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丽涛
摘 要:根据《坛经》及后著的说法,慧能开创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为核心教义的南宗禅,和以神秀为中心的北宗“渐修”法门相对立,形成早期禅宗史上的“南顿”“北渐”二宗。理清“南顿”与“北渐”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对“南顿北渐”思想研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有利于认清南北二宗对立的实质,此外对研究唐代以来禅宗发展的历史走向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近现代以来各学者对“顿”“渐”关系的研究成果着手,力图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在对目前研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顿”“渐”关系给出新的解读。
关键词:禅宗;南顿北渐;顿渐关系;慧能;神秀
学界一般认为“南顿北渐”是慧能弟子神会北上挑战北宗时提出来的。神会把“南顿北渐”作为南北二宗法门对立的实质。考虑到南顿北渐作为重要思想论题的身份,禅宗“顿”与“渐”之间的关系也需进一步认真对待。近现代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以神秀为代表的“北渐”思想与以慧能为代表的“南顿”思想之间的关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激烈的争论。不同的研究者所站的立场不同,对“顿”与“渐”含义的认识不同,并衍生出对“顿”“渐”关系的不同看法。下面我将对部分学者的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方立天在《论南顿北渐》一文中,从顿渐的理论依据、运思理路、禅修方式和终极境界等视角,客观地为我们阐述了“南顿”与“北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虽然其论证的方式比较传统,但却能够清晰地为我们展示出“顿”与“渐”之间的关系。他灵活引用《观心论》中的“夫念佛者,当修正念”来说明神秀把念佛与“观心”融为一体,进而论证神秀一系的渐修渐悟学说;引用《六祖坛经》的实践纲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1]的思想来说明“顿”“渐”两种法门所立根基的相似之处。他的论述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分析鞭辟入里,一针见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南顿”与“北渐”关系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指导。
桑建中认为“南顿北渐”中的“顿”是顿悟,而“渐”指渐悟。他说:如果我们仅着眼于某些人结合北宗神秀主张的渐悟和南宗慧能主张的顿悟而提出的诸如“顿悟渐修”、“渐修顿悟”、“顿修渐悟”等佛家修行和禅悟的经验,就很难说孰是孰非,但若考虑到不管哪种悟都是一种心理现象,从未开悟到开悟实质上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那么,所谓渐悟与顿悟也就是这个心理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禅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有它特殊性的一面;但它也同样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性的心理和精神体验。
桑建中没有止步于前人的研究或满足于禅家的经验性描述,而是进一步就渐悟和顿悟的心理内容及渐悟何以转化(飞跃)为顿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机制做了一番深入的剖析。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出“顿悟”与“渐悟”的新内涵,为我们研究“顿”与“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认识到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禅悟实现的心理过程对于人们探究艺术创作的心理奥妙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禅悟实现的心理过程也使我们透过宗教的神秘纱幕看出它作为精神现象的某种合理存在和认识价值,并肯定了禅悟的现实意义。
张松辉认为“南顿北渐”中的“顿”是顿悟,而“渐”指渐修。他在《论渐修与顿悟的同异》一文中认为所谓的渐修与顿悟,实际上是一个修行过程线上的两个不同点,即事物变化时的量变与质变。北宗所追求的也是刹那间的顿悟成佛,却强调渐修的重要;南宗默认渐修过程的存在,却强调顿悟。由于强调点不同,导致南北二宗兴衰的不同。通过《五灯会元》卷五和《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中的两个故事,他得出:我们无法顿悟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把自己的心思用在佛法上,而那些顿悟的人,绝对是整日对佛法冥思苦想的人[2]。因此,事实上,渐修与顿悟是种子与苗芽的关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点。
张松辉将渐修与顿悟统一于同一个修行过程中,而不是将其分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他将渐修看作是量变的过程,而把顿悟看作是质变的结果。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没有渐修就没有顿悟。这种提法着眼于顿悟的发生必然要借助于渐修的路径而把两者有机地统一于禅修的必经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顿”“渐”关系的新思路。
然而,张松辉只看到了渐修与顿悟在一次性的修行过程中的关系,而忽视了顿悟之后仍需渐修的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渐修与顿悟既然是一种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那么从唯物辩证发展观的角度来看,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一方面,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体现着事物永恒的变化和发展。
尽管大量的学者已经对禅学中“顿”“渐”对立关系的解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到目前为止,他们的研究仅局限于对禅史宏观叙事的研究和书写上,而且他们的研究带有浓郁的学术意图色彩,致使他们不能从禅学义理的角度对顿渐关系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论述。所以,对于禅宗顿渐关系的重构,尤待于在禅学思想史的脉络中,从义理的层面给予更多的阐释和论证。
总之,对“南顿”与“北渐”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南顿北渐”这一重要思想论题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关键的,甚至可以说“顿”与“渐”的关系问题是“南顿北渐”问题的本质。虽然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的研究成果,但鉴于其作为“南顿北渐”思想研究甚至是禅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的地位,相关方面的专著仍比较缺乏,可见目前的研究依然不够彻底和深入。而且当前的研究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尚未有定论的内容,比如对南顿北渐对立的解构带有一种强烈的学术目的意识和批判意识[3];对于“顿”和“渐”的含义,不同的学者看法不同,等等。这些问题亟待更多学者的研究、讨论和改正,需要众人合力攻坚。因此,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其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力图对该问题有一个较为究竟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净因法师:《六祖坛经》(导读及译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38.
[2]张松辉.论渐修与顿悟的同异[J].宗教学研究,2002(3):56.
[3]宋荻.现代禅学顿渐关系的重构及其取径与概念[J].现代哲学,2017(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