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
【摘要】目的:观察平衡针灸与传统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间再我院就诊的89例肩周炎患者为观察样本,依据抽签法分组,43例对照组接受传统针灸治疗,46例研究组接受平衡针灸治疗,评比两组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之间在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平衡针与传统针刺治疗对肩周炎患者肩部活动度及疼痛的改善均具有较好的作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积极推广。
【关键词】肩周炎;传统针灸;平衡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103-01
肩周炎是临床对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目前国际定义:肩周炎是排除一切已知因素和器质性损伤,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楚,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逐渐加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同时,肩周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1],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周围组织粘连和关节囊纤维化,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肩周疼痛伴关节活动障碍,甚则影响患者工作。本文选取89例肩周炎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观察样本,现将执行过程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9例肩周炎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观察样本,时间在2017年2月-2018年6月,依据抽签法分组,对照组43例,女25例,男18例,年龄45-75岁内,平均(47.8±1.2)岁;病程2个月-18个月,平均(10.5±1.4)月;双肩28例,左肩9例,右肩6例;研究组46例,女26例,男20例,年龄46-73岁,平均(49.2±1.3)岁;病程3个月-16个月,平均(10.6±1.3)月;双肩30例,左肩9例,右肩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符合上述肩周炎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影响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疾患;年龄为40~75 岁;病程在1 年半以内。排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等;肩部肿瘤和结核、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部疾病放射至肩部疼痛,心、胆道疾患反射性肩痛。
1.4 方法
对照组:穴位选择的是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等。指导患者保持端坐位,将上述穴位充分暴露出来并进行乙醇消毒,以一次性的规格为0.3mm×50mm的无菌针灸针向各穴位刺入,得气后调整为平补平泻法,以针刺部位有传导感或麻胀感最为适宜,留针时间为30min。
研究组:肩痛穴为主穴,条口透承山穴为配穴。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选择主穴时进行交叉取穴,即右肩取左穴,左肩取右穴,双肩取双穴,以25号3寸无菌毫针进行直刺,迅速进针并进行2.5寸的提插直刺,选择上下提插针刺法,确定有针感出现后出针即可,针刺时间≤3s。对于病程长、病情重的患者,可通过延长留针时间的方式增强针效率,留针过程中进行肩部运动。选择配穴时同样按照交叉取穴的基本原则,对侧条口穴透刺向承山穴的方向,深度达1.5-2.0寸,以大幅度提插捻转法为主,以促使强烈针感出现,指导患者朝着不同方向对患肩进行抬举活动,并对肩背部进行拍打,行针时间为3-5min,1次/d,两组患者共治療3个疗程,2个疗程为5次,各疗程间隔时间为2-3d。
1.5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全国第二届肩关节周围炎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范围均无改变。
1.6 统计学处理
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此次研究数据,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百分率(%)加以描述,并在对比上作x2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存在。
2 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行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所示。
3 讨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症范畴,《黄帝内经·素问》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肝血亏虚,不足濡养筋脉,复感外邪,故关节挛缩,活动不利,气血不通则痛[3]。
平衡针法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针刺来激发健侧经气,催动本经经气后患侧经络而更易疏通,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的首选穴位是“肩痛穴”,对于病情较重者,配健侧针刺条口透承山,留针期间可结合主动和被动运动肩关节,加强疏筋通脉的作用,还能提高疼痛阈值,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平衡针与传统针刺治疗对肩周炎患者肩部活动度及疼痛的改善均具有较好的作用,平衡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传统针刺组,平衡针疗法具有交叉配穴、操作容易、针刺时间短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Diercks RL,Stevens M Gentle thawing of the frozen shoulder:a prospective study of supervised neglect versus intensive physical therapy in seventy-seven patients with frozen shoulder syndrome followed up for two years[J].J Shoulder Elb Surg,2014,13(5):499-5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7:141-142
[3] 徐耀, 张昶, 刘赵丽, 等.肩周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1):1619-1623.
[4] 王艳华, 陈建海.凝肩:ISAKOS 上肢委员会专家共识( 上)[J].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16,4(04):23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