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益敏
摘 要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微课能发挥网络微视频教学的真正力量,可以更迅速地突破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
关键词 微课;初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8-0021-01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能够让学生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更高效地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点,更迅速地突破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
一、微课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概述
(一)微课的基本概述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精悍的课程,课程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但却是课程教学的精华,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微课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活动而言,具有较高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依托视频、动画等形式,使授课时间和地点具有随意性,能有效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微课教学内容充实,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微课作为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对教学设备等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基本概述
第一,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会固守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教学的实用性,只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网页设计和软件开发等新内容却没能有效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教学手段的单一性。虽然现在是网络时代,但部分学校受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限制,依旧沿用传统的板书方式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新时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创新教学方式,依托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第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往往还停留在理论层次,却没有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无法给学生演示操作步骤,弱化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甚至会诱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微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直接说出所要教授的内容,很难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微课资源的分析与整合,形成较为完備的微视频。其次,在课堂导入时将微视频作为切入点,直接播放给学生观看。最后,教师在视频的结尾处进行话语引导,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自然地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微课实践应用
相较于传统课程资源,微课的课堂应用优势更加突出,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不同的微课内容,以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可利用微课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体现主观能动价值。基于此,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主体要求设计不同的应用方法,以充分体现微课的教学价值。微课在课堂应用中常见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①情境教学,即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对微课脚本进行优化,并通过画面布局、动画效果、配音、背景音乐等内容构建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体验,提高对微课的兴趣,实现自主探究学习。②任务驱动,即将微课作为任务设计的载体,让学生在任务安排与任务指导的过程中逐渐推进,并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完成并呈现任务。③分层教学,即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创建层次化微课资源,设计差异化微测验,根据不同层次实施微课教学,确保每一个层次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成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鼓励学生参与微课制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逐渐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当增加创新元素,将创新元素融入微课中,这样才能够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发表建议和意见,让学生结合微课来设计教学内容,这样就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本身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微课,学生独立制作微课的过程也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微课这一载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师让学生制作微课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微课的制作不是盲目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微课属于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数量和时间都需要一定的限制,这样才能够使课程有充足的时间。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时,我们才能够利用信息、答案和讨论,发挥网络微视频教学的真正力量。因此,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微课程以及逐渐形成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也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瑞瑞.微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4(1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