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人民医院(524500)骆钦 李文
肺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情恶化比较快,凶险程度较高,极容易造成重症肺炎。基于此,对于肺炎的治疗手段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重要研究内容,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肺炎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临床效果也比较显著[1]。本次就重症新生儿肺炎治疗中运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方式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进行研究,时间为2017年3月~2018年3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日龄为2~31d范围内,平均日龄为(12.55±3.11)d;观察组中,男、女分别有20例和10例。日龄为2~29d,平均日龄为(12.48±3.14)d。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差异中并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经过确诊以后保持呼吸道畅通,保持酸碱的平衡,如果有必要要采取镇静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准备好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严格选择患儿体重以及日龄并将导管与患儿连接。导管送入患儿鼻内1cm后进行固定,打开通气装置通气,保证氧的浓度为30%~80%,压力处于0.39~0.59kPa。患儿病情平稳以后利用面罩进行吸氧。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血气分析和心率情况,血气分析包括PaCO2、PaO2。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和血气分析均比较正常;有效:患儿多种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影像学检查和血气分析也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变甚至恶化。总体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差异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若数据对比后得到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统计学意义不成立。
附表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气分析和心率对比()
附表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气分析和心率对比()
心率(次/min)观察组 治疗前 66.77±7.14 53.44±7.88 43.88±9.11 171.48±11.38治疗后 42.11±3.75 33.77±4.89 85.24±11.48 142.22±10.21对照组 治疗前 66.55±7.82 53.22±7.69 43.48±8.74 170.22±10.18治疗后 58.68±6.13 45.55±6.11 64.25±9.51 158.24±12.46 t 12.6297 8.2447 7.7121 5.447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时间 呼吸(次/min)PaCO2(mmHg)PaO2(mmHg)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气分析和心率情况 从附表中能够看出,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呼吸频率、血气分析、心率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情况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给氧方法,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逐渐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得到应用,并且效果比较显著。新生儿感染肺炎时通气和换气功能有障碍,并且会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常规基础治疗能够缓解患儿的病情,但是大多数重症患儿鼻导管吸氧的效果并不显著[2]。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目的在于增强患儿肺泡功能,减少肺内分流,能够稳定肺壁,改善患儿的肺膈肌功能,减少不协调的呼吸运动。临床研究表明,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肺炎患儿能够增加肺内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患儿缺氧的状态。并且该治疗方式比较便捷,不会造成患儿声带损伤、气压伤等问题。在本次研究中,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方式的观察组心率、呼吸、PaCO2有明显下降,PaO2升高比较明显,差异均比较显著(P<0.05),能够改善肺部通气换气功能,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综上所述,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总体有效率比较高,临床效果显著,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