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德
虽然自己早已取得驾照,但一直是依赖家人兼任司机,所以实践的次数并不多。最近,因兼任司机生病,我与车子亲密接触的机会骤然增多,突然发觉驾驶汽车与教育教学工作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作为“本本族”司机(指有驾驶证但长期不实践的司机),对于驾驶汽车还是有点忐忑的,因为深深懂得,拥有驾驶证与保证平安驾驶是两回事。尽管也想驾驶车子风驰电掣一番,但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出于对自己、对坐车的人、对行人及其他人生命的负责,谨慎行车、小心驾驶就成了一种责任与担当。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有了教师资格证,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了?“教师”这两个字有着深厚的内涵。“教”字左边为“孝”,其核心是指教师的品德,强调为师者,要德艺双馨,立德树人。这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即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右边的“攵”,是指教师的文化水平,即教师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及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懂得什么时候要表扬,什么时候要惩戒。这是教师的支撑。《说文解字》中说: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可见,一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就像坐上了驾驶位,要有强烈的敬畏之心,要为儿童的生命成长负责。作为教师,要时时想着这些和我们一起在课堂学习的儿童,背负起家庭的期望、社会的重托和历史的责任。只有如此,才会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肩负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怎可随便?怎敢懈怠?怎能敷衍?
敬畏之心是判断一个教师“靠谱”的前提,从他们是否用情、用心、细心、细致地做每一项平凡的工作、琐碎的事情可以得到推断。例如某教师是从三个维度批阅作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一是正确分,即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出正确的评判;二是清楚分,即评定书写等级,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三是计时分,即根据学生作业用时给予量化评价,以考量学生的专注度、熟练度。虽然这样的批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能促进学生作业的态度、速度与效度的改观,体现了教师对这份职业的敬畏,岂不令人感动与敬佩?
学开车要先学交通规则,开车要遵章守规。笔者上下班要途经一条约5公里的路段,路况不错,但却是我最为小心的路段。因为沿途岔口多、行人多,限速30迈,一旦超速就会被扣6分。所以每次到了这里,我都会集中精力,有意识地降低车速,无论路上是拥堵还是空旷。
这就是规则意识。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师德就是教育者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为师者的戒律。以前,人们尊称教师为先生,这是对教师知识丰富的尊重,也是对教师师德高尚的敬重。如今,教师不做有偿家教,不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要求家长办私事,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师德规范,就是教师不能逾越的底线和红线。
驾车不能超速,超速是触碰法律的红线,要被罚款、被记分甚至承担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果想到这些,驾驶员就知道不能超速,这就是法律意识。教师更要有法律法规意识。比如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是法律明文禁止的,如果教师意识到这是不能做的事情,就会像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的那样,有了把教鞭“高高举起,轻轻落在石板边上了”的温暖。
此外,教师要自觉成为学生的榜样,带领学生成长。这也是教师应具备的规则意识。笔者师范毕业时,历史老师在我的毕业留言册上写了八个字——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身正是摆在第一位的。教师身正做得好,儿童不令而行。教师要求儿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儿童把教室打扫干净,教师得先把自己的办公室打扫干净;要求儿童要爱看书,教师自己得先要爱看书;要求儿童写好作文,教师自己得先写“下水文”。学校教科室推行的“五个一”工程——录制一堂课、反思一则案例、分享一篇心得、研究一个问题、撰写一篇论文,就是让教师努力成为儿童的榜样。由此,教师与学生形成“同一条战线的战友”的关系,就能够摒弃惩罚,达成“心心相印”的默契。
开车前必须了解车辆的操作要求,要知道转向灯、雨刮器、双跳灯、雾灯等功能键的位置,通过不断操作来进一步熟悉,否则边驾驶边摸索功能键,危险可想而知,把油门当成刹车踩的悲剧就可能上演。只有通过反复熟练操作,才能内化于心,转弯处松油门、带点刹车、拨转方向盘等一系列动作才能成为下意识的动作,否则无法正常行驶。
对应到教育来说,教师必须熟悉课程标准、熟读教材、了解儿童,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学校所要求的做好“三次备课”,就是希望教师在一天天貌似重复的教学工作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丰厚自己的教育功底。
教师既要具备一般的教育功底,上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专长,把它们和自己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去开发、构建一门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就此发现儿童的兴趣,为儿童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自己,找到人生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学校所提倡的课程建设,能為学生提供宽阔又专业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看待事物既全面、完整,又深刻、透彻,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教师在课程建设上,做了别人不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大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创作的政治理论著作《之江新语》中讲道:“如果过分强调‘埋头拉车,忽视‘抬头看路,那就会陷于千头万绪的事务泥塘而不可拔。”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看清道路方向与拉车快步前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要处理好务实与务虚的关系。
驾车出行首先要明确目的地和方向,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是去超市买点菜还是去建材市场退换水龙头,然后才考虑是穿城而过还是绕城走。不然的话,南辕北辙的笑话还是要上演的。
教育同样需要明确教育的目的与方向。而教育的目的与方向都是为了让人变得更美好。所以在实施任何教育行为前,不妨都先想想:这样做,能够让儿童变得更美好吗?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行为之所以被禁止,是因为它不能让儿童变得更美好,反而使他们对教育、对成人产生恐惧,是与教育目的与方向背道而驰的。
怎样才能让人变得更美好?首先要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精神品质,如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忠诚于国家、热爱班集体、敬畏身边的人等。教师要教育儿童,有责任心才能真正受人欢迎;养成每天按时完成高质量作业的习惯,这是为长大交业绩、交报告做准备;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品质,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为未来走向社会积蓄能量。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既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也是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创造美好的未来。
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打好“大写的人”的基础底色,儿童才能自如应对风云变幻的未来。
要想汽车跑得快,就需要司机用力踩油门。过早踩油门或者过急踩刹车,车子容易熄火,说不定司机还会被撞得头破血流。有经验的司机都知道汽车有个怠速阶段,在汽车启动时,可以利用怠速使发动机达到正常工作的温度;在换挡过程中,不踩油门可以做到行车怠速;到达目的地了,可以提前松开油门踏板,利用怠速慢慢停下来。
儿童也是一辆“车子”,有他自己的动力系统、制动系统。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儿童主动认识,积累宝贵的成长体验,这是教师代替不了的。二是适时点拨,让儿童知道学习应该何时“加速”“减速”,掌握“开错路掉头”的技能。由于每辆车性能不一样,如自动挡汽车不用关注挡位,手动挡汽车要关注换挡时油门与离合器的配合,“老司机”会根据不同车辆的性能来选择驾驶方法。同样,每个儿童的“性能”也各不相同。教育者也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这就是“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一味强调学习是一种苦修,忽视了教育激励、唤醒和鼓舞作用,这是片面的。教师应该善于保护好儿童的自尊,呵护好儿童明净的心灵,用“加加油门,踩踩刹车”的方法,让儿童感受到生命中跃动的活力、激情与力量,从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也就是学校大力构建主动学习空间的意义所在。
六、都要会回顾反思
司机驾车时,不仅要用好自己的一双眼睛,还要利用好汽车的“三只眼”,即车内和两侧车门边的后视镜。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后视镜的用处真大:后面的车辆与我的距离,是否有超车的意向;观察自己的驾驶路线是否偏离,速度是否稳定,方向是否正确……
其实,教师也需要“后视镜”,便于前后左右进行比较:与平行班的教师比,他的哪些教育方法可以效仿;与同一个办公室的教师比,他的哪些业务能力值得学习;与学校其他教师比,他们哪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值得借鉴。以他人为镜,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是一种检讨,更是一种警醒。
如果将“后视镜”的范围再扩大些:写论文时,看看哪些教师也在对这一研究专题进行探讨;做课题时,看看在同类选题里都有哪些研究成果;开发课程時,看看哪些名校在此方面进行了哪些尝试,形成了怎样的影响。以他人为镜,才能发现创新的突破点、增长点。
教师也可以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后视镜”,回头看一看:自己走了多远?方向是否正确?路径是否清晰?收获是否丰厚?谁是走在自己前面的榜样?今后应该往哪走?走多快?
理想的教师,是心怀敬畏、心有规则、手有功底的。他们坚定不移地行走在“让人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教育之路上;用善良和温暖欣赏、激励儿童;即使不完美甚至犯错误,但是懂得自我反思、互相提携,满怀理想去奋斗、拼搏。他们虽然是苔花,如小米一般,但同样能绽放自己的美丽。
(浙江省常山育才小学 3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