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社工机构与“互联网+”模式研究

2019-10-14 16:46邓成凤田宇蓝唐国建王雪萌孙合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3期
关键词:新青年模式趋势

邓成凤 田宇蓝 唐国建 王雪萌 孙合

摘 要:“新青年”在社工机构中的工作受传统模式的束缚,限制了其更好开展工作的可能,另外,当前社工机构存在形式单一,主要为线下模式,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工工作,发挥青年工作者的优势以及讲“互联网+”引入到社工机构中,本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为建立一种能弥补单一的线下帮扶方式,更好地促进社工机构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现状进行分析,积极探讨社工机构与“互联网+”的服务模式新思路,从而达到社工机构线下服务于“互联网+”线上服务的“双向运行、协同服务”效果。

关键词:社工机构;“互联网+”模式;趋势

0前言

社工机构与“互联网+”相结合共同进行专业服务提供的方式成为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尝试。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专业,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解决其个人、群体(尤其是家庭)、社区的问题,以及运用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和研究等方法,促使个人、群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达到满意的状态。而对社会工作新平台的建立和相关软件的开发而言,对了解社会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只有对现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分析整理、经验总结,才能够看到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模式。

1社会工作机构现状

专业社会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虽然发展晚、起步慢,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本土化發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的整体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校和社工机构两个主体。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现共有3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这为社会工作机构输送了高素质、专业性强的社工人才,但是仍然存在社工人才缺乏的现象,因为学生虽然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教育,然而按照现在的社会需求来说,高校每年培养出来的社工人才其实远远不够,每年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对口的专业,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

我国高校在社工人才的培养方面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本科、研究生等学历中均开设有社工专业,传递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培养塑造了一定的专业价值;本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却因为个人实操能力或就业难、职业化进程迟缓、工薪待遇低、社会认同度低等现实原因而选择其他行业。从而导致了社工机构专业人才的缺乏。

虽然社会工作是舶来品,非本土长成,做一些开创性的、本土化的研究实属不易。但近年来,通过社会工作学者和一线社工的不断探索、研究,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及内容日趋多样化,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应用性和学术性。

早期,“愚、贫、弱、私”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的病根,并计划用“四大教育”来救,而这种带有一定“乌托邦”色彩的工作方式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本土社区工作实务的开端(孟亚男等,2016)。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高校起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传教士与燕京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等高校的知识分子共同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实验区建设”。就在如今也是,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一书中提供的数据来看,42.9%的高校开办了社会工作机构(王思斌等,2014),高校领办社会工作机构成为一大特色。

在2000年前后,上海浦东新区开始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这成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标志。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该标准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

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务在我国起步较晚,想要真正发展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可就目前来看,已初有成效。2006年-2016年,十年时间,我国扶持成立了591个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和近6000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2018年民政部社会服务统计数据中显示,至2018年,我国扶持成立了44.3万个社区服务机构和16.3万社区服务中心以及35.5个社会团体,初步形成了社会工作行政部门为主导、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工作格局。这说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全社会引起了重要关注,国家和政府纷纷建立社会工作行政机构。尽管如此,我国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仍然面临尴尬的境地,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职业依然受到社会的“冷淡”。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急需大量社工,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又比较低,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因为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政府将工作机分给了公务员们。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工作的学生去应聘,因聘请着比知道社会工作视什么?社工学生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这样导致了社工学生参加工作后,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杂工来使用。

在香港,社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和专业,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崇高和体面的工作,报酬也很不错。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社会工作者收入稳定,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2万元-1.8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而在内地,情况则大大不同,当下社工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其他职位例如福利院或街道办的社工,其待遇不过和普通护理工作人员差不多。

虽然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专业作用进一步明确,职业化也将有所改观。国家和政府虽积极倡导形成“有事找社会工作者”的思维,但是社会工作机构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始终影响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影响服务模式的创新。

2“新青年”社工机构的服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1“新青年”社工机构的服务模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国家的一切有效运行都离不开年轻一辈,因此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问题之一就是困境青少年,2011年11月8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社会工作人才也越来越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社工机构也在不断的出现。现如今,针对青少年的社工机构服务模式主要是线下帮扶。主要有:

2.1.1课业辅导

对正在上学的服务对象进行一定的课业辅导,不仅有利于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还可以在课业辅导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课业辅导基本上都是针对健全的青少年。针对残疾的青少年,社工机构针对其自身条件制定出一定的课程。通过设置的这些课程,可以提升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并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提升其肢体运动能力,体会快乐以及纠正他们的偏差行为,培养他们的队伍认同感,同时缓解他们压抑的情绪,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认知与发展,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社会意识。

2.1.2参观游玩

社工机构通过组织参观游玩可以增长服务对象的见识、开阔视野。在参观游玩中,可分为室外和室内。室外,在游玩过程中,身体与自然环境进行亲密的接触,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大地,增强自身体质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其肢体平衡性、语言的表达能力、运动的灵活性得到全面发展。室内。室内的活动多为安静平和类活动为主,如语言类、操作类、益智类等。如美术、诗词、画画、剪纸、拼图等。使其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精确性得到锻炼,团队意识都得到提升。

2.1.3成长互助小组

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青少年的身体和思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期的个体更多的接受着来自学校和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自我意识便逐渐清晰。个体自主选择的价值观和目标决定了其持久的同一性,青少年期消极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如果能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提供适当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稳定的角色。因此社工机构对青少年开展小组活动,帮助其在有趣的小组活动中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积极的群体价值取向。

2.1.4社会心理支持小组

社会心理支持在青少年生活中起到正向支持的的影响,使青少年体会到不一样的成长体验。在家庭中,社会心理支持通过家庭游戏,让青少年更加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了解家庭意义,加强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也可以通过心理支持的理念对青少年进行沟通,加强家庭关系的凝聚力。在学校中,通过开展社会心理支持相关课程,让青少年体会到除课本知识以外的其它领域,充分了解到身边的资源,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加强对课本中有关社会心理支持元素的理解。

2.2“新青年”社工机构的服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青少年(事业)社会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在学科、实务和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初期成果[1]。随之不断出现的是针对困境青少年的社工机构。青少年社工机构不断的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来。因此,这是在不断的完善的,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2.2.1面对面交流中没有形成良性的交流方式

社工机构针对青少年的服务方式基本上都是面对面交流。作为一线社工,在与服务对象接触时发现,很多服务对象在面对社工时并不原意说出具体情况,原因是没有安全感。该服务对象无论面对的是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还是社工,都不原意说出自己的信息,通过几次接触下来,发现只要是面对我们,他都会处于一种很戒备的状态。

2.2.2服务对象并不会主动求助

社工所接触到的服务对象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主动求助的。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在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不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大部分社工所接触的服务对象都是由老师、主要监护人、邻居推荐的。因为不是主动求助的,在社工进行服务的时候,很多服务对象并不会全心全意的配合。

2.2.3链接社会资源有限

社工机构有一个很大的职能是链接社会资源,社会资源也是最大、最丰富的资源体系,但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社工机构能够链接到的社会资源有限。因为社工在链接社会资源的时候会受到地区的限制,因此很少有机会和其他资源方进行沟通、合作。这也就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存在时间和空间的不一致性,加上社会工作者自身人力资源的有限性,恶性循环使之能够链接到的资源就更少,而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这些资源又是必不可少的。

3“新青年”社工机构服务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青少年群体在经历人生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任务。然而青少年在人生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因社会、家庭、他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互动问题,从而导致青少年无法完成人生发展阶段任务,因此导致青少年群体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为能够促使青少年群体加强自身与社会、家庭、他人的关系互动。青少年社工服務机构根据青少年群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回顾过去痛苦经历,整合资源,制定具体的服务方法及模式,激发青少年的潜能,发掘青少年的优势,与青少年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帮助其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但在针对青少年的问题制定具体服务模式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具体原因如下:

3.1针对性、目的性不强

社工机构在前期接触过程中,对于青少年群体存在的问题及现状了解较少,仅仅是通过初步的认识后制定出相应的服务计划,对青少年群体问题的总体解决有初步方向,并不能全面提出解决青少年群体问题的方案。服务对象因所处的困境不同,因此会使社会工作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服务计划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局限。

3.2服务目标对象不明确

机构在所接受的服务目标群体中对服务对象区分不明,这就使得社会工作者在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时并不能做到针对服务对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仅是通过部分活动来促使服务对象得到基本的改變,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触及服务对象深层次的问题。服务对象的不明确易导致服务计划的不明确,从而使得社会工作者所进行的社会工作服务计划保留在初级阶段,无法深层次解决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

3.3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缺乏及流失

机构在所承接的服务项目中所分派的社工人才较少。在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学生中愿意从事社工的人数不多,虽在项目中为弱势群体进行服务,但在面临就业前景的面前,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选择从事其它行业的工作,从而造成社工人才的缺失。

3.4机构资金不足

资金是一切服务活动的支柱,机构在承接服务项目,虽取得购买方的资金补充,但自身的资金长期存在短缺,仍然无法完成对社会工作者薪酬的支付,项目资金仅仅是能够使用于项目活动。资金的不足,容易完成机构服务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降低,不利于社会工作服务的进行。

4“新青年”社工机构与“互联网+”模式探究的新思路

4.1基本构思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国家的一切有效运行都离不开年轻一辈,因此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该研究项目根据青少年群体存在的问题研究、社工机构发展的多项需要,讨论建立一个针对青少年群体服务的社工机构所需的条件,面临的风险和机遇,试图探讨出利用“互联网+”、社交APP为青少年群体提供线上服务平台,以期建立一种能弥补单一的线下帮扶方式对帮扶青少年解决问题的相关模式,更好地解决困境少年的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该项目主要研究服务青少年相关问题的社工机构的服务模式,针对性的探讨社工机构等非营利性服务组织线上服务内容拓展,提出针对6-18周岁的困境青少年的社工介入服务,可扩展线上咨询、线上活动、链接社会资源等创新模式的结合。

4.2“互联网+”融合社会工作的创新模式

4.2.1社会管理服务云平台系统

在各地民政开发和使用的最低生活保障系统、五保供养系统,医疗、临时、孤儿、自然灾害等救助管理,养老服务系统,社会组织信息、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服务、社会事务管理、双拥优抚等管理等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典型的SaaS架构,基于云平台,实现数据管理、存储、发布、决策、查询和统计等主要功能,满足民政业务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公众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社会服务。整合社会工作的内容与服务,构建社会管理服务云平台系统。设置服务项目清单,丰富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内容,细化具体救助、福利、服务等项目,包含就业、卫生、计生等扩充后的社会服务内容及社区、慈善、社会公益等社会服务类型扩展后的便民服务等。通过这个社会管理服务云平台,链接民政各系统留置的端口,对各系统运行状况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经过技术和服务团队的专业分析,可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的社会服务信息,开展社会服务,反馈服务诉求。

4.2.2社工个案管理微信平台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产品,通过微信传递信息,以O2O便利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进行推广,促使服务对象关注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社工机构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对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进而形成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方式。也可建立微信社工号作为微信平台的延伸,设定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迅速连接合作伙伴,使其适用于社工或案主出差移动办公,社工企业合作伙伴间的订单管理与工作协同,支撑个案服务,社工巡查与绩效评估等工作管理,简化管理流程,大幅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

4.2.3社工服务智能化

推出“互联网+社工服务”。在提供传统救助等功能的基础上,与互联网的合作,链接“互联网+”产业形态,获取政府的“互联网+”政策支持或借助O2O,链接公用服务,将特殊群体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的服务项目设计成智能卡,内置具体的服务项目,甚至能监测他们的近况,满足服务对象个性化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比如可根据先进的定位技术接入到可穿戴设备,开启地图跟踪、电子眼监控等,可以和手机APP结合,提供手机定位与芯片定位之间的路线图,享有专人定位服务。社工通过手机可以实时监测服务对象的位置,一旦定位超出安全范围,无法识别到服务对象的位置,APP便发出警报。此外,智能卡还能将服务对象每日的服务情况数据传到云端,通过数据库分析,为各服务对象量身定制专业的社工服务。

5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趋势

5.1专业化与职业化程度加快

目前我国已建立有专业的知识体系、社工机构、社会组织,高校有专业学位的设立授予,同时进一步厘清知识框架、实践体系,逐渐增强伦理教育、理论建设。首先,社工机构分工分类会更加明确清晰。无论是社会工作研究还是实务,都更加重视“专业分工”,针对社区、企业、工业、农村、家庭、学校、医务、军队、青少年、老年、妇女、残疾人等等服务领域,都分门别类的开设有对应的课程,专门的社工活动,专一的服务项目,专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员。

其次,社会工作机构职业化的问题。近年来“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购买服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提供了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推进了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民政部发布了《社会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和《社会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组织评选“年度中国优秀社工人物”、“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201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厅字[2018]141号关于印发《民政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中指出,拟订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政策和标准,会同有关部门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并新增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

5.2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及市场化、社会化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然社会工作涉及的面极其广泛,近年来各行各业都有了社工的身影,医院内从事病人心理疏导工作的、社区内调节邻里关系照顾老人的、司法机构处理和疏导家庭纠纷的等等,“身边的天使们”给公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也提高了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专家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公民将慢慢形成社工意识。

“社会工作”一词连续四年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府也出台配套政策发展、支持和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社会工作,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按照“大市场,小政府”的发展趋势,以及参照上海正在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由政府通过招标,聘请民间服务机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和问题青少年等边缘人群回归社会等),社会工作终究会从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剥离出来,逐渐市场化、社会化。

社会认可度的提升,社会需求量的增加,国家政府的重视支持,这种大环境的良好氛围会极大地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社工机构将逐年增长,社会工作者也会越来越增多。

6结论

新青年社工机构能够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了解群众需求,而社工更擅长利用专长将一些需求设计服务项目,“互联网+社工机构”的设立开辟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思路,它以线上线下群体互动为理论依据,以人力资源的整合为管理目标,对于未来一个时期内社会工作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斯基摩尔(Skidmore).社会工作导论[M],1994

[2] Greenwood E. Attribute of a Profession[J]. Social Work,1957(第3期).

[3]孟亚男,石兵营,陈静.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的探索脉络[J].社会工作,2016,(第2期).

[4]王思斌、阮曾媛琪、史柏年主编.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林顺利.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J].社会工作,2016,(第2期).

[6]潘躍.三十二万多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N].人民日报,2018-6-11,(第011版:要闻)

[7]刘华丽.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

[8]张佳华:《青少年社会工作: 学科、实务与制度建设》,《青年学报》201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新青年模式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