描绘出秋天美景,覆盖整个页面;“一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述单元内容主题——“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一个标签”,其中一句话表述本单元阅读的目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一句话表述本单元的习作目标——“学习写日记”,单元训练要素呈现直观、清晰、明确。
再如,匠心独运的教材体系结构。像光华璀璨的明珠,教材中的亮点随处可拾,耐人咀嚼,但是耀眼的明珠又被串成一个整体。内容大致相关的一类文本组成一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单元导读、课文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使“内容主题”与“训练要素”形成统一的整体。
统编教材洗尽铅华,平平实实,却又深深刻刻。
教材如此,培训亦如斯。
专家的引领,让人醍醐灌顶,生动的课例,带人追随语文的真谛。魏星老师的《普罗米修斯》一课始终在腦海,挥之不去。
魏老师凭借敏锐的文感,运用朗读的手段,让学生采用最为传统,也最贴近神话的原初的方式吸纳神话的营养,感受神话的精髓,感悟英雄的本色,比较中西神话的异同。
再次回味课堂,三个精彩尤让我咀嚼。
精彩一、朗读的境界
喜欢魏老师和孩子们交流:朗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四年级的孩子语出惊人:
感觉自己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人,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
要把那个调子给读出来……
一般的文章也得读出不一般来……
要把别人带到故事情境中去……
魏老师的评价画龙点睛:
是的,朗读的最高境界就是委婉时还它个委婉,高昂时还它个高昂。
阿拉伯数字也得读得有感情,朗读不是舌头运动,而是心灵运动。
朗读要有画面感,读出画面感,让人情不自禁走入其中……
这样的师生对话,真正让学生走入朗读深处,在理性的朗读理解中,进行着感性的朗读体验,朗读的境界由此提升。
于是在朗读中自发生成了:文中哪一个情节最能触动你,出现了什么画面?读出了什么感觉,朗读时应该传递什么情绪?从朗读又走进了人物形象,自然领悟“英雄”本色。这正是于永正老师说的:语文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读出童真来。
精彩二、谁的力量大
谁的力量最大?开始,老师就抛出了问题,在孩子的心目中,宙斯、阿波罗……共识中,难道不应该是法力无边、权力至上的人才是力量最大的吗?可是,在课堂最后,学生为什么由衷地认为是普罗米修斯呢?因为学生走进了文本,咀嚼了文字,感悟了形象,真正领悟到:力量不是权力,不是法力,是精神,是正义,而是斗志。于是水到渠成地说出:把火种带到人间,就是把精神、幸福、希望、文明……带到了人间。神话思想内涵,润物无声,自然生发。
精彩三、比较中话“英雄”
这个单元开篇是《盘古开天地》,于是魏老师让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对英雄的描写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学生给了我们诸多惊喜。
相同:伟大崇高,为人类奉献,冒险精神,遇到困难坚持不懈,勇于献身,奇幻色彩,丰富想象……
不同:《盘古开天地》刻画了一位神,《普罗米修斯》里有众多神;《普罗米修斯》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而前者对盘古描写轻松、浪漫;一个救世,一个创世……
这哪里是一种单纯的比较,这其实就是中西文化不同思想的一种引领。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自然领悟:同是神,同是英雄,同是神话,又可以有那么多不同的表达,生成那么多动人的故事,这又为这个单元的导读——“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多的精髓需要慢慢咀嚼,太多的精彩需要点点回放。回顾这次培训的点点滴滴,每一节课例都是返璞归真,追求本色语文课堂,摒弃了一切不需要的奢华。精要,深刻、智慧,超越,这样的培训让教师心灵澄澈,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心旷神怡、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