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莲
全国第二届“作文高端论坛暨新作文实验联盟活动”在“联盟新课堂”板块共呈现了五节课,我先说说这五节课的结构并用一句话点评。
湖北荆州监利翔宇中学刘颖:《追悔中的爱》
导入:朱自清《背影》
议父爱,品追悔;
寻追悔,悟情理;
添追悔,显深情。
本课旨在发掘课文中的追悔,让学生写追悔。教学生表达追悔的要义是什么?是追悔的对象、追悔的产生、追悔的场景……,最后凝结成对追悔的表达。
广东深圳宝安中学李平:《我的上一次哭泣》
导入:打开回忆——我的上一次哭泣
1.走进我的经历——回溯;
2.看见我的哭泣——特写;
3.听听我的心声——独白。
向课文学写作:朱自清的流泪模式(回溯)→许三观哭的样子(特写)→孩子们,哭吧(独白)。哭,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情景化的表达,把学生引到一个哭泣的语境中,让他们自然地“哭”起来,就是一节极好的作文课!
湖南临湘六中冯娟:《聚焦关键点,精描细微处》
导入:回顾去年的秋季运动会
活动一:聚焦关键点;
活动二:精描细微处;
活动三:精描细微处。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细节,展现精彩。从“知道”到“做到”的路很漫长,绝非一役之功。
山西绛县城关初中姚李琴:《咏物有道,真情自显》
导入:由临湘六中校大道旁的广玉兰说起
活动一:观群文;
活动二:析整篇;
活动三:研局部;
活动四:说构思。
这是一节精致的技法传授课,老师努力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托物抒怀(观群文)、托物抒怀的结构特点(三笔法)。当然,咏物抒怀的重点是“怀”;次重点是“抒”;再次才是“咏物”,而我们老师往往都把重点放在了“咏物”上。
浙江温州翔宇中学龚斌:《借别人的话说故事》
直接入题。
巧向专家借思维;
向刊物借故事;
借文章学方法;
借视频说故事;
借主题定视角。
这一课的精彩不仅在“借”,更在于老师设置了许多场景,让学生在体悟中获得了“借”的 智慧。
再说点我听完这五节课的感受。
2019年3月,我在北京九华山庄参加了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全国中考命题评估反馈工作,回家后我将会议(语文组)核心精神或者说我个人学习所得凝成一句话——语文学习的要义是:在语境中学习,在情境中运用。
这次全国第二届“作文高端论坛暨新作文实验联盟活动”中两位专家的主报告:荣维东教授的“当前我国写作教学理论探索与有效实践”,蒋红森老师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教作文——基于作文指导课效益的思考”,如果用一个核心词来提炼的话,也只有三个备选词:情境、语境或交际语境。我特别留意了蒋红森老师的“学生视角”。应该说,如果从学习的角度提炼蒋老师报告的核心词的话,“学生视角”应该是最准确的表达。回家后,我又把报告的录音细细地听了一遍。蒋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关于作文课堂指导着重关注四点:第一,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多少;第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作文对象;第三,促进学生形成作文认知;第四、关注学生作文学习差异。这四点的落实最后无一例外地都落脚到情境、语境或交际语境中。所以,这三个备选词是差不离的。国家层面的导向和大腕们的研究不约而同,这让我有一丝窃喜:看来我的“悟道”是“悟到”啦!
在语境中学习,在情境中运用!下面,我就以此为标尺,来侃侃这五节课。
这是亮点纷呈的五节课:内容的开掘是很有匠心的,思维的开发是很看重的,语用的训练是很充分的,工具的使用是很讲究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思维品质的提升和语用训练的落实大家都谈得比较多,我在这里就不狗尾续貂了。工具的使用是这次大会的一个亮点,我来说两句。
善于运用工具,就像用乔韩窗口认识自己,用杠杆翘起大石头一样,都是一种简单直接解决问题的智慧。
李平老师的坐标图、冯娟老师的习作修改评价参照表、龚斌老师的“整理单”,还有向浩老师的“写作支架”表格,都是极好的工具,或者说都是极好的工作习惯。这些“图”“表”“单”都是对思维的整理、转换或者提炼,它们的使用让我们作文训练的量度、效度清晰可见,无疑是我们的作文训练走向科学化的智慧选择。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反复思考的是:用我顺手的工具(因为可以举重若轻),用孩子喜欢的工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合适语境的工具(效果最佳)!遇到问题习惯找工具、善于找工具是一种为自己赋能的大智慧!
再来说说语境、情境和交际语境。
客观地说,老师在上课时不一定能想到“在语境中学习,在情境中运用”,可能压根儿没有想到“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但是,大家都无一例外地在自己的课堂中解读了语境,创设了情境。如果非得在这五节课中评个高下,或者说从这五节课中摆弄出一个方向的话,龚斌老师的《借别人的话说故事》是在场听课老师普遍认为最有借鉴意义的一节课。大部分老师看到的、感兴趣的更多的是龚老师丰富多彩的“借”的智慧,而我觉得,如何将这些“借”来的东西放在一个合适的场景中运用,从而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认知,才是这节课的主要看点!还有,姚李琴老师对托物咏怀的提炼不可谓不精深,对托物咏怀“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抒怀”的结构模式、“叙写一 笔→细描几笔→深点一笔”的写法指导也不可谓不精细。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从宏观层面看,我们的教學是“告知”还是“感知”,或者说以“告知”为主还是“感知”为主?蒋红森老师的“学生视角”是方向上的指引,荣维东老师的“交际语境”可以当成操作上的路标,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体验、形成认知才是根本。
体验是知识在身体里发生化学变化的开始,是真正的学习的开始,而认识则是成长的阶梯,我们就是在这一个个阶梯中走向我们丰美的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