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什么是阅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搞明白。哈维和古德维斯通过大量研究表明:阅读分为认读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如下图:
列在左侧方框中的是阅读应具备的认读技能,通常在低年级学习,这也是开始阅读的基础。人们通常认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就具备了,然而这只适用于极少数的学生。大卫·波尔森研究表明:阅读理解能力不是识字和口头语言的自然结果,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知识、经验、思考和教学指导。换句话说,阅读并非简单识字,阅读既是阅读文字,也是阅读文字背后的含义。这让我明确地认识到,阅读必须包含认读和阅读理解两个部分。
由于中文的特殊性和长期的教学惯性,低年级语文教学花了大量的课时来教认读,却常常忽视教“阅读理解”。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阅读正是用语言去“破译”文字背后的意义,所以,阅读的重要作用和最终目的是触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要帮助低年级学生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并且学着积极主动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我们在教认读的同时,需要投入同教认读一样多的课时来教思考。
优秀的阅读者通常具有五种能力,他们在阅读中擅长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转化。这五种能力实际也是我们阅读时可以采用的五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就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阅读策略。研究表明,阅读策略是需要教才能获得的。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转化这五种阅读策略是学生最易学习,而老师又可以轻松实施的策略。在教授这五种策略时,没有固定顺序,因为它们并不相互依存,不过就技巧的难度而言,推测和转化显然更为复杂,因此,低年级一般从联结和图像化这两种策略开始学习。大量实践表明,这两个策略更容易被低年级学生掌握。
联结是低年级学生能够掌握的最简单的策略之一,指的是读者将正在阅读的文本和上下文、和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和外部的世界进行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图像化是在阅读描述性的语言时,调动起自己的感官,在頭脑里形成画面,有助于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
关于怎么教低年级学生学习阅读策略,下面我就结合二上《曹冲称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来具体谈一谈。
(一) 设计说明
很多关于《曹冲称象》的教学设计,都是把识字写字、通过读课文想象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和官员们称象做法的对比,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作为教学重难点。“想象、对比”这些都是我们低年级阅读教学常规和经验的做法,虽然我们也一直在用一些方法教阅读,但是并没有把阅读策略单独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教学。学生在想象和对比中,虽然也了解了曹冲称象的过程,体会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但是这依然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仅是曹冲称象过程和曹冲很聪明的陈述性知识,学生并没有学会是怎么知道曹冲称象的办法和感受他的聪明的方法,教师在阅读中没有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他们的阅读能力就只能在原地打转。
教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如何阅读理解,如何赋予文本属于自己的意义,并不是要告诉他们思考什么,而是要教他们如何思考。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教学生“了解曹冲称象过程”的方法,同时采用了联结的策略,教学生如何“感受曹冲聪明才智”。
(二) 教学设计
【设计一】把文字图像化,了解称象的过程
1. 引入图像化策略,告诉学生图像化就是当我们阅读文字时,书上本来没有图片,我们的脑子里却会根据读到的文字想象出画面来。
2. 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让学生用上图像化策略,在脑海里想象曹冲称象的四幅画面或一部电影片段,提醒学生,每个人知识、经验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在脑海里制造出来的图像也就不完全一样。
3. 反馈图像化结果。同桌说一说脑海里形成的画面,同时出示下面4幅图,让学生根据自己脑海里制造的画面来排列顺序。
这个环节中,当学生们在阅读中进行图像化时:(1) 他们是在使用从文本中读到的词语或句子,创造形象的画面或是“思维里的电影”。(2) 他们可以像打开电视一样开启自己的大脑,享受他们创造的众多画面。(3) 他们正在训练大脑,以便阅读那些没有图画的书籍。(4) 他们被鼓励在阅读时激活自己的想象力。(5) 他们把自己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语言结合起来,创造出可以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并将阅读带入生活的思维图像。(6) 他们可以激活所有的感官来创造思维图像。
【设计二】利用板书把称象过程图像化
1. 提取第4自然段中关键短语并贴在黑板上。
(1) 赶象上船。
(2) 在船舷上做记号。
(3)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4) 称石头的重量。
2. 借助关键短语,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继续采用图像化策略,在学生脑海中已有画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中把描述称象过程的关键句子找出来,并贴在黑板上。利用板书呈现称象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为学生下一步说称象过程搭梯子,理解文本意义,板书也是图像化策略中一个重要手段。
【设计三】与前文联结,感受曹冲聪明才智
1. 出示课文第3、4自然段。
2. 提问: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吗?
3. 引入联结策略,和前文官员称象的方法比一比,说说哪种方法好?
这个环节中,当我一开始问“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吗”时,学生的回答都局限在评价曹冲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麻烦,是否能称出大象重量上,他们的思维被死死框在了第4自然段的内容上,只会就第4自然段来评价。此时,我引入了联结策略,告诉学生,当我们阅读的时候,还可以把当前的阅读与文章的其他情节、人物和感受产生联结,这样会有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话一说完,学生们恍然大悟。此时我感觉像给学生们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他们通过官员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联结策略既让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水到渠成,也教会了学生思考的方法。
1. 提问:你知道秤是什么吗?
2. 引入联结策略,你在生活中见过秤吗?
3. 出示实物秤,介绍秤杆、秤砣、秤盘。告诉学生古人用秤称粮食,要挪动秤砣使秤杆平衡,就能称出东西的重量,理解并记忆“秤”的字形。
4. 摸一摸秤杆是什么做的?理解并记忆“杆”字是木字旁。
5. 现场操作称大米。
6. 提问:老师这杆秤,可以称苹果,称白菜,能不能称大象啊?理解要造“一杆大秤”。
7. 提问:有了一杆大秤行不行?联结称大米的情景,体会官员称象方法的不当之处。
秤离现在小朋友的生活较远,是学生阅读的陌生点,同时“秤”既是生字,也是后面理解用一桿大秤称大象为什么不行的关键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引入了联结策略,问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秤吗?”引导学生联结自己的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秤,果然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回答道:“我在菜场见过秤,有个大大的盘子,还有一根杆子。”为了加深联结,这时我又出示了秤的实物,让学生在看和摸的过程中,知道秤的构成(秤毫、秤杆、秤砣、秤钩、秤盘、秤星),识记“秤”和“杆”的字形。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操作用秤称大米,这一操作看似和文本联系不紧密,其实是在为学生感受下文官员造一杆大秤不能称大象做铺垫,当学生读到“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时,只要联结一下刚刚称大米的体验,就能一下子明白了。
通过这课的设计,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语文老师,教会学生阅读策略,让他们阅读能力提升,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尤其对于低年级老师,这更是一个大大的挑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思考的语言”,鼓励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时保持大脑的“忙碌”,尊重同学们的思考,并鼓励他们超过字面意义去思考。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小,但不能低估学生学习策略的能力,只要我们把阅读策略整合进我们的课堂,我相信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学会这些思考技巧,成为优秀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