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医疗质量管理监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10-15 19:32马雪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3期
关键词:医疗质量职能部门监督管理

马雪

【摘 要】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将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内涵转型升级,转型过程中,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保障医院质量安全和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文通过阐述管理现状、政策依据、提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通过管理实践及管理成效,分享管理体会及管理经验。

【关键词】医疗质量;监督管理;职能部门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3--01

新医改立足破除以药养医,回归公立医院公益性,随着医改深入,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分级诊疗、支付制度改革、“一控两降”、医耗联动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必将带来医院管理模式的变革,现代医院管理将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科学化的质量内涵型转变。公立医院面临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医疗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目前很多医院没有建立专门的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医疗、护理、院感、药事等各职能质量管理是分分而治,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缺乏质量监管环节,导致管理松散,极易出现管理漏洞。随着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政府层面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深刻分析医疗机构面临的现状,如庞大的医疗机构和各级医院管理能力的巨大差距;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与医疗机构的患者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严重不足是导致医患矛盾恶化的两个核心问题,因此,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在高度凝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做法,颁布了《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0号)。《办法》明确要求,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信息、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临床、药学、医技等科室负责人组成,指定或者成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具体管理工作。旨在打破部门间管理壁垒,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长效的运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手段,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立梁架柱,建体系

《国务院印发深化医卫体制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公立医院要全面深化改革,初步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要求公立医院加强管理,做到精细化、科学化。《办法》首先明确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包括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控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体系。其次,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重点环节。明确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要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理顺工作机制。对门诊、急诊、药学、医技等重点部门和医疗技术、医院感染等重点环节的医疗质量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近年来,随着公立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全民医保带来的就医需求的增加,支付制度的改革,医院如何在提效率、增效益的同时做到保质量、保安全?我院依据《办法》精神,探索基于“一个中心、二条主线、三个要素、四级网络、五大体系”的管理思路,构建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医疗质控体系和监督模式,应用于管理实践并取得实效。

二、实施“一二三四”战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1.建立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设立多形式的挂号方式,开展全年无假日门诊、建立多种绿色通道,提供志愿者服务,等多种便民措施;在便民的同时,创新服务模式,创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一站式预约中心、住院服务中心,床位集中管理,急诊分诊模式等便民惠民措施,增加了患者就医的获得感,患者满意度排名。2018年医管中心满意度综合评分96.92,名列医管中心市属医院第一名。

2.围绕”质量和安全”两条主线,把好医疗质量安全关。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日常重点质控病案质量、落实核心制度和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运用临床路径、DRG及PDCA等管理工具规范医师行为、提高病种质量与产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基于“结构-环节-终末”质量要素,建立全面质量管理。质量安全的基础是结构要素的合理配置、规范与完善,主要包括人、设备、技术、制度和效率。在结构要素的基础上,加强过程管理,重要监督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和重点时段如急诊科、产科、新生儿、重症病房、内镜室和透析室等;围术期、输血、交接班、危重症抢救、VTE防控等;夜班、节假日等要定期、重点督查。终末质控是对结构和环节质控的整体评价,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4.建立“院级-职能-科级-个人”四级质控管理网。形成决策、监督、执行三级层面,成立涵盖医疗、安全、护理、药事、院感、输血、病案、临床技术应用、伦理、器官移植、等各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治院的作用。同时鼓励全员参与管理,鼓励不良事件上报,倡导安全文化。在全院开展危急值报告管理和VTE风险评估与预防、加强高危患者风险防范,2019年上半年住院危急值合格率97.73%较2018年同比增加2.35%。2019年VTE首次风险评估率由年初的43.37%提高到目前89.03%。提高全员对危急值和VTE风险认知和防控能力。

三、构建五大支撑体系,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包括组织体系、标准体系、指标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和改进体系。

1.组织体系是决策贯彻落实的基础与保障。我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垂直管理的基础上引入扁平化管理,成立医务部、人力资源部和后勤运营部,提高管理效率。依据国家卫健委《2010年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北京市卫健委《2008年医院管理评价标准》、北京市医管中心《北京市属医院绩效考核标准》制定我院医院管理制度及《目标管理与质量控制重点检查内容和评分标准》,每月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评价与考核,并根据实际管理需要不断更新标准,持续改进。

2.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医疗质量评价的基础和重要工具,其维度、内涵及意义至关重要。指标设定应遵循可获取、可评估的原则,涵盖效率、质量、安全、效益和满意度五个维度。

3.绩效考核体系。在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院建立了基于预算的激励与约束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改革不同阶段,调整效率和质量维度权重,充分发挥绩效指挥棒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励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通过绩效约束机制,促进质控。

2018年底我院启动病案专项质控计划,其中包括病案专项绩效方案,2019年上半年较整改前明显改善。

4.通过督查、反馈、评價、考核和培训,建立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改进体系。

5.1 督查抓落实 成立院科两级采用日常、专项和联合等多种督查模式,有效落实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和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5.2 管理出质量 2012年我院作为北京市医改试点单位,承担了北京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5项任务。探索并践行了医药分开、法人治理、支付制度改革和服务流程改进等改革举措。通过“稳增长、调结构、提效率、增效益”管理方针,在医管中心绩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得前五的好成绩。

四、经验和体会

医疗质量管理重在健全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强大执行力、高效的团队协作和强大的信息化的支撑,才能充分保障医院质量安全。

结束语

在实践工作中,质控管理和督查工作仍存在很多困难,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对的人力资源,为保证医疗安全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王培安,崔怀信,曹同斌.新医改条件下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探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30(02):197-198.

钱斌,周东,葛焕青,田玥,顾晓峰,钱共匋.提升医疗质量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管理观察,2017(35):176-177.

赵会爽.医保管理纳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成效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374.

张庆平.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思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6):34-36.

猜你喜欢
医疗质量职能部门监督管理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
带头增强“四种意识”推动监督管理常态化
某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做法及建议
安徽省合肥市政协首次邀请政府职能部门旁听大会发言
实行绩效考核,奖金一级分配确保医院提质降耗良性发展
轮胎企业职能部门的设置和管理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