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如(浙江省慈溪中学,浙江慈溪 315300)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政治新课标的标志性追求,建设“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实现这一追求的路径选择。那么在落实新课标、施教新教材的今天,我们应如何推进“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呢?笔者认为,课堂是实施课程的主阵地,“活动课堂”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载体,议题式教学是“活动课堂”的最佳选择,即以议题为统领、情境为载体、活动为路径、任务为旨向、生成素养为目标,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议题式“活动课堂”是以议题为纽带、引领,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始终。那么,议题从何而来、如何选择、如何设计呢?我们研究认为,合理确定教学议题是议题式“活动课堂”的关键;要围绕多样议题展开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达成课程目标。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选择源于教材重难点的议题。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基于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议题,是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课堂”的重要途径。
表1 源于教材重点难点议题的选取与设计(例选)
二是设计源于学生生活的议题。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学生,其生活主要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一定范围的社会生活。从学生亲历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寻找恰当的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亲近感,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寻求解决问题与困惑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表2 源于学生生活议题的选取与设计(例选)
三是设计源于社会热点、公共话题的议题。思想政治课程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窗口,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公共话题是思政学科重要教学资源。适时选取与设计源于社会热点、公共话题的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关注社会热点、分析公共话题、共寻解决措施中培育公共参与的素养。
表3 源于社会热点、公共话题议题的选取与设计(例选)
情境是议题式“活动课堂”的载体,承载着议题活动的开展和学科素养建构的任务。那么应选择什么情境素材、创设什么议题情境为教学活动服务呢?我们研究认为,议题式“活动课堂”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议题中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己的品格。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创设真实的议题情境。真实的议题情境不是生活“事例”“案例”的简单堆积、再现,源于生活的情境素材是否适用于学科(模块)教学,要进行学科价值性筛选,切合学科的价值要求。这是因为:第一,体现学生生活的议题情境必须契合学生的心智,即符合学生特定的智能水平和情感特征,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辨的愿望,又能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对未来的思考,弥合情境与生活、情境与学生的“距离”;第二,展示的情境素材不管是“现实”的真实,还是“逻辑”的真实,都必须体现“教学”的真实,能承载议题活动的开展和学科素养的建构,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真实”的效果,凸现学科的价值性。如表2中提到的“怎样的青春最闪光——追寻‘最美禁毒人’的人生价值”,其情境素材来自“身边的感动”,情境内容切合学科价值,情境旨向适合价值选择。
二是优化问题设计。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创设议题情境,将知识引入课堂;优化问题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其具体的做法是:以生活化议题情境为背景,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的“问题串”,对接师生间的思维过程,对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甚至是师生间的“心灵对话”,达成师生间的“同理”或“共情”。同以“怎样的青春最闪光——追寻‘最美禁毒人’的人生价值”为例,我们用主人翁H警官“面对突如其来的尖刀,毫不畏惧挺身而出,身中六刀奋力追凶,黑夜留下160米血路”为情境,设计出富含启发性、激疑性的“问题串”(见表2),使学生的思维深深拓展、情感深深震撼、心灵深深启迪。
议题式“活动课堂”强调“议”为中心、“思行合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议”为中心、“思行合一”呢?我们研究认为,议题式“活动课堂”“议”为中心、“思行合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互动探究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平台。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借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知识的自主搜集整理活动、多维的交流合作互动活动以及成果的表达展示分享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的过程,又是师生或小组(团队)合作交流的过程,既体现了学生个体的思维展露,又体现了师生或小组(团队)的互动探究。如我们在组织“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教学时,就以大家熟知的吉利集团成功经营事例,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议题引入】吉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情境再现】“吉利集团宣传片”(播放视频)→【合作探究】观看视频,分析是哪些理念和做法帮助吉利获得成功的→【成果分享】“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正确的经营战略);“设立研究院,培养专家人才,自主研发,灵活经营”(科技创新);“稳定的质量,超值性价比,细微的服务”(信誉与形象)→【拓展追问】吉利的成功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交流展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企业文化等。
二是创新“研学”“思行”结合的活动模式。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政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统一,是议题式“活动课堂”的显著特点。我们常用的活动方式有:①角色扮演或角色互换。如在学习“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内容时,我们以“公民怎样参与民主决策——走出四明湖红杉林困境”为议题,在“限流”与“扩容”的“模拟听证”中,探究人们应如何依法参与决策、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②“微辩论”或“微演讲”。如在学习“价值与价值观”时,我们以“H警官身中六刀奋力追凶值不值?”为子议题,采用“微辩论”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③研学实践活动。在模拟社会“大课堂”的同时,我们倡导走向真实的社会“大课堂”,利用周边丰富的文化、生态、科技、“红色”等课程资源,开展“绍兴文化之旅”“嘉兴南湖红色之旅”和“杭州(或上海)活力之旅”等“研学”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公共参与意识。
任务是议题式“活动课堂”的旨向,关乎着议题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课程目标的圆满实现。那么,教学中我们应设计怎样的任务来驱动目标的达成呢?我们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同一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的,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围绕着共同的活动任务中心,展开自主探索、互动协作,以促成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我们的做法是:课前精心编制导学案,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任务)”学习,做到导读、导练、导思、导行;课中搭建多维互动平台,自主、合作、探究,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分享成果,“同化”旧知、“活化”新知,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课后拓展延伸任务,深化问题(任务)拓宽思维,达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之目标。如在学习“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内容时,我们在“应如何决策加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以‘浙东红村’余姚横坎头村为例”议题下,设计了3个议题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表4),通过问题(任务)的解决达成“同化”旧知、“活化”新知的目标。
表4“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续表
“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基本策略,生成素养是议题式“活动课堂”的目标与归宿。那么,生成什么、如何生成呢?我们研究认为,议题式“活动课堂”下的“生成”不仅包含知识、技能的生成,更是包含着思维、素养的生成,是议题统领下的情境性、互动性和生成性的有机统一。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探寻合适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把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位一体”的“核心素养”目标,细化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新课标对教学内容、学业要求的内在规定性,做到恰如其分、有的放矢,不“淡化”,也不“虚化”“泛化”。如表2、3中所述的“承载的教材知识”“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做到“合适”,有利“生成”。
二是优化预设有效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交融相辉,这要求我们教师应当为议题式“活动课堂”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精心的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第一,确定合理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教学后反思学生的种种表现,并以此作为议题式“活动课堂”的生成基点,有效促进学生“可预设”式生成或“非预设”式生成。第二,变“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增加教学的“弹性”空间:①教学目标留有“弹性”区间,根据课堂现场情况合理调整,即时生成新的目标;②教学环节“适时”调整,视课堂“学情”、现场“情境”的变化而调整,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③变单向线性设计为灵活的“议题”式设计,探究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声音”,探究结论也不追求“唯一”;④学习方式可“随机”选择,教师可灵活添入讨论式、小组合作式、互动探究式等方式,焕发学生的生成智慧、触发新的生长点。教师这样的“弹性”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是优化预设有效生成的中心环节。如前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教学中,我们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式设计与纯知识传授的做法,以吉利集团成功的“秘诀”为背景,通过“议题引入→情境再现→合作探究→成果分享→拓展追问→交流展示”层层推进,实现知识、技能、思维、素养的有机“生成”。
总之,“设计议题”,探寻和解决“议什么”的问题;“创设情境”“互动探究”“任务驱动”,探寻和解决“怎样议”“怎么议”的问题;“生成新知,养成素养”,探寻和解决“为什么议”的问题。“议题、情境、活动、任务、生成”五要素优化整合,共同演绎着议题式“活动课堂”实施路径,共同推进着“活动型学科课程”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