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玲
作文是中考中分值最高的一题,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发现学生在作文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无话可说、胡编乱造、语言空洞等。根据这一具体情况,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以下方面,加大作文教学力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近年提倡研学旅行,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这无异于带美术学员去野外写生。像这样的室外作文课得在老师的有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在活动中可与学生做些启发性的交流,返校后安排学生畅谈收获,可以布置作文,也可以不布置作文,不管怎样都丰富了学生作文素材,这么做可以排除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烦恼,力求让学生作文生活化。
二、集中指导,分散渗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停留在一学期七八次的集中作文指导上是远远不够的。要把作文教学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解题,可以培养学生审题立意能力;朗读,可训练语感;分段分析,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复述事件,可培养学生叙事取材的能力;分析人物,是在教学生写人物的方法;归纳中心,是在提示学生怎样扣题围绕中心作文的道理;总结写作特色,则刻意教学生作文技巧;语言揣摩,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驾驭语言能力。在阅读课上传授作文知识,学生具体可感,有体可依,但是要把握一点,学生结受这些作文知识过程是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应该在教师的点拨之下,由学生自己完成,才学有所感。有时在没读课文之前,依据课题谈自己构思。如《最后一课》,学生往往会说出与作者相同的思路,这使他们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惊喜,无形之中可帮助学生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若再结合阅读教学适时布置一些仿写练习,学生是不难完成的。
三、拓宽视野,优化写作
作文是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材料组织、书面表达和思想水平的综合考查。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文章要写得好,先决条件是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做到这一点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至少应该做到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即“求诚”。我们每个人都爱说必要的和喜欢的话,作文也是如此。“求诚”就要求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时,在命题诸方面符合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识。“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兴趣,就不感到必要和喜欢,就不用写什么文字。”“若不是为着必要与喜欢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无益的事情。”(叶圣陶语)由此可见,“一定要有所写”是一条原则,而这正是作文教学改革和中考作文命题中所遵循的。
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入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的一些事物或现象,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近些年中考高考“偏爱”涉及的题材。今年国庆节放假前夕,我建议学生在假期观看最新上映的《中国机长》这部电影,学生一下子兴致激昂。开学之初的一节作文课上,我先组织学生就《中国机长》做了十分钟的情境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时间整个教室如情境再现。我及时总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机长》为了还原这个真实的故事,剧组不仅1:1造了一个模拟飞机,还辗转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拉萨贡嘎机场实地拍摄,记录机场的繁忙景象和旅客的出行百态。同学们,请以“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活出不平凡的人生”為题作文,题材不限。可以想像,这次的写作一定是“有米可炊”的。
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上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避免那种一个问题想半天,闭门造车,没话找话,生编硬造的写作模式。命题时要较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内容,使之选材空间比较广阔,让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有利于学生水平的真正发挥。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的有机结合,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就需要指导命题的导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真实的内容和感受。作文地取材、选材、谋篇、布局无不是学生主观意识的表现,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训练形式,对于锻炼学生的构思和想象能力有一定的作用,题命的好,点拨准确,可以引发佳作,但我们反对那种“为了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游戏的态度”(张志公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研究中考作文命题的方式及题型,将其视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引导加强训练,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作文教学主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探讨方法,掌握技巧,这样做不仅可以把学生从沉闷的作文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