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视阈下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路径

2019-10-14 21:13陈美佳
丝路视野 2019年14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高校现状

陈美佳

摘 要: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国家战略性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大力宣传并推进高校創新创业教育,以期获得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助力经济转型。知识产权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相关,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建议高校从营造氛围、提升师资力量、科学设置课程、丰富教育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通识教育 现状 问题 改革路径

创新与创业密切相关,创业必然带来诸多创新成果。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在创业的初期还是创业的过程中,广大创业者都绕不开知识产权的话题。助力创新创业战略发展,必需营造具有良好知识产权氛围的创业环境。作为创业者不但要勇于创新,更要善于保护创新的成果。高校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只有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开展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才能实现育人的同频共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鉴于此,展开对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探索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知识产权环境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欧美国家普遍推崇知识产权, 重视知识产权的教育工作,宣传普及度高,民众意识强。我国知识产权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较长时间内以专业形式进行精英教育,通识教育起步晚。直到2004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 才为高校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提供了文件依据。所以,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思路,缺乏统一的教育标准。大多数的高校都会忽略这种没有具体课程、课本资料依据的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把其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二)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人才本身就十分紧缺,这就使得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能力水平有限。目前,整体师资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看都比较欠缺,缺乏具备实践经验、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有的高校虽然有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教育,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由法学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教师侧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全面, 知识产权内涵的研究并不深入,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地指引,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定位模糊

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定位体现了高校对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理性思考。由于知识产权的概念是舶来品,我国民众缺乏知识产权理论渐进发展的教育过程,造成当前有一些高校对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目标的思考不够透彻,教育的定位模糊、缺乏主体,没有明确教育的体系结构。对于教育的意义、层次、方向把握不准,不能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专项的拓展演练,不能很好地把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融合在一起,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能力目标,不具备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申报专利的能力,所以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定位尚需进一步明确,才能适应创新创业背景下对于创业型人才的要求。

(四)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方式单一

高校目前采用的知识产权教育教学方式相对落后,课堂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课本教学、法律法规讲授为主, 没有具象的活动载体作为依托,缺乏互联网教学手段,与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少。而知识产权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必须要结合现实发生的案例讲授才能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则的界限,同时还需要结合适当的模拟实操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今我国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务的状况需及时加以转变。

二、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改革路径

(一)营造知识产权学习氛围

高校要明确知识产权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增强师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学习氛围。可以利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时间节点开展知识产权学习专题活动;借助校刊、专题宣传册、校园官网以及网络新媒体如社团公众号等,推介国内外先进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其中,网络新媒体工具是营造知识产权学习氛围的利器,其传播迅速的个性化特点容易被年轻学生接受,能达到影响范围广而影响力持久的良好宣传效果。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师资队伍教育的素养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对师资专业背景、知识积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只有教师业务水平提升了,才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加强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首先,应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研讨学习在知识产权教育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其次,应组织师资团队到企业学习参观, 到一线去了解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专利权保护、转让等法律问题,使教师了解知识产权法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的重要影响,明确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意义,加深教师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理解, 加强教师对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的了解, 进一步培养教师队伍的知识产权素养, 提升其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再次,应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知识产权进修班, 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向学生们讲授更加科学可靠的知识。最后,可聘请有实战经验的兼职教师、相关专家来校讲座,指导学生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合同签订以及专利的申请等。

(三)科学设置知识产权教育通识课程

在创新创业视阈下,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高校应精准定位、分类设置、成系统的开设知识产权通识教育课程: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的德育教育, 树立学生尊重创新成果的品德意识,了解发明与专利密不可分的关系, 了解专利的类型和特点,明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大三、四阶段, 主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能力教育,在此阶段,高校应结合专业开设个性化的知识产权课程,结合行业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并指导学生掌握申请专利的方法与流程,同时还要增强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丰富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方式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方式。第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流程,了解企业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高校应拓宽教育渠道,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国内知名企业。让学生接触知识产权的现实案例和实务操作。通过现场观摩学习,让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第二,应注重实验课教学法,积极引入互联网教学手段。成立知识产权实验室,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操平台,模拟仿真专利申请流程等,提高学生创造性实践的能力。第三,高校要认识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差异性,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内容与方法, 紧密结合产学研联盟内的需要,分流形成不同层次的教育模式,按社会与产业的实际需要调整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第四,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结语

大学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主力军, 其创新观念的形成与自觉遵守知识产权保护习惯的形成,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长远的影响与意义。在国家向创业型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也面临转型和变革。各大高校要改变以往教育模式,从营造氛围、提升师资力量、科学设置课程、丰富教育方式等方面着手改革,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01):70—76.

[2]赵云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作用和路径选择[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31—35.

[3]汪福秀钱,铸增强.创新创业自我期待重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70—73.

[4]陈诗慧,张连绪.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囿与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17(04):71—77.

[5]胡神松,赵伟红.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教育理论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2):91—92.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高校现状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