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驻村“第一书记”的困境及对策

2019-10-16 04:45李雨婷李仁子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精准扶贫

李雨婷 李仁子

【摘 要】 驻村“第一书记”政策作为精准扶贫政策的配套政策,对于落实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第一书记”的角度出发,指出该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创新扶贫服务方式,实现扶贫项目精准对接; 强化农村党员队伍管理,促进党建引领脱贫;改变群众观念,推动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关键词】 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困境

一、驻村“第一书记”政策价值及意义

驻村第一书记是由省、市、区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经济薄弱村任职,与任职村的党组织书记共同负责任职村各项工作的驻村干部。其主要职责包括建强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村党组织治理水平,在村内起到宣传、协助、引领、谋划作用,尽力做到总揽而不包揽,让贫困群众依靠而不依赖。选派机关优秀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是一创新性举措,目的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员力量,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推动解决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1、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领导工作的战斗堡垒,也是脱贫攻坚工作奋斗的第一线,因此加强其组织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出现班子不团结、软弱无力、工作不在状态等问题,驻村第一书记是从有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中选派出来的,在文化程度、工作能力、政治素养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势,负责协助和监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工作,为所驻贫困村谋划发展,以及挖掘和培养后备力量,这无异于向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解决精准扶贫中的“瞄不准”现象

针对不同地域的贫困村,有不同的贫困致因,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懒惰致贫,还有的是因为找不到致富的路子而导致贫困,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就要从源头抓起,寻找贫困的真正原因,并对症下药。驻村第一书记能够真实的扑身于贫困群众之中,了解贫困群众需求,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做到一户一策,在政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3、有利于整合资源,精准发力

贫困村具有政府特殊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加上驻村第一书记在原行政单位积累的社会资源,在摸清了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之后,就可以将贫困村内现有的资源和可利用的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精准且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切实提高扶贫实效。

二、驻村“第一书记”的“助村”困境及原因分析

1、扶贫项目“落实难”

根据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规定,扶贫工作关键在于实事求是、精准帮扶,扶贫项目要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上级政府并不能做到每村、每户实际情况的考查,往往是针对所管辖的所有贫困村推行固定统一的产业项目,村里并没有自选项目,也就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发展适合的农村经济。驻村第一书记作为贫困村代表在政府产业项目的选择上没有话语权,在村里又不能过多干涉村集体的决定,因此想要获得有效地脱贫成果,完成工作任务,是极其困难的。

2、贫困村的基层党组织作用“起效难”

驻村第一书记的各项扶贫工作首要的就是需要村两委的支持与配合,帮助村两委制定和实施脱贫计划是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之一。实践中,贫困地区的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后备干部储备不足等情况,即使产业项目落户到村,也没有能力去开展,更起不到党建引领脱贫的作用,加大了驻村第一书记引领工作的难度,脱贫工作的可持续性难以确保。另一方面,由于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素质偏低,缺乏大局意识,常常出现村两委领导班子不和谐的情况,二者各持己见,相互拆台。驻村第一书记疲于沟通协调,扶贫工作进度缓慢。

3、村民集体脱贫意识“树立难”

贫困户作为联合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主要帮助对象,表现出对扶贫政策的不理解、不相信,认为扶贫是党员干部的事情,“干部干、群众看”“等要靠”思想严重,少数贫户甚至对包保干部的扶持力度进行相互攀比,缺少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导致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工作寸步难行,甚至越扶越贫。此外,对于一些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为了继续享受政府的政策照顾,仍不愿意摘下“贫困”的帽子,使得第一书记的扶贫任务难以完成,扶贫业绩难以体现。

三、精准扶贫政策下解决“助村”困境的对策

1、创新扶贫服务方式,实现扶贫项目精准对接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适宜,强调贫困群众能够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因此扶贫工作要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以贫困村的真实需求为导向,突出第一书记作为政府和贫困村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以及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道路上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一方面,对于下放的产业项目,政府应该更精确地评估、投放,及时回收广大驻村第一书记的意见与反馈,搞清不同贫困村的致贫原因,制定出多样化的产业扶持政策,使各贫困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项目进行自主选择,真正实现精准扶贫政策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减少对产业项目收益的控制,转变为对贫困村实施项目的支持,鼓励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户“放手干”“大胆干”,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领头羊”的作用,最大程度上发挥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用。

2、强化农村党员队伍管理,促进党建引领脱贫

党建引领脱贫是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路子,向贫困村派第一书记是党建扶贫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第一书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第一,第一书记应选优配强村基层党组织,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选拔出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肃清村民选举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行为,适时调整优化领导班子选举办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第二,第一书记应加强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责任分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规范化制度,使扶贫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作为保障,提升班子整体的凝聚力、战斗力,推动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第三,第一书记应重视后备干部的发掘与培养,特别是要在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确保在驻村工作结束后,基层组织建设后继有人,该村仍能实现村经济、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改变群众观念,推动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扶贫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是驻村干部的责任;而脱贫是所有贫困户的“家务事”。“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撑,是激发长久、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动力。政府应组织下派政策宣讲团,协助驻村第一书记向贫困群众解释清楚脱贫的重要性以及相关产业项目的可行性,培养贫困群众“观念落后为耻”“懒惰为耻”的观念,激励贫困户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主动寻求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其次,重视优秀榜样的激励作用,例如定期举办优秀党员、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让他们及时分享致富的路子和积极先进的思想,实现“党员+能人”的组团带动型扶贫模式。同时带领群众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乡村经济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实现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总的来说,想在短时间内改变农村贫困现状的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做好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系统地推进各项工作;需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政府、公务人员、社会组织、贫困户的共同参与,形成协同的贫困治理机制,全面领略精准扶贫政策导向,推进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荣梅.乡村治理视角下“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研究——基于S省Z县的实践调查[J].攀登(汉文版),2018.37(5)33-39.

[2] 王亚华,舒全峰.第一书记扶贫与农村领导力供给[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1)82-87.

[3] 杭红梅.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为例[D].湘潭大学,2018.

[4] 茹作兵.精准扶贫政策下驻村干部的困境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15)104-105.

【作者简介】

李雨婷(1997—)女,汉族,吉林乾安人,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李仁子(1973—)女,朝鲜族,吉林汪清人,行政学博士,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第一书记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勃利县 采取措施助推驻村第一书记履职尽责
大兴安岭地区 切实抓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