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社会课堂中有效教学策略

2019-10-14 23:09王方志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学课堂

王方志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社会;课堂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公民应该时刻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自我、端正三观。而要为国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出贡献,首先要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的教师做起。小学设置《品德与社会》这门综合性课程,可以使小学教师通过《品德与社会》这个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与远大的人生理想,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才能的三有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鉴于传统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未能达到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小学品德教育教师应该改变策略,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更吸引学生,将课堂有效性最大化。

一、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高效率课堂是有着合理的教学规划和充分的教学设计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在设计教学时,尤其要突出认知、体验、实践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这三者得到充分地结合和发展,才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成为整个教学的有机环节,才能构筑高效率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整个教学過程,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启发和激励学生不断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整堂课的效率。

例如,在进行《宝贵的一分钟》这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先播放一段视频。起床的时间到了,小明不愿意起床。他赖在床上一分钟,结果当他下床想去学校的时候却错过的公交车,只能走着去上学,却没想到走着去晚了30分钟。为什么小明只是晚起了一分钟,却迟到了30分钟呢?学生们经过充分的讨论就会明白,每一分钟都是无价的。尽管只是短短的一分钟也不应在生活中浪费,要学会珍惜时间。所以,有效地设计和利用课堂环节,才是提高整个课堂效率的关键。

二、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既有社会基础知识,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并且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生活就是一本没有字的教科书。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其实都源自于自身对于整个社会的认识和学习,只有真正的使小学生通过自身的角度和眼光去打量这个社会,才能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社会性成长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够使教育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之中。

例如,在《交通规则我知道》这一堂课中,教师若是想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带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下。可以带领小学生了解学校周边的一些交通标志的具体名称和作用。当小学生亲眼目睹这些交通标志时,会产生情绪上的亢奋和强烈的社会体验感。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明白生活之中处处都有规则的。只有人人讲规则,处处守秩序才能够使人得到正常的生活。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也有利于教师把抽象的道理生活化,实行无痕式教学。

三、注重突出“美丑”对比教学

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注重突出美丑对比教学。这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有效的引导手段。当教师将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教学内容实现密切联系之后,才能使小学生接受正面价值观的引导和深刻生活经验的体验。

比如,在《公交车上谁让座》这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首先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当你乘坐公交车时曾经遇到过哪些事情?你选择了怎样做?在引发了全班激烈的讨论之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并组织换位思考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引出尊老爱幼是美德的主题

四、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编写大纲和教材时,就遵循着小学生客观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所以,在教师具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小学生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习惯。以小学生的视角对课本进行适当的扩充和具体实践上的改进。并在较为宽松愉快的氛围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精神

疑问是学生产生研究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通过问题的设置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这样的手段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知识的构建者。

比如,在学习《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课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离开课堂。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找到身边的规则。如在上课时不允许未经告知老师就随意上下走动,在学校食堂打饭和课间操时要排好队。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走入社会,体会生活中要遵守哪些规则。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使人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得到保障,最终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课堂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有机合作。同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为方向,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德育课程,对端正学生发展基础十分重要,教师要学习各种经验去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端正三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因此,每一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正视该学科的现实意义,并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习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必不可少的系统性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道德素养水平,同时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新时期,教师要自觉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充分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实际中的案例,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打造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小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